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配眼镜,我只想配一副读书用的近视镜,简单实用。然而这个小小的经历,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一个投资里常被忽略的主题:我们是如何“被别人眼中的世界”所影响的?
验光师一见我,就开始力推渐进多焦点眼镜。我说自己不开车,平时就是读书写字为主,没必要。他听了却皱眉头,好像我拒绝了什么“基本生活所需”。
更有意思的是,配镜的工作人员也一脸惊讶:“你不配远视镜,怎么看远处?你怎么开车?”我回答:“我不开车啊。”对方的反应,好像我是一个不合格的现代人。他们仿佛觉得:你必须配两副眼镜,或一副渐变镜,否则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好好生存。
他们并不是刻意推销,而是从他们的职业习惯出发,把“全副武装的视觉解决方案”当作了所有人的标准配置。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职业所塑造的“世界观看法”。
在心理学里,有个非常实用的概念叫 "lens"(认知镜头)。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都像是透过一副独特的眼镜。这副“眼镜”由你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文化环境、职业训练,甚至个性倾向共同构成。
就像那个验光师和配镜师,他们看世界的 lens 是:“人的生活方式应该符合视光学的最佳标准。”
而我的 lens 是:“我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需求,简约就足够了。”
说白了,世上那么多视力弱甚至失明的人,不也照样好好生活着?
这个花花世界,真的需要看得那么清楚吗?
我们真正需要用心力看清的,难道不是那些无形中运转的本质和规律吗?
心理学家 George Kelly 在他的“个人建构理论”中指出:人不是被动地接收现实,而是主动地“解释”现实。 我们习惯用自己的lens来过滤信息、做决策、评估风险,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看似理性、实则狭隘”的模式。
这也让我想到了投资领域。很多人在做投资时,其实也在戴着“别人给你的镜片”:
- 某些投资大师认为“危机入场才是真勇者”,但他们有的是专业团队和抗压资本,而你只有一颗焦虑的心。
- 理财课程强调"复利奇迹",却不会告诉你巴菲特的真实秘诀是低成本保险浮存金——普通人根本复制不了的杠杆工具。
这让我意识到:你不是要找到那个“说得最准的人”,而是要知道: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lens看世界。
比如,很多投资人谈论“东升西降”,或“中美双寡头格局”。
在中国大陆,利维坦的力量是决定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意味着投资者需要考虑政策逻辑、权力博弈。
而在北美,政治的透明度高一些,但市场的“自由”也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这个世界正处于剧烈变动中,没有任何一个专家可以给你稳定的“真相”。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不断审视自己戴的那副lens是不是还适用。
那天我没有听从建议去配渐进镜,也没有配两副眼镜。我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合怎样的选择。
就像在投资中,我也不会被某一位专家的意见所左右,而是不断提醒自己:我的判断力,是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愿我们都能觉察自己的lens,放下偏见,回到生活与市场的真实之中,做出清晰、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