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养 A B C

与您分享美好的事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环顾周遭的朋友们,家中大都有1-2个ABC(Australian Born Chinese),也就是澳洲出生的中国孩子。因他们的黄皮白心,又被称为“香蕉人。”他们出生在澳洲,大都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和习俗,与来自中国的父母的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家庭中就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以下提到的一些问题,较为普遍地发生在中国移民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

是否要学习中文?

对于学习中文,大多数孩子是被父母逼着才学的。有些父母最初送孩子去周末的中文学校,但在孩子的声声“难学”、“乏味”中,退却让步而放弃了。其实澳洲是鼓励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君不见在高考中选择考第二语言的,是可以加分的。学习中文,对于将来的部分就业和社交,也是有所帮助的。澳洲曾经的总理,之后的外交部长陆克文,因会讲熟练的中文而倍受尊敬。身为华人的后代,更没理由放弃中文,鼓励孩子多学一点中文也是有好处的。

 吃西餐还是中餐?

与其他ABC的家长沟通,他们常常抱怨孩子不太喜欢健康的中餐。炸鸡、薯条、烤牛排和色拉,还有意大利食物,法式食物,印度餐和日本寿司,才是他们的最爱。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孩子们对食物也要求多元化。争论哪种食物最健康,唠叨中餐的优势等等,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没有办法,只好中西餐混着吃。对于中餐都做不道地的父母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有时不得不放权,让孩子自己鼓捣别国餐饮;有时就只好不耻下问,诸如食物中该加咖喱还是沙拉酱等等。父母们则将就着随孩子换花样吃西餐,都怨自己的中国胃至今不能入乡随俗。其实,也有很多西人爱吃中餐的。食物的喜好,没有办法强求,在吃得健康的大前提下,各取所需,各随己意。

假期是否要做作业?

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假期忙着上网聊天,一位朋友忍不住说了声:“与其这样浪费时间,不如看看书,做点作业。”这在华人家长眼中是很正常的一句话,到了ABC耳中,就成了刺耳的一句话。“Holiday Is Holiday.”假期就是要休息放松的,怎么可以做作业?亚洲国家的学生自杀率较高,就是因为逼得太紧,压力太大。在假期,应该去度假,或参加同学聚会、一起去看电影才是正常的。整天捧着书的人,是书呆子。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父母不能完全阻止孩子的这些活动,但要有个限度。比如假期多参加一些同学聚会,而平时尽量少参加;为了安全起见,晚上规定在几点以前必须回家。假期,就让孩子们快乐放松度过吧!

怎么看孩子的成绩单?

当孩子拿着95分的好成绩回家时,华人家长易犯的错误是:你那5分是怎么丢掉的?他们要求孩子得满分。而西人家长会以为自己的孩子很能干,竟然能得这样的高分,他们会高高兴兴鼓励孩子一番。曾听说有华人孩子考90分还挨骂的,而西人孩子考60分就庆祝的。怎样面对孩子的成绩单?值得我们再思考。

学习以外能否干其它事?

澳洲不少学生中学开始就兼职打工了,不光是为了挣零花钱,更是为了开阔眼界,丰富阅历。有一位朋友的大儿子牙医专业快毕业了,面对其它同学都已有很多不同的工作经历,而自己除了学习,其它方面的经历非常欠缺。将来找工作,有专业工作经验的人肯定会更受欢迎。假如没有专业工作经验,其它的工作经验也比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强。据说不少海外留学生在澳洲很难找到专业工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以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这位牙医专业的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所以嘱咐正读高中的弟弟,一定要去找一份兼职工作。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找一份周末工,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澳洲规定14岁9个月就可以合法打工,当然工资会比成年人低一些。大学生就更应该去找一份与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要太在乎薪酬的高低,贵在工作经验和人生体验。

 除了正规课程, 是否要读选修课或兴趣班? 

澳洲的公立学校,除了正规的数理化等课程,还可选修木工、金工、烹饪、缝纫等课程的,这对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孩子除了学业,将来也要面对工作、社会和家庭,一生的幸福取决于多方面的能力。多掌握一些其它的技能,对孩子的将来是有好处的。只要孩子们有兴趣去学,就可能使他们多一份生活的享受,得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或许有朝一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未可知。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是否要尽父母教养的责任?

不要把教养孩子的重任长期托付给祖父母或其他人,当孩子把你叫做“阿姨”时,这只是你心碎的开始。听到几位朋友一直在后悔,小时候没有把孩子带在身边。如今父母的管教过了有效期,再没有办法与他们沟通。人生没有后悔药,悔之已晚矣!当初从天使手中接过来的“甜蜜果”,就这样变成了“苦涩果。”

上帝在我们怀孕时,就把爱孩子的心安置在我们的心中。母爱是什么?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媳妇不喜欢婆婆,非得将婆婆置于死地而后快。她要求丈夫把婆婆的心拿给她。这不孝之子真的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捧着母亲心脏的儿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只听得这颗母亲的心还在对他说话:孩子,你摔疼了吗?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却能解释何为母爱。这刻骨铭心无私奉献的爱,这不离不弃的爱,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但有时爱过了头,就成了溺爱。

我们当仰望把孩子赐给我们的天上的父亲!祂把这独一无二的宝贝托付给我们,要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负起教养的责任。有时觉得担子太重,有时觉得能力有限。愿上帝赐给我们教养孩子的智慧!

注:本文发表在澳洲《生活月刊》2011年11月第127期,略有修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