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北京的路,北京的桥
北京的路,北京的桥

这些年,北京修了很多的路,建了很多的桥,特别是那种盘旋、复杂的立交桥。每次回国都会目睹、惊讶这些飞速的变化。
路拓宽了。
当年在海淀甘家口一带很有“名气”的、“热闹”拥挤的增光路,曾是“新疆村”的所在地。记得曾在同事的怂恿下去那里吃新疆小吃,馕、大盘鸡之类的。非常不喜欢街两边那些低矮破烂脏兮兮的如棚户一样的小摊、小店,以及被这些小店挤占的几乎无法下脚的街道。那时,增光路的两边已陆续拆旧新建了一些住宅楼,还记得我曾抬眼四望心里嘀咕,这样闹哄嘈杂的环境如何受得了。但如今,增光路已经改造成了一条清爽的四车道的马路。
还有,那条曾经小巷一样的南北走向的狭窄的白堆子路,如今是宽阔的至少六车道的主路,贯通了阜成门外大街和车公庄大街, 现在叫首体南路。原来街边的小楼、平房一拆除殆尽。
北师大、小西天一带的路拓宽了。
再早一些,西单剧场拆了,位于西单路口的天福号老店一去不返;中关村、黄庄包括魏公村一带“面目全非”。那一片有好几家书店,有一家好像叫“听松”(记不清了),记得午休时,忍着困顿,去逛过,现在早已不知踪影。
立交桥多了。
仍然记得当初西直门桥建成时,各路吐槽说其无用,不必要,三层、方圆型的回转,让人迷糊。但那时,桥下还有一些小店、报摊,可以步行游逛。
记得当初三元桥初建成尚未通车时,我们曾去走桥,顶着大太阳,上上下下地欣赏,赞叹那个新颖的蝴蝶翼一般的设计,以及与桥配套的绿地草坪,觉得很壮观,很美。
记得当初木樨地桥修成时,我们抱怨那东西横亘的水泥“怪物”挡住了我们的视野。三里河路和复兴门外大街路口,是桥。走在桥下,四顾的是水泥墩子,看不到对面的楼、店。抬头,是直压顶颅的水泥横梁,再看不到天。穿桥而行只是穿桥而过,再看不到周围的风景。让人失去方向感,找不到标志了。
还有,动物园门前的小广场没了,北京展览馆前的开阔不见了,迎面而见的是又一座立交桥。… …
这些变化,很难简单地用一句,好与不好来概括。
桥多了,显然利于疏解交通,利于车行。西三环上,永远是车流滚滚。但立交桥对于行人而言却非常不友好。比如公主坟的新兴桥的周边,曾经有那么多可看、可走的地方,如今只有桥,巨大盘环的立交桥,几乎占据了公主坟路口的所有的地面空间。站在城乡贸易中心的大门前,环视出去,是交叉错落的高架桥,是纵横交错的栏杆,让人失去勇气,去走一走看一看桥那边的曾经的熟悉。
我每次回去,不论去哪里,都是坐车,坐公交或者打车,在地面上,一路走,一路看,寻找那些旧时熟悉的街、景,欣赏层出不尽的新街、新景。当然感受到路宽了。街边原来的低矮凌乱的、临时搭建的小房子、小棚子被清掉了,城市干净整齐了,显得宽敞了。 但是,另一个让人未曾想到的是,由于街面的拓宽,一些曾经深“藏”于深巷之中的、拐弯抹角儿才能找到的单位、公司,突然就抛头露面了。于是,坐在车里、行在桥上,就看见了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单位,一个可以临街展示的门脸,竖挂着的通常是白底黑字的巨大的名匾,骄傲地立在被近在咫尺的立交桥挤压的狭小的空间。
街道拓宽,也使得北京城的一部分老旧城区见了天日。护国寺、平安大街、安定门内大街、锣鼓巷等等,变成了新的“老北京”,那些仿古风的新门楼,让人看了五味杂陈。相反,西四路口的那间新华书店,我上学时曾无数次去逛书、看书、买书,去年底回去时又跑去重游,却看到门柱油漆斑驳,有些微倾,不仅暗生感慨,为何不修旧为新呢?

那些路,那些桥,吃掉了太多的城市空间,抹杀了城市的生机,吞噬了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的灵气。
(网图)
禾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ina_芬兰' 的评论 : 可是我Google了,说他们2011 年关门了。如果还在,下次回去一定去看看。
禾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北京_01link' 的评论 : 同感,觉得非常可惜,曾经北展广场很开阔,与建筑浑然一体。
禾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x1989' 的评论 : 感觉有点儿过度现代化了。题图是三元桥的照片,看看占了多少的城市空间。
北京_01link 发表评论于
那个在动物园和北展上的高架桥是典型的破坏性城建,绝对是腐败下的项目。它严重破坏了城市景观,提供几乎没有意义的交通便利。这种项目如果不是强权体制,根本不可能得到批准。
Tina_芬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禾末' 的评论 : 去年回国特意去了风入松书店,重新装修了,现在更好了,很高兴看到风入松还在!
禾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琪子' 的评论 : 不只是淹没了对曾经的北京的记忆,有些桥修得过度、夸张,毁掉了城市的适居性。
禾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硅谷工匠' 的评论 : 还有北展前的广场,被高架桥吃掉了好多。
禾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绿珊瑚' 的评论 : 正宗的新疆肉串 :)
禾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ina_芬兰' 的评论 : 西四书店能保留下来的确不易,但看着很破旧了,明显缺乏维护。店里几乎无人光顾,灯光很暗,书也不多。曾去红楼看过电影,你要是不提,还真忘了。
禾末 发表评论于
回复 'elfie' 的评论 : 多谢啦,就是这个名字————风入松书店,一直觉得它的名字好风雅,好有诗意。不知是不是他们开的先例,书店里有“阅览室”,可以在那儿看书。
Tina_芬兰 发表评论于
西四路口这家新华书店能留存至今,已经实属难得了。还记得西四那家红楼电影院吗,那可是北京第一家宽银幕立体影院,早就被改成藏书楼了。
硅谷工匠 发表评论于
回忆啊!谢谢。我感触最深的是海淀和动物园附近的变化。
绿珊瑚 发表评论于
当年甘家口的烤羊肉串真好吃
琪子 发表评论于
跟你有同样的感受,深以为然。
桥与路,创建一个“新北京”,淹没了一代人的很多记忆。
elfie 发表评论于
Feng Ru Song was the bookstore's name. It was outside of the gate of PKU.
tx1989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北京已经变成现代化的都市。那些桥和路便于开车出行,但是步行体验不如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