忆好友夏君
(之四)
徐家祯
发展友谊
(接上文)自从我与夏镛认识以后,我们渐渐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不但 一起去上课、去自修,而且吃饭、休息时也大多在一起。刚开始,原来与 我一起的好友徐剑刚,还有一个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调干生”姚德禄 也跟我们在一起。后来,慢慢地,他们发现与我和夏镛的共同话题不多, 就渐渐疏远了我们。于是,只有我跟夏镛两人,成了同进同出的“铁杆”好 友。
大学几年中,生活和学习其实十分单调;学工学农时,夏镛总是留 在学校,到图书馆去整理图书,所以,可回忆的事情实在很不多。现在, 我只有两件事情记得是与夏镛一起做的,不过我以前都在别的随笔中写过 了,这里可以简单复述一下。这两件事,都与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有关。
大概 1960 年开始,“自然灾害”终于影响到上海,当然,也影响到上 海师院来了。一开始,食堂里放着的、让学生可以自由盛饭的大饭桶不见 了。食堂发了饭票,每月 29 斤。学生盛饭要凭饭票去领饭。四菜一汤一 桌的菜肴也不见了,改成每个学生拿个搪瓷缸到食堂的窗口去领菜,每次 一勺。刚开始,每人还给满满的一勺菜 —— 所以,学生们都拿尽量大的 缸去领菜,怕拿小缸去,菜会给得少。我那时也特地买了一套大号的有柄 搪瓷缸,包括一个饭碗和一个很大的菜碗,两个套在一起,可以装很多饭 菜 。一开始,一勺菜里有菜有肉,伙食还不算太差。后来,给的菜越来越 少,肉也渐渐不见了。到最后,每次盛到的菜,只是一小调羹的白菜边皮 而已。
开始时,因为菜还算丰富,所以大学生规定的定量每月 29 斤也还吃 得饱。但是后来,不但菜的分量越来越少了,连菜中的油水也越来越寡薄 了,于是 29 斤粮食一个月根本吃不饱肚皮。再加,后来不知哪个高校想 出来的“好办法”,说把米蒸了又煮、煮了又蒸,出饭率会提高。于是上海 师院的食堂也去取了经回来如法炮制。结果,每次打四两饭,放在碗里确 实是满满的一大碗,但饭粒都像爆米花一样,虚空而不结实,吃了照样填 不饱肚子。
那时,不知是我还是夏镛,发现师院东部校园后面的康健园小卖部 里有酒酿圆子出售,不要粮票。于是,凡是下午没有课的时候,我俩就偷 偷溜出校门,穿过田野,走大约十多分钟,到康健园去吃一碗酒酿圆子充 充饥。夏镛还发现,这个康健园竟然还有上海市区已经买不到的“六合维 生素”出售。那时,因为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紧张,上海很多人已经开始得 了浮肿病,有的甚至进一步发展成了肝炎,所以,大家就去药房抢购维他 命类保健药,用以增加营养,这就导致上海市区任何维他命类药物都已经 售缺了。自从夏镛有了新发现以后,我们每次去康健园吃汤圆,就也各买 一瓶“六合维生素”带回家去。不过,好景不长,几个月后,不但康健园的 维生素卖完了,连酒酿圆子也不再供应了。
那时,不知是我还是夏镛,发现师院东部校园后面的康健园小卖部 里有酒酿圆子出售,不要粮票。于是,凡是下午没有课的时候,我俩就偷 偷溜出校门,穿过田野,走大约十多分钟,到康健园去吃一碗酒酿圆子充 充饥。夏镛还发现,这个康健园竟然还有上海市区已经买不到的“六合维 生素”出售。那时,因为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紧张,上海很多人已经开始得 了浮肿病,有的甚至进一步发展成了肝炎,所以,大家就去药房抢购维他 命类保健药,用以增加营养,这就导致上海市区任何维他命类药物都已经 售缺了。自从夏镛有了新发现以后,我们每次去康健园吃汤圆,就也各买 一瓶“六合维生素”带回家去。不过,好景不长,几个月后,不但康健园的 维生素卖完了,连酒酿圆子也不再供应了。
奇怪的是,我们每次去康健园,很少见到还有师院别的学生也在那 里。难道他们都不知道?
