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是个“模仿秀”诗人—— 《红楼梦》中的诗歌什么水平
丁启阵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09/18/8358865_313320479.shtml
大概是因为我常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关于古代诗词的言论,几年来,先后有多位“红学爱好者”当面向我“讨教”文学名著《红楼梦》书中的诗歌(包括诗词曲赋等样式)的艺术造诣问题,让我说说对它们的评价。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从《论语》里借用孔子对古乐《武》的评语作为答复:“尽美矣,未尽善也。”
不久前,读到近年名声鹊起、曾旅居美国的已故画家兼作家木心先生的一番话:《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木心先生的话,说得生动,巧妙。但意思跟我所说的,差不多。至少,有相同的部分吧。
我所说的“尽美”,主要有两个意思。
一是,书中的诗歌,大多是《红楼梦》这部中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辅助情节开合、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情感、揭示人物性格、营造审美氛围、拓宽语言维度、增强艺术感染力等等方面,均功不可没。去掉这些诗词,《红楼梦》将大为减色。“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就都不像《红楼梦》,它们里边的诗歌,阅读时跳过去,于理解作品往往并无大碍,有时候甚至能改善故事的节奏感——可见它们常常是小说的累赘。
《红楼梦》中的诗歌,尤其是其中人物所“写”的诗歌,阅读时,非但不能跳过去,有一些甚至需要仔细品味,反复琢磨。否则,囫囵吞枣,开卷无益。二是,阅读的时候,我们都能感觉到,这些诗歌写得真心不错。形象鲜明,思想鲜活,情感真挚,韵味悠长,辞藻华美,音律铿锵……可以列出一大堆优点。
我所说的“未尽善”,主要是,把这些诗歌从《红楼梦》里摘出来,拿去跟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相比,它们的艺术水平还是有明显差距的。这一点,显然无需展开论述。
那么,为什么《红楼梦》中的诗歌能给我们“尽美”的印象呢?我认为,这有消极、积极两方面的原因。
积极原因比较好理解,就是那些由小说作者代其中人物所写的诗歌,的确不错。符合人物形象(包括出身经历、学识修养、性格情趣等等)的特点,情真意切,有意境韵味,不落俗套,文字清新;诸如此类。比如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的《葬花吟》;第二十八回,云儿的《小曲》;第七十回,《柳絮词》,林黛玉的[唐多令],薛宝钗的[临江仙];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等等,就都各有所长。
消极原因就一个:《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这句话可以有多层含义:
一是,阅读小说时,读者最关注的是故事和人物。故事和人物是否有趣,是读者最感兴趣,也最挑剔的。即使是古诗方面有高深造诣的读者,也不会带着挑剔的眼光去批评其中起辅助作用的诗歌;
二是,相比于古体诗歌,小说是一种大众化通俗读物,它的多数读者对于诗歌没有高深的鉴赏能力,很容易满足,很容易觉得好。
三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助于读者读懂诗歌。《红楼梦》中的诗歌,因为是配合故事、人物创作的,因而比较容易为读者所理解。不像一般的诗集(包括总集和别集),光溜溜的千百首作品印在那里,一般读者对它们的背景知识、典故出处并无所知。要想完全弄懂,需要注释家详加注释。而这些注释,通常足以令人望而却步。
四是,小说可以通过陪衬烘托、人物议论等,对某些作品进行凸显,赞美,加深加强读者对这些作品的好感。例如,第三十八回,写《螃蟹咏》。先是贾宝玉写出一首,自鸣得意,问谁还敢作。遭到黛玉的嘲笑,说:“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随手就写了一首,虽然她随手就撕掉了,但小说把它写出来了,果然比宝玉的好。但是,就像常言所说的,好戏在后头。最后写出的,薛宝钗的《螃蟹咏》才是最好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等等,以其辛辣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类人物而得到大家一致的称赞。在这里,宝玉、黛玉的诗,都是作者用来烘托陪衬宝钗的《螃蟹咏》的。
五是,小说家可以利用小说这种文体的特殊性,对诗歌语言的维度进行拓展。例如,第二十八回,“女儿”酒令(女儿悲[愁、喜、乐]),作者有贾宝玉、冯紫英、云儿、薛蟠、蒋玉菡五人。其中呆大薛蟠的“作品”,以其粗鄙白俗,令人一见难忘。如果不是写小说,曹雪芹绝对不会写出这样的“好诗”。不要说是薛蟠的“女儿乐……”,就是二十八回云儿的《小曲》,“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着你来又牵挂着他……”,大概也不是曹雪芹本人的抒情路数。
那么,为什么又说《红楼梦》中的诗歌“未尽善”呢?主要论据如下:
首先,它们多是模仿而非创新的。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漫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缠绵悱恻,凄楚动人,都堪称名句。但是,不能不指出,这首诗有着明显的模仿初唐诗歌的印记。比如,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落知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意思、情调,都很相似。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也有明显效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痕迹。
其次,受到小说人物的局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都常年生活于豪门大宅之内,其中林薛等人又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女子,他们的生活、阅历、见识,跟家国山川、社稷苍生基本上是绝缘的。这些都决定了他们的诗歌,题材是狭隘的,思想是肤浅的,情感是病态的。即使曹雪芹有天纵之才,能写出超一流的诗歌,但是,倘若他将可以媲美屈原、李白、杜甫的诗歌放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名下,结果一定更加糟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将变成超人,怪物,没有了人间才子佳人的性情,不讨人喜欢了。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论据是,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超一流的小说家,但不是一流的诗人。诗歌方面,他连三流都够不上。不过,曹雪芹是一个优秀的“模仿秀”诗人,他能模仿古代诗人的诗歌,模仿小说中人物的声口,写出各种内容情调的诗歌。就像当今一些模仿秀歌手,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多个著名歌星的演唱,但是,却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伟大的小说家,不必是优秀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