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姥姥才十五岁,结婚一两年,我大舅就出生了。我姥爷和姥姥都才十几岁,自己都还是孩子呢,根本不懂得怎样照顾小孩。而姥爷的爹娘还都在世,我大舅完全是由他们带。
到了1938年,老蒋扒开了黄河口的时候,我大舅才14岁。河南大部分地区都被淹没。因为决堤的是黄河主干河流,而舞阳附近只有沙河和李河两条黄河的支流,离黄河比较远,加上地势较高,所以并未受到影响。
正如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巨著<<黄河东流去>>记述,大批难民逃离家园,姥姥一家人也是亲眼目睹的。
那时候,常常看到要饭的难民从家门前经过。姥姥一家也是尽力去帮助他们。
有一天,他们接济了一对要饭的母女,她们母女和家人走散了,那个母亲看到姥姥家生活不错,人又善良,就坚持要把女儿送给我姥姥当使唤丫头。那个女孩有十七八岁,虽然因为挨饿,很瘦,但是骨架挺大,尤其是盆骨很宽。那时候老奶奶,就是姥爷的娘还健在,就答应留她下来。说,我们是劳动人家,不会用什么仆人丫头的。您要是愿意,咱们就结个亲家,让你这大姑娘给我当孙媳妇,您看怎么样?
舅小的时候,他爷爷也给他找好媳妇了,可是那家正好就住在黄河沿上,这场大水以后,也没了消息。估计是找不到了。
所以如今这个机会,老奶奶也挺相中这个姑娘的。而那个母亲当然更是高兴。姑娘能找到这样的人家,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姥姥说,既然这样,应该下聘礼才是。可是那个姑娘的母亲却说,这如今兵荒马乱的,一切从简了。我只要您给我再备点路上带的干粮就行了。她们家本来是要到咸阳投亲的,如今女儿不用跟她在路上吃苦了。当是去还要去那里,找她的丈夫和另外几个孩子呢。
那时候的人,平时都吃粗粮。因为白面很贵,就是像我姥爷家这样还算富足的人家,也很少吃。姥姥马上到街上买了二斤白面,烙成馍给她带上。河南的馍类似薄煎饼,很薄,水分很少,但是还挺软的,吃起来很结实,有嚼头,很Q。而且因为水分少,所以放上几天都不会变质,最适合作为路上带的干粮。
我妈妈常常这样对我说:你大舅妈是用二斤馍换来的。那时候,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就值两斤白面钱。
就这样,我大舅妈就成了朱家的儿媳。几年以后,我大舅陪她去咸阳看母亲,却得知母亲根本没有到达那里。而她的父亲和几个兄弟也以为她们母女两个早就饿死在路上了。
姥姥后来常常说,当初不如就不让她一个人去咸阳了。否则也不会就这样失踪了。可是当初她们也不是没有挽留她,是她自己执意要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