还有一件事也是与“自然灾害”有关的。那时,因为人都吃不饱,当 然猪也就养不肥了。食堂里好容易开一次荤,吃的都是薄皮猪肉 —— 只 有薄薄一层皮加一点瘦肉,没有一点脂肪。于是,不知是谁,又出了馊主 意。最初是说,河里的的浮萍可以喂猪,于是,午休时大家不许休息,分 成小组到学校附近的河里去捞浮萍。后来,浮萍很快捞完了,而且,不但 我们学生要捞浮萍养猪,附近农民的猪因为没有饲料,他们也开始捞浮萍 来养猪了。有时,为了一点浮萍,学生与农民发生争执,甚至打起架来。 于是,浮萍就不捞了。过了几天,不知是谁又说,树皮煮了也可以喂猪, 于是,大家中午又不午休,分组去剥树皮。但是,校园里和周围农村的树 经不起几千个学生去剥,渐渐树皮也剥完了。
又过了几天,不知有谁又说:别处已经开始用大粪来喂猪了。于是, 师院校领导决定也要用大粪养猪。整个师院,连教师、家属,总有上万人 吧,大粪当然不缺,但是,那时我们宿舍用的都是抽水马桶,大便后一拉 水箱的绳子,大便就冲掉了,怎么去收集呢?不久,有人就想出主意来了: 把厕所水箱的像皮球都拿走,水箱空了,水储不起来,不能用了。再在马 桶的底里放一块木板,不让大便漏下去,于是大便就可以积累起来了。学 校每天派专人来宿舍收集一次大便。但是,试想一下,每层宿舍,有十几 个房间,每个房间住八个学生,一层大约有百把来个学生,用十几个马桶 大便,每天在马桶里要积累多少大便呀!不要说因为大便抽不下去,厕所 成天臭不可档了,要是晚一点去大便,马桶里的大便已经堆到与边沿差不 多一样齐了,坐到马桶上,屁股已经快碰到别人的大便了:这样的马桶你 还敢去用吗?!
怎么办呢?大小便是每个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避免不了。记得也 是夏镛有了新发现。他发现东部校园有个音乐厅,平时是不用的,只有系 里有大会才开放使用一下。但是,那个音乐厅的大门倒是整天开着的,里面的公共厕所也是开放的,而这个情况居然没有别人发现。夏镛把他的重 大发现告诉了我,于是,有一个时期,我们宁愿多走一点路,也要每天去 音乐厅大便!
又过了几天,不知有谁又说:别处已经开始用大粪来喂猪了。于是, 师院校领导决定也要用大粪养猪。整个师院,连教师、家属,总有上万人 吧,大粪当然不缺,但是,那时我们宿舍用的都是抽水马桶,大便后一拉 水箱的绳子,大便就冲掉了,怎么去收集呢?不久,有人就想出主意来了: 把厕所水箱的像皮球都拿走,水箱空了,水储不起来,不能用了。再在马 桶的底里放一块木板,不让大便漏下去,于是大便就可以积累起来了。学 校每天派专人来宿舍收集一次大便。但是,试想一下,每层宿舍,有十几 个房间,每个房间住八个学生,一层大约有百把来个学生,用十几个马桶 大便,每天在马桶里要积累多少大便呀!不要说因为大便抽不下去,厕所 成天臭不可档了,要是晚一点去大便,马桶里的大便已经堆到与边沿差不 多一样齐了,坐到马桶上,屁股已经快碰到别人的大便了:这样的马桶你 还敢去用吗?!
怎么办呢?大小便是每个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避免不了。记得也 是夏镛有了新发现。他发现东部校园有个音乐厅,平时是不用的,只有系 里有大会才开放使用一下。但是,那个音乐厅的大门倒是整天开着的,里面的公共厕所也是开放的,而这个情况居然没有别人发现。夏镛把他的重 大发现告诉了我,于是,有一个时期,我们宁愿多走一点路,也要每天去 音乐厅大便!
