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2),瑞脑(3)销(4)金兽(5)。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6),半夜凉初透。
东篱(7)把酒(8)黄昏后,有暗香(9)盈袖(10)。
莫道不销魂(11),帘卷西风(12),人比黄花(13)瘦。
2. 永昼,漫长的白天。
3. 瑞脑:一种薰香的名称。又称龙脑,即冰片。
4. 销:通“消”, 逐渐燃尽。
5.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6. 纱厨:防蚊的纱帐。
7.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8. 把酒:握住酒杯,这里指饮酒
9. 暗香:多指梅花的幽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10. 盈袖:满袖。
11. 销魂:形容极度快乐、兴奋、忧伤等情绪状态,灵魂仿佛要离开肉体。此处指极度忧伤。
12. 西风:此处指秋风。
13. 黄花:此处指菊花。
李清照(1084 — 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朝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的古代女性。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当时知名文学家。李清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出嫁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一起从事金石收集和研究。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被历代词学家称为“易安体”。 “易安体”清新典雅,善用白描,强调协律,在词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李清照的词以1127年金兵入据中原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多反映闲适的生活和对丈夫的思念等;后期作品则多悲叹身世飘零,情调感伤悲怆。
李清照的词现存世40多首,数量并不多,但佳作比例很大。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均已散佚。后人有李清照《漱玉词》的辑本,但不全。当代有王仲闻所著的《李清照集校注》。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6
唐风:李清照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词史上贡献最大的女性。她近乎自由恋爱的婚姻也被传为佳话。据说当时在官办学府太学读书的赵明诚,与李清照的表哥一同游玩相国寺,认识了李清照,两人一见倾心,不久结为夫妻结为夫妻。那一年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7岁,赵明诚20岁。
宋雨:赵、李两家虽然在朝中没有什么交集,但也算门当户对。当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算是中级官员。而她的公公赵挺之为吏部侍郎,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部长”,仕途更为看显赫。赵明诚虽在诗词方面未见有什么特长,但痴迷当时刚刚兴起的金石学研究。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以古代青铜器、石刻、碑碣、甲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考证上面的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唐风: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年,朝廷的政治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次变故,是北宋中后期与变法有关的三十多年间朝廷政治反反复复的一部分。简单地说,宋徽宗刚继位时,向太后垂帘听政,再次起用元佑党人,废除变法新政。但九个月后向太后患病,宋徽宗亲政,次年清算元佑党人。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被列为元佑党,遭罢官并携妻子回原籍。
宋雨:第二年,即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规定元佑党人子弟不得居京。另又诏令说“宗室不得与元奸党子孙为婚姻,内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 也就是说,宗室与元佑党人子女,如有打算结婚还没有办仪式的,须解除婚约。
唐风:李清照已经结婚,不属于“改正”之列,但也在汴京不能合法长期居住了,只好有时回原籍与父母住一起,有时时返汴京与丈夫在一起。这时,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在朝中位置迅速上升,升任从二品右光禄大夫。李清照上书赵挺之,希望公公能够拉一把自己的父亲,但未获积极回应。于是李清照在《逸句》中失望地写道:“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宋雨:次年,即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赵明诚太学毕业,授鸿胪少卿,这是一个负责礼宾的六品官。到了第二年,朝廷的风水又变了,蔡京罢相,去除元佑党之禁,李格非复职,李清照也返回汴京与丈夫团聚。
唐风:我们介绍这些,主要是为探讨这首《醉花阴》的写作背景。李清照结婚以后的前五年中,前一半比较安逸,与丈夫在汴京共同生活。而后两年多则处于经常的分居状态。而且因为政治气候恶劣和难以预期,她的心情显然也是压抑的。
宋雨:我读到一些赏析文章,谈到该词的写作背景,几乎同出一辙,说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笈”意为书箱),她思念着远行的丈夫,便写下了这首词。但这些文章并不指出有关的年代和背景。赵明诚是否有婚后不久即“负笈远游”的事情呢?
