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泛舟65载》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史杂志》1993年05月 p24(“我与艺术”栏目) 撰文 《艺海泛舟65载》杨建侯 介绍 作者简介(140字)        《作者简介》 杨建侯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南京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徐悲鸿奖学金评委会主任。其艺术业绩被采入多种辞典,1984年,南京电视台以《在润泽的土地上》为题,专门介绍杨建侯先生的艺术道路。1992年获国家终身特殊津贴的容誉。 《艺海泛舟65载》 (文史杂志1993年05月 p24)            江苏 杨建侯   我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北郊的荷叶村,并在这里度过了我的少年时代。故乡无锡是一座江南古城,地处太湖之滨,山青水碧,自古为文人荟萃之地。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元代的倪云林,以及此后的邹一桂等名家,都隶籍无锡。但这一代的居民则多以造船为主,民风勤劳剽悍,文化却十分落后。我父亲勤劳而又固执,他不解读书的道理,认为爱读书的我是“不务根本”,长以“老本行,金饭盆”来训导幼小的我。承应代代相传的世袭观念,我少年时即跟随父亲进造船工场学木匠。后来,在慈母的袒护下,勉强获得了三年断续的求学机会。当我以全班第一的成绩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毕业,本可免考升入师范,但父亲不愿缴那一元的定金,我只得又开始学徒生涯,先后在布厂、袜厂当学徒,以后又回到父亲的工场。   在袜厂时,我能读到上海的《申报》,报上每天有一张插图,多是以成语寓言为题材的线描人物画。我每天拿到报都爱不释手,并逐一照着临摹,时间一长,我的画渐为人知。乡人迷信造船图个吉利,照例要在船上画一个聚宝盆,还画上一支笔,一把如意交叉起来,叫做“必定如意”。我画的聚宝盆受到乡亲们的赞誉,父亲固执的心被掀动了,终于同意我考入了无锡美专,师事胡汀露先生。1930年毕业,正当我对自己的前程茫茫然不知所之的时侯,在李金发先生主编的《美育》上见到徐悲鸿先生的素描,顿生仰慕向往之心。一个早晨,我带着一张素描自画像,来到了悲鸿先生的门前。“小伙子,进来吧!”他亲切地招呼着,在询问了我的情况后说:“从明天起,你就可以到我的教室来旁听。”聆听了这番话,我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踏进中大旁听后,我下决心要正式考入这所艺术殿堂。当时中央大学的考试制度是严格的,必先在各门文化课程的统考中都及格,才能参加专业考试。我只得白天去中大旁听绘画,晚上自学文化课程,为了争取时间,我常常通宵不眠,实在困得坐不住了,躺下憩一会儿,还用绳子缚住双脚,稍微一动就惊醒,再开始读书……。   越一年,被中大正式录取。入校后,在悲鸿老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素描,每画完一张,又必再默画,然后将两张重叠起来对着窗口透阅、校对,直至毫厘无差为止。悲鸿老师那时常对我们说:“人须有受苦的习惯”这句话使我格外信服。记得1934年,悲鸿师带我们去天目山写生,我们一行从南京到杭州住宿一夜,准备次日包车出发。第二天清晨,我觉得时间还早,就独自去看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回来时,老师和同学们已等我一个多小时。晚上到老祖殿,大家围坐在煤油灯下休息。悲鸿老师见我丧气的样子,就当即挥毫画了一张《睡猫图》送我。我面对这一可爱的睡猫,不由得沉思重重,我思忖早晨那样的糊涂,现在又没精打采,以至垂头丧气,不就象这只猫吗?心领神会,有一种难于容忍的自我谴责涌上心头,我把它看着老师对我的教育,便一直把它挂在宿舍床头作为处世做事“三思而行”的座右铭。后来一有空就带着干粮到农村、工场以及偏僻的山区写生,夜晚就卷缩破庙、牛棚,习以为常,有时还走入险境而不畏缩。有一次在徽州为画一古代断桥,竟不知不觉涉水齐腰还不觉得。另一次在无锡读书时,同学们去灵隐寺写生,返城中,我被落日余辉的美景所吸引,竟忘记了车行之中,冒失地跳了出去,结果被摔得昏迷不醒。少年往事,至今思之仍觉十分有趣。1932年暑假,我回到故乡,邀集了一批原在无锡和回乡度假的艺术青年,以搞画展的形式,组织了“白浪画会”。先后三次举办画展,悲鸿老师还亲自为画展题写会标。这一活动,在无锡一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35年从中大毕业后,我先后做上海法医研究所绘画、解剖教师、南京中央电影制片厂美术师等职。