用大便喂出来的猪其味是可想而知的:不但没有一点膘,还有一种 特殊的骚臭味。于是,试验了几个月,这场闹剧就落幕了。
我与夏镛整天形影相随地在一起,当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和妒 忌。尤其我们俩都是“黑五类”家庭出生,都不要求上进,都不“靠拢组织” (这是当时的一个术语,说的是“靠拢【共产】党【共青】团组织”,也就 是说我们不跟同学中的党团员接近,没有入团、入党的要求),还整天看 外国小说,谈外国音乐,每个周末一结束政治学习就急急匆匆回家。这些, 都可以成为别的同学批判我们的理由。
夏镛人很聪明,虽然并不特别用功,但学习成绩都不错,然而,他 有个缺点,就是喜欢乱说话,特别是乱说怪话。而在那个时代,“祸从口 出”绝对不只是一个挂在嘴上的俗语而已,那是真的可以引来杀身之祸的。 57 年那些“右派”不一个个都尝到了“祸从口出”的苦头了!但夏镛那时只是 个刚进大学的学生,没有任何政治经验,所以常在班里说怪话。其实,那 时要说我们一点没有警惕心,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我们俩之间谈话时, 对某些敏感词,我们常常用代号来说,比如,我记得我们在提到毛泽东时, 用的是 M,Mao 的第一个字母;说到去外文书店时,就说 FB,Foreign Language Bookshop 中的两个字母 ;说到唱片,就说“来考”,record 的谐音, 等等。但是,夏镛常常还是会管不住他的嘴,会在同学中对看不惯的事情, 包括社会上他看不惯的现象,作一些冷言冷语的嘲弄。这,可能是从他父 亲那里遗传来的性格吧。
他对某些同学常常也会说一些很尖刻的话,尤其是说那些成绩不好、 脑子不灵的一些同学,使得人家听了很不舒服。于是,在所谓的“生活会” 上,大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夏镛常常成了大家批评的对象。多年后,有一次,他告诉我,那时,系总支书记曾找他很严肃地谈过一次话,说他 出身不好,身体也不好,现在还爱发牢骚、说怪话,再这样下去,学校可 能会劝他退学了。夏镛经党总支书记这么一吓,就变得乖巧多了。
我与夏镛整天形影相随地在一起,当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和妒 忌。尤其我们俩都是“黑五类”家庭出生,都不要求上进,都不“靠拢组织” (这是当时的一个术语,说的是“靠拢【共产】党【共青】团组织”,也就 是说我们不跟同学中的党团员接近,没有入团、入党的要求),还整天看 外国小说,谈外国音乐,每个周末一结束政治学习就急急匆匆回家。这些, 都可以成为别的同学批判我们的理由。
夏镛人很聪明,虽然并不特别用功,但学习成绩都不错,然而,他 有个缺点,就是喜欢乱说话,特别是乱说怪话。而在那个时代,“祸从口 出”绝对不只是一个挂在嘴上的俗语而已,那是真的可以引来杀身之祸的。 57 年那些“右派”不一个个都尝到了“祸从口出”的苦头了!但夏镛那时只是 个刚进大学的学生,没有任何政治经验,所以常在班里说怪话。其实,那 时要说我们一点没有警惕心,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我们俩之间谈话时, 对某些敏感词,我们常常用代号来说,比如,我记得我们在提到毛泽东时, 用的是 M,Mao 的第一个字母;说到去外文书店时,就说 FB,Foreign Language Bookshop 中的两个字母 ;说到唱片,就说“来考”,record 的谐音, 等等。但是,夏镛常常还是会管不住他的嘴,会在同学中对看不惯的事情, 包括社会上他看不惯的现象,作一些冷言冷语的嘲弄。这,可能是从他父 亲那里遗传来的性格吧。
他对某些同学常常也会说一些很尖刻的话,尤其是说那些成绩不好、 脑子不灵的一些同学,使得人家听了很不舒服。于是,在所谓的“生活会” 上,大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夏镛常常成了大家批评的对象。多年后,有一次,他告诉我,那时,系总支书记曾找他很严肃地谈过一次话,说他 出身不好,身体也不好,现在还爱发牢骚、说怪话,再这样下去,学校可 能会劝他退学了。夏镛经党总支书记这么一吓,就变得乖巧多了。
而我呢,性格跟夏镛截然不同。我平时安分守己、沉默寡言。政治 学习时很少发言,除非大家都说了,只有我一个人还没说,就只好硬着头 皮敷衍几句。平时我与所有同学都和平共处,没有任何矛盾,大家也就把 我当成他们的一个小弟弟,从来不把我当作一个竞争对手。其实,要想抓 我的“小辫子”的话,最容易找到的一个把柄就是说我受产阶级思想思想影 响,与家庭不划清界限。但是,我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在学校不要招摇, 所以,我们兄弟姐妹的穿着打扮、用的日常用品,从来都与别的同学没有 什么两样,别人从来都看不出我们家里是那么富裕。除非他们到我家来过, 看到过我们所住的三层楼大房子,可能会产生我们家与众不同的感觉。在 大学,我也从不显露出我们家的财富,所以,所有的同学都不知道我家的 经济情况与他们有多大不同。只是到了很多年以后,我的老同学看了我与 母亲合写的回忆录《山居杂忆》,才对我说:“原来你家那么有钱呀!当时 我们真的一点都看不出!”
