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对目前的高考制度有多少非议,可它毕竟是维护教育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寄希望于这道防线能够让天下的学子都站在同一竞争起点上。然而,“招生腐败”无疑极大地损害了教育公平,冲破了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不能及时遏制,不仅损害了学生自身的利益,对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消极影响将关乎民族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对此掉以轻心。 2004年的8月和9月,在中国教育界发生了两起“石破天惊”的事件:一名广西考生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但必须交纳10万元才能领到录取通知书。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李末向社会公开道歉。内蒙古通辽一考生因比兰州理工大学规定的最低录取分数差3分,该校要考生交3万元钱才能被录取。两件事都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了光,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招生腐败”从幕后推向前台,成为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们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类似发生在招生领域中的腐败受贿事件,好像只是近年来“小荷才露尖尖角”,而事实上,招生领域从来就不比其他领域“清白”,为了钻政策的空子,花样百出,几乎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点 招 所谓“点招”其实是学校按正常录取程序外的机动性名额,业内人士称之为“选择性计划”,而老百姓则说成是“点招”,这类招生只要控制在计划招生的5%以内,是国家教育部目前容许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它以“捐资助学”形式存在着。据了解,好一点的专业需要3—4万元点招费。 内 招 是指本校校长、教授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可以把参加高考、但未达到该校既定分数线的亲友的考生,通过内招形式直接录取,名额可以在5%内调剂,也可以在本校追加的招生指标中分配。一般中等规模的院校每年可以从计划招生外,单独内招20—40人,缴纳费用可根据校长、教授、负责人的职务和贡献情况确定,少的几千元,多的几万元左右,但学生家长给个人的好处就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了。 保 招 这是指保送学生。据了解,全国具有保送生资格的中学约4000所左右,如果每年按一所中学保送5人计算,就有2万名考生被以各种名目和理由保送进高等院校,其中有许多是优等生,但也有不少是“关系生”、“照顾生”。中学为保送成功编创“条件”,家长也会为此慷慨解囊,给关键人物送礼送红包。江苏涟水中学校长薛守琴保送一个学生收费6000元,已被判刑12年零6个月。前年在湖南、江苏等地一些保送生入学后参加学校文化测试,6门功课竟有5门不及格,甚至还出现几门为零分。正如媒体和家长揭露的那样,保送背后隐藏着严重的权钱交易。 特 招 在我国各省、市体育和艺术院校每年都要将某个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单独招收,被人们称为特招。据熟悉内幕人士透露,这些特招生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确有点所谓特长,二是有关系有门子,三是家长有钞票,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光有钱还不够,没有熟人牵线搭桥,一般人不敢贸然收钱的,熟人作为线人,也是信誉担保人。 自 招 去年国家教育部批准20多所高等院校拥有自主招生权,招生比例可占国家计划招生的20%,从统考中招收部分所需的生源。扩大高等院校自主招生权,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好经被一些“歪嘴和尚”念歪了,把自招的好政策变成了合法的权钱交易,甚至于直接明码标价。有人算了一笔账,每年仅自招一项,一些学校可额外收取就读费百万元,而且收费发票还不是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收费凭证,毫无疑问,这一大笔钱进入了“小金库”。 扩 招 前几年,全国扩招风起云涌,高校、高中、初中都在扩,有条件的扩,没条件的创造条件扩。去年,苏北某技校一次扩招680名新生,结果一个32平方米宿舍被挤进28个学生,很像民工的工棚。民办公助和民办以及戴帽子(改选升级)的院校都在扩招中各显其能,他们的招生对象多数是省控分数线以下生源,有的把高考分数降到180分。一般这些院校在全国各地都有若干招生“托儿”,为他们招揽新生,每招成功一名新生,“托儿”可以从院校领取500—1000元的费用或回扣,这些“托儿”绝大多数是市县教育部门的人,或招生办人员或教师,或其亲友。盐城市某中学老师利用暑假为10多家院校忙扩招,每年收入10多万元。 绑 招 什么叫绑招,就是招进考名牌大学无望的高中生实行高中大专连读,招收高考落榜生可以专升本,所以,被人们简称为“绑招”,这是前两年才出现的新的招生花样。为了争取生源,稳住财源,不让煮熟的鸭子飞了,有的地方已发展到初中和高中绑招,念完初中直接上该校高中,有的还许诺高中毕业除了拿文凭,还可安排工作,成绩好自己也愿意的可以参加全国高考,这在农村很有市场。尽管每年要被学校多收点费用,但比起昂贵的择校费、捐助费,家长们认为还是划算的,因为,学校在学生家长的鼻尖上抹了“蜜糖”(毕业文凭和安排工作),6年或9年后的结果怎么样,恐怕连学校心里也没底。 教育垄断难以破冰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这块蛋糕大得惊人。