抗战开始,担任教育部教师服务团宣传组组长,创作了《游击队之战》及大量抗日宣传画。1943年,在重庆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成功。1947年受聘广西艺专副教授,创作出水墨长卷《桂林全景》,后因支持学生运动,只得转任南京金陵大学担任影音科的连环画教学,其间完成了《武训传》、《陶行知》、《吴越春秋》、《孔子》等连环画创作,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与表扬。   1949年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我怀着澎湃的激情,绘制了巨幅工笔画《群雁来归》。画中百雁回翔,飞向北国。创作此画时,我以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法,对雁群作了工整细致的描绘;在造型和空间处理上,也采入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这样使层次深远而又有辽阔的空间感。这幅作品面世后,受到各方肯定。接着我又推出《南京解放》、《百鸟朝凤》、《教师家庭访问》等作品。迎来了我创作的一个旺盛时期。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一幅艺术作品若要打动人心,产生艺术魅力,首先画家要有生活基础,要有真情实感,要反映时代的脉搏,抓住社会本质。没有对生活的深切感受而牵强附会、任意杜撰的作品是不会感动人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的同时,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之中。悲鸿老师培育后进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他融贯中西、师法造化、锐意创新的艺术思想及他强调素描,一专多能的教学体系成为我教学实践的指路明灯。1950年起,我编撰了《人物画基本技法》、《人物结构知识》、《钢笔画技法》、《山水画法》、《构图法》、《光色图面结构》、《写意花鸟画法》等教材,在教书的同时,我以悲鸿师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一批又一批弟子。我始终认为:你要教别人成为一个真诚的人,首先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真诚的人。推而广之,要使别人具有智慧,首先要使自己具有智慧。要教育别人具有良心,必须使自己先具有良心。总之,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身作则。   1966年,当我从兰考参加焦裕禄葬礼回来后,那场席卷中国大地十年的风暴刮起来了。我被送到农场“劳动改造”,家里所存油画、国画和我多年收藏的书画珍品、古玩文物以及历年编写的讲义被销毁殆尽。在艰难的岁月里,我以画梅来练励自己的意志度过一天又一天。   1977年春天,我面对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春天,挥毫绘出了丈二巨幅《春满人间》,怒放的红梅、在朝霞明辉的沐浴下更是一片烂熳。此时已年纪已到古稀的我更觉得时光的珍贵,我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生活。1977年至1986年间,我赴沂蒙山、广州、海南、桂林、乌江、西双版纳、四川、黄山、九华山、普陀山、绍兴、杭州、敦煌、吐鲁番和东北三省以及内蒙等地写生。目睹大自然的美景,我都要用素描或速写描绘下来,甚至为了补充写生的不足更用文字加以记录,那怕一鳞半爪,点点滴滴的东西,都是生动的参考资料,它会使我们产生“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的创作兴趣和激情。从70年代中期以来,我先后为首都国际机场绘制《春色满园》、南京雨花台绘制《铁骨冰心》、《柏鹿同春》、为皇帝陵绘制了《古柏》,另外还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创作了一些礼品画。   回顾在艺术的道路上所走过的六十五个春秋,感慨万端,悲鸿先生悲天悯人的民主革命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锲而不舍的铮铮傲骨和追求真理及火一般的热情,是我学习的楷范,我愿象烛光一样,点燃自己,去照亮别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