其实,即使那时再谨慎小心,有一样东西还是可以泄露我的秘密, 那就是我睡的被子。我冬天时,带到学校去的是一条鸭绒被。那时,上海 极少有人知道有鸭绒被这样东西,即使知道,当然也是买不起的。我的鸭 绒被有湖蓝色缎子的面子,很触目。但是,我母亲已经给我做了一个绒布 的被套,套在外面,没有人看得出我的被子与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只是 看起来更厚一点罢了。多年后,有个同学问我:“你在大学时冬天盖的是 什么被子呀?又轻又软。每次你周末回家,陈徐良总是到你床上睡觉,盖 你的被子。他说,你的被子好暖和呀!”陈徐良也是我们同寝室的同学, 可能家里经济情况不好吧,周末不常回家。见我周末不在,就偷偷盖我的 被子了!
既然他们在别的方面找不到我什么差错,生活会上,就只能泛泛而 言地批评我不关心政治,不要求上进之类的缺点。也是在多年后,我与几 个大学的老同学联系上了,一个叫王国杰的同学说,那时班里曾经批判过 我“走白专道路”。老实说,我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要不是他张冠李戴 记错了,就是真的批判过了也根本没有触动我的思想,我听过就忘了。其 实,说我那时是“白”,我倒是可以承认的,说我是“专”,那就太高抬我了。 我不情不愿地进了上海师院,不情不愿地读了这个中文专业,除了完成各 门科目的要求,我把时间都花在看外国文学上去了,哪里谈得上“专”字呢! 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朱雯老师上的“外国文学”课、胡云翼老师上的“宋词” 课和刘宾彝老师上的“古文选读”课以外,我对其他学科都采取应付了事的 态度,真是跟“专”字沾不了一点边! (未完待续)
其实,即使那时再谨慎小心,有一样东西还是可以泄露我的秘密, 那就是我睡的被子。我冬天时,带到学校去的是一条鸭绒被。那时,上海 极少有人知道有鸭绒被这样东西,即使知道,当然也是买不起的。我的鸭 绒被有湖蓝色缎子的面子,很触目。但是,我母亲已经给我做了一个绒布 的被套,套在外面,没有人看得出我的被子与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只是 看起来更厚一点罢了。多年后,有个同学问我:“你在大学时冬天盖的是 什么被子呀?又轻又软。每次你周末回家,陈徐良总是到你床上睡觉,盖 你的被子。他说,你的被子好暖和呀!”陈徐良也是我们同寝室的同学, 可能家里经济情况不好吧,周末不常回家。见我周末不在,就偷偷盖我的 被子了!
既然他们在别的方面找不到我什么差错,生活会上,就只能泛泛而 言地批评我不关心政治,不要求上进之类的缺点。也是在多年后,我与几 个大学的老同学联系上了,一个叫王国杰的同学说,那时班里曾经批判过 我“走白专道路”。老实说,我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要不是他张冠李戴 记错了,就是真的批判过了也根本没有触动我的思想,我听过就忘了。其 实,说我那时是“白”,我倒是可以承认的,说我是“专”,那就太高抬我了。 我不情不愿地进了上海师院,不情不愿地读了这个中文专业,除了完成各 门科目的要求,我把时间都花在看外国文学上去了,哪里谈得上“专”字呢! 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朱雯老师上的“外国文学”课、胡云翼老师上的“宋词” 课和刘宾彝老师上的“古文选读”课以外,我对其他学科都采取应付了事的 态度,真是跟“专”字沾不了一点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