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的旗袍 (图) ZT

 

      位于铜锣湾的朗光时装,由梁朗光师傅于38年前开业,旧址位于附近的礼顿中心,于30年前迁往现址。

    朗光时装店毫不起眼,甚至连门口的招牌也被绿色的遮光帆布盖了一半,但于细小、幽暗的店子里却藏有梁师傅熟练的一双手与其赖以为生的一柄剪刀。

    有说上海人最厉害有「三张刀」,分别是 : 理发剪刀,弄沪菜用的菜刀与裁布用的剪刀。于〈花样年华〉内,观众不难看得到这三张刀的魅力了。戏中苏丽珍所穿过的艳丽旗袍,其实都是出于梁师傅的细心剪裁技巧下。「有一天,张叔平带着一件旗袍进店来找我,说要修改什么的 ……」 梁师傅跟张叔平因而认识。后来,张叔平带来的草图愈来愈多……

    梁师傅说,旧上海款式的旗袍跟现代的不同 :「从前的,领比较高,我们叫它作『透明领』,内里藏着一块透明薄胶片,目的是令它挺起来……衫身方面,也比现在的来得贴,突显了女性的线条美。」

    早在丽的呼声时期,梁师傅已替一众女星如梁顺燕、梁顺君和梅芷等度身订造戏服。之后,时代转变了,时装也随之而改变,为了令店子存活下去,梁师傅亦开始替客人订造西服和其它时装,但始于以女性衣服为主。直至〈花样年华〉的开拍,梁师傅才再执剪刀,裁起古老款式的旗袍来。

    「我总共替〈花样年华〉造了二十多套旗袍,其中有些是张叔平于外地购回来的旧花裙,因为他喜欢那布纹,我便把那些裙改逢为旗袍,工夫也就烦复了 ! 」梁师傅一面忆述,一面指着跟张曼玉的合照。「六十年代,造一件旗袍大约是一百元 ; 今天,造一件要二千五佰块钱。」看过〈花样年华〉的人,也会觉得这价钱物超所值吧 !

      《花样年华》最能反映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的特质就是女人们身上的旗袍,而尤以张曼玉的旗袍为最。影片中张曼玉换了二十几身旗袍,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张曼玉这位金马影后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人的心情。张曼玉不停的换旗袍,换不掉的是身上的女人柔美成熟的气息。这部电影像掘出了一口泉,以前没有发现,或者没有重视的,如今一发不可收拾。张曼玉身着旗袍蹬着高跟鞋慢慢地扭动苗条的腰肢的曼妙身影,已经不是她一个人的了,而是成为中国妇女的象征。 正是旗袍将女人的曲线美,包含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尺度之内,才使其具有一种亦收亦放、遮遮掩掩的诱人魅力。或许这是王家卫们自始至终将其故事的女主角用旗袍包裹的用心所在吧。

    张爱玲曾经说过:“回忆这东西要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在幽暗的灯光下,当张曼玉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仿佛看到一个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张曼玉不属于以长相来获得掌声的演员,但是在《花样年华》的旗袍装扮下,张曼玉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成熟的,她是一现的昙花,在夜色中留下一点轻而远的气味。

     最后要提出的是,穿旗袍是要非常讲究的。一般西方人穿旗袍会让人感觉怪异和不协调,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们的肩膀往往比较宽,中国传统的美人肩,是溜溜的,肩膀要溜,才够妩媚柔和。再有就是所谓的“小蛮腰”,细细的腰身最合旗袍的韵,而细的尺度要么是绝对的尺寸小,要么是臀部丰满才衬得出腰的婉约。其他的就是,脖子不能够短粗,皮肤最好是细白的,而身高也适中,虽然旗袍能遮住体型的一些缺点,但真正穿得好看的,是那些真正如“水”般流畅而柔媚的身材和气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