近几年,国家虽对教育体制作了重大改革,但因教育基础薄弱,该改革的还没有改到位,该放的仍然没能放开,让人觉得似乎煮了“一锅夹生饭”。尤其是把教育当成产业来办,事实证明这是个“馊”主意,把本该政府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是推向社会,就是转嫁给老百姓,所以,改来改去好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从大多数并不富裕的老百姓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钱来。无论是2002年搞的教育收费公示制,还是2004年推行的“一费制”,只能在短期内起到有限作用,而不可能打通教育领域的经脉,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时间一长还会反弹,走入“黄宗羲怪圈”。即使有国家财政每年拨款几百亿元补贴的几十所重点高校,也始终没有走出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怪圈”。特别是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经各级政府批准拥有特权的学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消费市场中,继续享用行政特权带来的滚滚红利。例如:各县(市)都办起了所谓民办公助的实验初中,因为有政府特许,可以面向全县或全市招生,不收择校费的学生比例仅占10%以内,其余一律和分数挂钩,一般1分1000元,招收分数线由学校自己定。江苏省盐城市某县实验初中,今年有近百名各周边小学的尖子生参加该校小升初考试,结果大部分学生只考了158分,考试成绩一公布,考生和家长都惊呆了。其中有位学生不服气,在父母强烈要求下,学校无奈打开试卷,发现语算两门累计少了27分,改卷老师也不认真,有一题共8小项12分,学生仅错了一项,结果被扣了4分,就这么一查,学生家长本来要交1.8万元择校费,结果只花了3000元,但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在实验初中校长老师们的恫吓下,不敢轻易查卷子,他们心里没底,怕惹恼学校后捧再多的钱也不收,误了孩子前程,只好打掉门牙往肚里咽。某些学校正是抓住了家长的矛盾心理,在改卷和分数上大做手脚。如此明目张胆地搞“金钱招生”,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有的比盐城还要厉害,政府从政策上给了他们垄断的特权,这种政策特权很快被演化成“招生腐败”。对此,教育部长周济也公开承认教育内部腐败是乱收费的原因之一。 谁来捍卫教育公平防线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家长迫切希望子女能够上名牌学校、读热门专业,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可能不惜采取行贿手段拉拢各高校的招生人员,很多家长明知孩子的高考成绩已达录取分数线,却总觉得没送钱不放心,原因就在于招生人员掌握着在录取线(提档线)以上挑选新生的权力,并且握有调配新生专业方向的权力。如果这些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便成为滋生腐败的权力基础。 2004年还有两件涉及到教育的事,也值得关注,一件是国家审计署对全国19所高校进行审计,其中北大的审计格外惹眼,因为国家3年共投入18个亿,审计发现投在一线教师身上的只有1/10,钱还花得不清不楚。另一件是广东省陆丰市,还是贫困地区,教育局一年半吃喝招待竟花掉611万元,平均每天吃掉10000多元,一桌饭高达8000多元,一道菜上千元。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其实正在走的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无休止地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他阶段的教育也是如此。据了解,2003年全国有近3000人因教育乱收费问题受到查处,其中395名校长被撤职,涉及金额8.53亿元,已清退6.39亿元。 不管我们对目前的高考制度有多少非议,可它毕竟是维护教育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寄希望于这道防线能够让天下的学子们,都站在同一竞争起点上,但这道防线眼下正遭到各种形式的腐败攻击。一个看似公平的起点,在一些地方成为受贿索贿,敲诈威胁,乃至权钱交易的“黑箱子”。“招生腐败”不仅具有其他腐败的危害性,而且因为涉及教书育人,其危害性更加令人忧虑。一个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而招生腐败无疑极大地损害了教育的公平,使得教育这架“社会天平”发生严重倾斜,如果不能遏制,将来贫家子弟可能仅仅因为无钱行贿而上不了好的学校,甚至于上不了或上不起学。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腐败活生生地展现在那些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生眼前,这将会对他们今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消极的影响。教育大计,关乎民族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对此掉以轻心。 近日,传来国家将重罚高校乱收费行为的好消息,但愿“雷声过后普降甘霖”,让老百姓免其害、得其利。惩治招生腐败,指望高校的自律,管理制度的完善,招生者个人素质水平的提高,都不如将整个招生工作的每一步都公开、都透明来得迅速、有效。还有那句常说的老话,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本文发表在2004年第十二期《班主任之友》2版;作者:江苏射阳电视台 邹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