唐风:我认为没有。婚后头两年赵明诚还在太学读书。那个远游说法来自元代伊世珍的小说《琅嬛记》:“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这种说法应该是不确切的。但赵明诚入仕以后,有人认为出京到地方上“挂职锻炼”了一段时间。即使是这样,那也是他们结婚4年以后了。不管赵明诚有没有离开汴京,那两年李清照因元佑党禁不得常住汴京,是经常与丈夫分别的。因此她写词寄情顺理成章。
宋雨:词一开篇“薄雾浓云愁永昼”,就给人以一种阴沉压抑的感觉。天气不好,外面浓云密布,词人感觉时光流逝缓慢得难以忍受。本来,人们一般述说“漫漫长夜”的难熬,而这里词人却说日长难捱,恐怕是因为白天更能真切感受到思念和苦闷。
唐风:李清照的词大多浅显易懂。但第二句“瑞脑消金兽”,对现代读者可能稍有点陌生。瑞脑称龙脑,即冰片,是从樟科植物中提取的白色半透明的片状结晶。作为中药,它有清热、止痛等功效。放在香炉中慢慢烧尽(“消”),它散发出清香气味,可安神。“金兽”是那个时代很常见的兽形的铜香炉。这一句承接上句,以含蓄的方式反映自己忧郁、无聊的情绪。
宋雨:上面铺陈过后,作者笔锋一转 —“佳节又重阳”,又是重阳佳节了。在今天中国大陆,重阳节被定义成了老人节。古时候重阳节跟老人无关,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亲友团聚,相约登高,共饮菊酒,身上还要插上辟邪辟瘟疫的茱萸。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正是重阳节。“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两句,字面上是说秋天到了,睡觉时候感觉到了凉意。但实际上是暗示自己人单影只,心里面需要温暖。“纱厨”即纱帐、蚊帐,可是“玉枕”究竟是玉石做的枕头呢,还是仅仅是一个美称,如“玉笛”、“玉筝”等?
唐风: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首先,古人不像现代人,他们是用硬枕的。古人认为硬枕能让人聪明睿智,枕头是用木头、陶瓷、石头、金属等做的。而且形状也与现代枕头很不一样,比较窄,常有一光滑的弧度,一般睡觉时是垫在脖子下面。至于李清照的“玉枕”究竟是什么材料做的,有人考证说是瓷的,这有道理。但真用玉石做枕也不是没有可能。有钱的王公贵族和皇室,就是用真正的玉枕的。
宋雨:下片的前两句写自己独自饮酒过重阳节。“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东篱”,出自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在这一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俗。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唐风:重阳节与朋友、家人一同赏菊饮酒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作者孤身一人,心情就不同了,且黄昏的渐暗更添一分愁绪。从时间线来说,本词上阕是写白天和夜间,现在又回过头来写傍晚。
宋雨:“有暗香盈袖”是说词人在菊圃(“东篱”)中,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暗香”多指梅花。北宋诗人林逋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名句。后来南宋词人姜夔创《暗香》长调,也是以梅喻人。这里词人以“暗香”指代菊花,应是欣赏其高洁和脱俗。
唐风:【醉花阴】是一个小令词牌,仅52字,一般是不便于铺叙的。然而这首词,前面写自己重阳节整天的几个片段,写天气、写心情、写秋凉、写饮酒,但它们都是铺垫。末尾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才是本词的词眼。这几句,实在是意蕴丰富、比喻精妙的的点睛之笔!
宋雨:“销魂”形容极度的的情绪状态,如灵魂出窍一般。现在这个词大多形容正向的情绪,如快乐、兴奋等。此处指极度忧伤。“帘卷西风”是“西风卷帘”的倒装。“西风”这里指秋风。“黄花”即菊花。
唐风:古诗词中用“黄花”指菊花很常见,如“丹羽下高阁,黄花垂古城”(许浑《九日登樟亭驿楼》),“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 )等等。难道古时候的菊花都是黄色的吗?
宋雨:野菊花是黄色的。我查阅了一下,大约在陶渊明那个时代,人们刚刚开始人工栽培。后来经过不断的杂交和选育,形成了今日菊花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虽然从诗词的反映来看,唐宋时期已经有白色、紫色的菊花,但我估计还是以黄色为主。
唐风:另外,我们须注意一下本词的最后一个字。“人比黄花瘦”不是形容心情,而是反映身体状况,表明词人当时十分瘦弱,可能缘于疾病和焦虑。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思念爱人可以解释的了。但是,如我们在前面分析的那样,因为政治原因,词人对父亲的境遇和自己的婚姻充满忧虑,那么这样的身心状况就很容易理解了。很遗憾我所读到的赏析文,几乎都仅仅从怀人的角度理解,这恐怕流于肤浅。
宋雨:关于此词,元代伊士珍《琅环记》中下面这个故事被人经常引用:“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唐风:不论本故事的可信度如何,李清照词作的水平不是一般文人可比,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心目中也只有区区数人,在对词的贡献上或在李清照之上。至于作词的艺术水准,则是各有特色。李清照的婉约词自成一家,不逊色于任何人。如果上面故事属实,那么从那以后,夫君可能在诗词方面就 “缴械投降”、去专攻金石学研究了。我曽在《全宋词》和《全宋诗》上查询过,未能找到一首赵明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