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弟进城上学:教育之尴尬风景

爱情,友情,亲情,事业,健康,金钱,读书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有“中国最贫困地区”之称的宁夏固原市,农民子弟进城求学的潮流十分凶猛,连小学阶段都十分突出。原州区城关六小现有2578名学生,其中“舍近求远”转学来的农村孩子占30%以上。本不富裕的农家子弟,将家门口的学校置之脑后,想方设法栖身于城镇学校就读。目前,这种现象在西北地区十分普遍。 农家子弟进城镇上学现象何止西北地区十分普遍,其实已成为教育一道尴尬的风景。近些年来,除了成千上万农民工子弟迫于生计进城上学以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富裕或不大富裕的农家子弟也纷纷挤进城镇的学校占座位。农民工的子弟因为在乡村无人监护,不得不进城跟着父母漂泊,由于交不起高额的择校费,即使能有机会上学,也都是城镇的末流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   富裕或不大富裕的农家子弟则不同,他们在乡村大多有监护人,因为有经济实力,因为有一定的关系网,因为孩子的素质不错,纯粹是出于择校而到城镇求学。之所以舍近求远让孩子上学,为的是分享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家门口的乡村学校因为远远落后城镇学校,怕影响孩子今后的教育,期望孩子有更大的出息,才不惜代价义无反顾地奔向城镇学校。但是,其中也不乏众多盲目的择校者。   农家子弟进城镇上学,无疑加重了这部分人的教育负担。为了孩子入学的便利,富裕的就花巨资在城镇购房供养,小富的则租房陪读。有的要专人每天反复地接送,有的是孩子自己坐车或骑自行车。不菲的择校费使一些农家省吃俭用、咬紧牙关、全力以赴,他们看到了无比美好的教育未来。至于身边的乡村学校实在不值得眷恋,教育教学设施破旧简陋,素质好的老师和学生频频流失,教学质量每况愈下。   农家子弟进城镇上学,给城乡学校都带来巨大压力。城镇重点学校的班级数和学生数不断扩张,重点学校人满为患,不堪重负。班级的人数在超标,教师的工作量在成倍地增加,教学的设施严重不足,学校在超负荷运转。农家子弟进城镇上学,也给乡村学校毁灭性打击,学生锐减,经费紧张,教学设备闲置,办学条件恶化,学校奄奄一息。   农家子弟进城镇上学,一方面反映农家教育的需求和企望的扩张,乡村教育陷入困境;另一方面说明城乡教育的严重失衡,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就不单是教育的尴尬,教育的结构畸形发展,而是公民享受教育公平的权利受到侵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