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史札记(77)--明成祖靖难始末之南军将帅

(3)南军将帅 前面我们介绍了燕王朱棣的基本班底,下面来看一看南军将帅,朱棣在建文元年七月六日于北平动手,八月,建文就派出以老将耿炳文为大帅的军队前往镇压,要说速度并不算十分迟缓,而耿炳文率领多达三十万的部众,即使是先头部队也有十三万之多,比起朱棣的几万军队可谓绰绰有余,然而,南军最后终于失败,固然也有其他原因,可是将帅实不能辞其咎。 先说耿炳文,他是父子从军,其父耿君用战死沙场,当朱元璋和张士诚争夺东南半壁正在紧急的时候,耿炳文固守长兴,一守成名,长兴据太湖口,陆通广德,与宣、歙接壤,为江、浙门户。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其间,炳文连败张士诚手下名将,就是号称“李司徒”的李伯升也不是炳文的对手,史书上称“耿炳文守长兴,而吴人不得肆其志。缔造之基,其力为多”朱元璋以此感念炳文的功劳,在洪武初年册封功臣时,“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其后朱元璋屠戮功臣,只有炳文、汤和、郭英几人得免于难。炳文号为宿将,向来持重,所以,他的儿子耿璇(太子朱标的女婿)劝他直捣北平时,竟不被炳文听用。当时,明朝已经立国三十多年,虽然边疆时有警报,而腹心不动,内里的边乱几乎是零,朱元璋从开始就加意防备异姓功臣推崇皇族藩王,所以包括炳文在内的许多将领根本就没有对藩王造反有过什么应急的策略,炳文出征时已然六十五岁,自然免不了老之将至的感觉,和他早年策马扬鞭的经历和胆气也不能同日而语。因而在两军交战之初,炳文很受了朱棣的一些苦头,炳文在雄县设兵九千人被朱棣偷袭,无一幸免,而后都督潘忠、杨松在月漾桥为北军伏兵击中,二人皆死。真定城外一战,燕王利用张保再败炳文,短短的几天之内,炳文连败三阵。这在炳文来说也是出了娘胎的头一遭。也从侧面反映出朱棣用兵的神奇和不凡。可是,炳文并不是怯懦之辈可比,也不是惊慌失措的行家,他拿出看家的本领,婴城死守,这一下就难住了朱棣,谁都知道炳文守长兴十二年的历史,所以,朱棣只在真定城下盘桓了三天就撤退了。 尽管后代史家认为耿炳文并非专征方面之帅,(在这点上必须承认炳文的能力远逊于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至此体现无遗)但炳文仍是廉颇一流的老成名将,如果建文不是听信了黄子澄的无耻谰言,那么快的撤换炳文的话,南北较量,胜负还在未定之间,可惜,建文没有乃祖的知人之明,炳文就此被投闲置散,永乐初年,朱棣找茬,炳文服毒自尽。 南军当时的阵容被称之为“国戚兵团”或者说“驸马阵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领军大将多半是国戚和驸马,比如耿炳文父子(朱标的亲家,建文的直系亲属)、李景隆(李文忠的儿子,建文的表叔)、征虏左副将军李坚(尚太祖女大名公主、建文的姑父)、武定侯郭英(太祖宁妃兄)、驸马梅殷(尚太祖宁国公主,朱棣的妹夫)、魏国公徐辉祖(徐达子,朱棣的内兄)、胡观(尚太祖女南康公主)。这些人当中不乏坚贞守节之士如李坚、梅殷、徐辉祖等,可是他们的综合能力只能算是中平,而且多不耐野战,这和他们的出身、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以李景隆为最。 耿炳文兵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建文大为惊恐,问策于齐黄二人,黄子澄力保李景隆才堪大用,齐泰不以为然,建文采纳黄子澄的主意,派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统兵五十万,李景隆世袭曹公,是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相貌俊朗、顾盼生辉,太祖一度被他的容貌所惑,加委太子太傅,建文初年曾经率兵擒拿周王,很为建文推重,这时,黄子澄推荐,建文问李景隆北军何时可灭,李景隆大言炎炎:旦夕可灭。建文以为能,付之倾国之兵,朱棣闻之,拊掌大笑,他对众将说:“李景隆是我表兄李文忠在九江生的,小名九江,不过是一个富贵少年,很容易对付。”其后又听说国家把五十万军队都交给了李景隆,燕王心里更加有数了,他说:“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其后李景隆的表现果然被朱棣说中,李景隆在山东连战连败,损兵折将达二十万众,而后偷开金川门,更是引狼入室,后面将由详述,这里不多说了。 李景隆之后是盛庸,李景隆兵败,建文封盛庸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平心而论,盛庸是当时少有的能员,在和北军交锋时,连挫朱棣的锐气,东昌一战,阵斩朱棣手下第一大将张玉,史书上说“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而后再战夹河,朱棣又一名将谭渊死于盛庸之手,朱棣自起兵北平以来所遇到的真正的敌手第一个就是盛庸,朱棣就此不敢轻视盛庸,即使后来登基之后还要暂时安抚盛庸,别作后图。 当时和盛庸齐名的还有平安、顾成、何福、徐辉祖四人,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骁勇善战,力举数百斤,朱棣一开始很看不起他,经常说:“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等到阵前交锋,平安几乎要了朱棣的老命,如果不是建文的妇人之仁的诏命和朱高煦的拼命营救,朱棣很可能成为平安的槊下之鬼了。平安在讨平北军的战斗中是公认的最为卖力的大将,也是朱棣父子最感恐惧者之一,平安擒薛禄、杀王真,朱棣手下一等一的大将几乎都不是平安的对手,平安设计的强弩赶得上诸葛武侯的真传了,箭如飞蝗,把北军射的抬不起头来,燕王的大旗被射的千疮百孔,朱棣让部下拿给留守北平的世子朱高炽看,吓得留守的名将顾成大哭说:“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平安善于偷袭,把朱棣的拿手本领也学到了家,搞的朱棣整天心惊肉跳,“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平安骁勇善战,北军畏之如虎,史称“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等到平安后来被朱棣擒获以后,北军上下欢呼道:“吾属自此获安矣”争先恐后的请求杀掉平安,只是朱棣考虑到正是用人之际,所以暂时没有动手。 而顾成也不减于平安的本事,最为朱棣看重,真定之战,顾成被俘,朱棣说:“此天所以授我也。”顾成一直辅佐世子留守北平,殚精竭虑,克尽职守,然而顾成老谋深算,他知道朱棣刻薄寡恩,所以“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得以在降将中一直保持着功名富贵直到后代不绝。 江阴侯吴高是开国名将吴良的儿子,吴高镇守辽东,多次侵扰北平,朱棣对他非常挠头,于是采用离间计,建文中计,把吴高贬斥广西,另派杨文镇守辽东,朱棣这才松了一口气。建文在平燕中屡次胡乱指挥,此次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此外,瞿能父子、梅殷、徐辉祖等人的事迹将在后面写到,这里不赘。建文武将气节多不及文臣,除李坚少数人死节之外,多数投降,包括猛将平安、何福、顾成、盛庸等,这同建文不明军律、不张挞伐有关,建文多次表示“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徒拥虚名,坐失良机,既然燕王这等首恶都要宽恕,那么从者何谓自然明了,因而即使归降也未必就是死罪,故武将望风请降竟成一时之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