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何之舟

载何之舟? 人在他乡之闲情逸趣 1880年的一天, 一位面容幽雅安静, 心情却起伏不平的女士从德国来到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她是来找一位画师的. 画师是瑞士巴塞尔人, 曾经在德国杜塞尔多父学过画, 在比利时, 法国都逗留过. 但是最终去了意大利. 画师叫泊克林, 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 经济相当拮据. 在法国的时候, 那里的人都沉浸于后人所称道的印象写实主义画法, 没有人欣赏他的画. 而在德国的时候, 人们更喜欢历史题材的画, 虽然他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是也没有太多的人注意他. 于是, 他只好去了南方, 一般来说, 北方的人都认为南方更适合生存. 而他注定是个天才的, 所以, 他留在了佛罗伦萨, 艺术的天堂. 女士的心境不平是因为她失去了丈夫, 她是个年轻的, 幽雅的, 忧郁的寡妇. 她, 玛丽贝拉女士, 生活一向是富足的, 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音乐, 绘画这些事物. 她知道伯克林, 而且知道伯克林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所以, 她来找泊克林. 作为一位仰慕者, 请画师为她画一副画. 没有任何特殊的要求, 只是希望这幅画能够帮助幽雅, 忧郁的夫人摆脱失去丈夫的忧伤, 她不想在继续被梦魇惊醒, 特别是白日的梦魇惊醒. 泊克林, 接受了这个请求, 从1880年到1886年, 他画了5幅几乎相同的画. 没有起名字, 有人给画起了个名字: 死亡岛. 1940年的一天, 在柏林第三帝国的总理府里面. 西特勒会见苏联的外交部长莫落拖夫. 他们一起合影, 并在柏林的日报发表. 合影的场面是元首和外交部长一起欣赏一幅画: 泊克林当年为了安慰失去丈夫的玛丽贝拉女士的五幅中的一幅. 后来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 玛丽贝拉不久就再婚了, 嫁给了另外一个德国贵族. 在和苏联外长一起欣赏该画后一年, 西特勒1941年下令进攻苏联. 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 西特勒自杀. 泊克林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说德语的人注意并欣赏起来. 名气越来越大, 作品也越来越受人推崇, 他又回到了德国. 有段时间, 他和他的画被很多用德语写作的人引用. 他也成了一种风格, 有位作家这样写过: 象泊克林一样工作, 象他一样创作, 完成一样自己的东西. 还有位德语作家方丹尼, 在他的小说爱菲里面,几乎用伯克林的作品贯穿了整个故事. 爱菲还是个姑娘的时候, 就去柏林的艺术馆看画, 特别爱看的是泊克林的极乐世界那幅画 . 后来爱菲结婚拉了, 但是婚姻很单调, 富裕的生活让她不用从事任何事情, 在家等待丈夫回家, 弹琴, 散步.. 这就是全部. 于是爱菲也有了梦魇, 和当年去佛罗伦萨找画师的玛丽贝拉女士稍微有些不同, 爱菲的白日梦魇更多……. 爱菲有了个军官情人, 情人最后死在了和爱菲丈夫的决斗中……白日梦魇也结束了. 黑塞是曾经获得诺贝儿文学奖德国作家, 他回忆说, 当他在很小的时候孤身离开家乡去书店做学徒时, 在箱子里面带了两样东西. 一样是影印的伯克林的画, 另外一样是尼采的书. 的确, 伯克林的画是在静寂的图画中引发理性的思索, 而尼采是在激烈的思索中, 反击理性的弱点, 相得益彰, 对心灵主动性的启发却是共同的. 黑塞把尼采和泊克林联系起来, 而泊克林自己, 则对德语文化中的另外一个天才:瓦格纳仰慕不已. 他受瓦格纳飞翔的荷兰人的冲击, 自己也画了一幅同名的画. 尼采, 瓦格纳, 伯克林三个人似乎在证明着什么, 从哲学, 音乐, 绘画三个不同的角度共同的演绎着心之思的主题. 1897年, 泊克林70岁生日的时候,在汉堡, 柏林举办了画展. 取得巨大的成功. 1901年 自己也安静的去世了. 泊克林到底给玛丽贝拉女士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呢? 吸血鬼一直是西方神秘文化中的一个主题, 死去的亡灵一定要得到安息, 活着的人才能平静的继续生活. 亡灵如何安息? 千百年来, 在西方一直是土葬为安, 但是, 城市内墓地的数量总是有限, 而且, 吸血鬼的出现,总是一个阴影. 到了19世纪后半期, 人们为了解决矛盾, 开始在城市的远郊开辟新的墓地, 那个时候, 火车的出现, 使人们可以比较快捷的把死去的尸体从城市内到远郊的墓地, 比如在英国的LONDON, 还专门出现了一个墓地车站, 直接通达离开城市20公里的新墓地. 但是, 用火车运送尸体, 是否更加惊扰了亡灵? 干扰了前往天堂的旅程? 于是在有些城市, 就因为畏惧而出现了新的方式. 比如说在巴黎, 人们经过激烈的讨论, 终于开始接受火化的方式. 就连比较传统保守落后的德国, 也在1875年, 由无所不为的西门子公司建立了第一家火葬场. 然而, 所有这些, 都是工业化给人们的生活以及永别亲人的时刻带来的巨大冲击. 冲击越大, 人们的内心就越渴望一种平和, 安静的气氛. 就越希望自己, 当然了, 首先是希望给亡灵找到一个合适的, 安静的去处. 如果, 亡灵没有个好的归宿, 活下去的人又如何能安心, 又如何能避免梦魇的出现呢? 于是, 泊克林为玛丽贝拉女女士的梦魇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归属: 一个小岛, 当然了, 是南方大海中的一个小岛, 大约是意大利一个叫PONZA的小岛.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一页小舟, 驶向大海中的一个小岛, 白衣人立在船头, 不知道是伤心的未亡人, 还是安慰亡灵的牧师. 灵柩是画面中最亮的中心, 只有白衣人的影子依靠在上面, 小岛上岩石森森, 仿佛已经接纳了很多. 正中间的柏树参天而立, 如同徐徐开启的重幕, 无论是光明万长的太阳神阿波罗, 还是地狱之神都和柏树有关, 也预示着生命的不朽和轮回. 水面静止不动, 依稀有些倒影…………………… 泊克林一共画了5幅这样的场景. 每一幅的结构都大致相同, 只是岩石, 小岛, 灵柩的颜色上细微有些差别, 画面整体的明暗对比也不完全一样. 其中4幅保留了下来, 分别收藏与柏林, 莱比锡, 巴塞尔, 纽约的艺术馆中. 泊克林还有一幅被缚的蒲罗米修斯, 气势雄混, 真如同古人所说的: 托体同山阿. 后人把泊克林列为象征主义的大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