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征从天地数码大获全胜的时候,却是杨澜在凤凰卫视最不开心的时候。这时杨澜在凤凰卫
视已经工作了两年,实际的工作并不像媒体渲染得那么“光彩照人”。《经济观察》报道,连杨澜
自己都暗示她在凤凰卫视的经历并不愉快;《深圳商报》所属“深圳新闻网”报道,“杨澜显得缺
乏新意,她主持的‘百年叱吒风云录’和‘杨澜工作室’两栏节目收视率并不理想。杨澜较为老式
的主持风格让观众开始厌倦。”即使被杨澜采访过的香港作家蔡澜也对媒体表示:“作为主持人她
还是不够尖锐,像采访余秋雨等一些自大没料的人就太过宽容。”
说杨澜不够尖锐其实也是对她的宽容,从《我问故我在》来看,杨澜采访的三大特点是:第一恭维
所有名人,从不挑战任何人;第二跟名人随便聊天,弄不清楚采访目的是什么;前两点导致了第三
点:没内容,从看一篇忘一篇,到看一行忘一行;看完就纳闷,是那些名人们没内容?还是提问者
的问题降低了回答者的智商?
总看大同小异的名人奉承录,观众开始厌倦是自然的。在收视率降低的情况下,与其被要求离开,
自然是辞职更能保住面子,况且,她和吴征对“杨澜品牌”已经有了更宏伟的规划。于是,在香港
做了两年零三个月的电视主持人之后,杨澜于1999年10月份离开凤凰卫视。
当外界和媒体开始关注杨澜离开凤凰卫视后的下一步走向时,杨澜含蓄地表示工作太累了,要回家
休息、相夫教子。但就像香港作家蔡澜所说的,“从聊天中,从她言谈间的反应、她对事务的感受
看,我觉得她是个很有野心的女人。”有野心并不是坏事,关键是看她用什么手段实现这个野心。
手段是重要的,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最能反映人的本质。任何时候的不择手段行为都只能带来灾
难。
杨澜的下一步举动媒体已经有太多的报道,这里不再重复。用一句话简单概括那些媒体的报道就
是:“2000年1月,杨澜动用约4,000万港币和高振顺合伙购买了良记(建筑公司)75%的控股权,3
月改名为阳光文化网络有限公司。”
在这里读者最关心的,但媒体报道恰恰没有回答的是:杨澜到底哪里来的那么多钱?“动用”4,000
万港币是个莫名其妙的说法,怎么个“动用”法?没有来源怎么动用?这4,000万是杨澜钱包里的钱
么?人们通过几年来媒体对杨澜的所用的各种形容词,再加上他有个“美国富豪丈夫”的说法,就
有个朦胧的感觉,她是很有钱的,那4,000万就是杨澜钱包里的钱。而杨澜本人则更确认了人们这种
感觉。
据天极网综合国内报道消息,杨澜说,“我们投了差不多四千万港币,几乎是我们所有的资本。”
她大概也乐见类似这种报道:“国内的人士可能要问,杨澜在收购时出资3,500多万港元,她有这么
多钱吗?其实,吴杨夫妇在天地数码和友利电讯两间公司的股票价值就不止两三亿了。所以,几千
万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不算大问题。”有这么回事吗?我们再看一遍吴征杨澜至收购良记为止的的
资本积累经过:
吴征杨澜1997年时的资产不足50万美元;1998年5月,吴征就“投”了约4,000万港币(约500万美
元)购买了亚视3%股权;且不说吴征这3%的亚视股权是真的还是虚的,是个很值得考察的问题,就
算这笔钱是他自己贷款得到,那么他也根本没有可能在一年多之后就把3%的亚视股权全部变成现
款。况且银行贷款也不是吴征的钱,他是需要还银行的;而亚视的股价自98年起根本没有任何升
值,如果吴征真的贷了4,000万港币,那么付利息他正经得赔进去几十万。
1999年2月吴征又借了上千万港币投到天地数码(在Michael Spiessbach的帮助下,从日本东京□东
芝投资银行驻香港的分支贷款),虽然天地数码让吴征发了一笔财,但他只有十多个百分点的股
份,而天地数码由友利电讯、中国星和中录总社三家合资,注册资金才是3,500万港币。再说,吴征
也没有可能在八个月之后全部变成可以动用的现款,更谈不上什么两、三亿的价值。而且在天地数
码之后,吴征还和高振顺一起投了一个叫“网集”的公司。即使吴征交叉用股权换股权,他在2000
年1月就挪出4,000万港币的资产额也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因为毕竟时间太短,这一切都发生在不到
一年的时间内。
实际上,这次购买良记,他们又从1999年贷款给“天地数码”的日本东京□东芝投资银行驻香港的
分行贷了一部份款项。但从吴征杨澜已经负债的数额,和他们可能冒的风险上来看不大可能再贷
4,000万港币这么大的数额。
在购买良记之前,杨澜和高振顺合伙在香港注册了一个叫做Global Frequent(GF)的私人公司,目
的是下一步一起往上市公司注入资金。良记的75%股权就是杨澜和高振顺拥有的这个GF公司花8,600
万港元购买;而在GF这个公司里杨澜占55%股权,高振顺占45%股权。即使杨澜贷了3,500或4,000万
港币,那么在这个8,600万的花费里也不够一半,但她为什么占的股权比高振顺高呢?
记者就这个问题谘询了对投资比较了解的行家,他们分析,杨澜这55%股权里有一部份可能是从银行
贷款,但另一部份有很大可能是靠名声做价,也就是说用名声换股权。因为在购买良记之前,大家
都清楚是要建一个电视公司,那么杨澜自然是这个借壳上市的电视公司的最重要品牌,任何人和她
合作就是一本万利,杨澜的名声就是今后的股票价值。所以吴征杨澜不把“杨澜品牌”做价占股权
恐怕不大可能。
听到这种分析,记者茅塞顿开,联想到八十年代中期在深圳曾经历过的一件类似情形。当年记者所
在的《深圳青年报》一直是租用民政局大楼的房间办公。后来报社发展了想自己盖楼,可又没钱,
这时候报社就想出了和别人合作盖楼的计划。由于那张报纸当年有了点名气,似乎很有发展前途,
所以只要报社出面,就能从市政府拿到地皮。但光有地皮没钱盖楼也没用;这时正好另一公司有
钱,但没有能力拿到地皮;于是两家成立了公司联合盖这栋大楼,公司的股份是各占50%,但实际上
报社一分钱不出(地皮是政府批的,免费),盖楼的全部费用都由另一公司支付;楼盖好后两家各
得一半。可惜后来楼刚打好地基开始盖第一层时,报社就被关闭,后来楼给了谁也不清楚了。
这就是一个空手白捡股份的例子。杨澜的相当一部份股份很可能就是空手靠“品牌”换的。杨澜对
外表示自己有这份资产,实际上就可以起到两个作用:第一,让人们知道她是个很有钱的人;第
二,掩饰她需要靠名声换股权。至于别人为什么肯做这种交换,当然是相信“品牌”会变成股票价
值。
高振顺对杨澜这块“宝”也的确没压错。高、杨收购良记完成后,在三个月内他们两分钱收购来的
良记股票,价格达到了历史最高度的将近八毛港币,翻了近40番。这个时候,真正的货币价值就代
替了杨澜那些虚的股份。所以,当良记在2000年5月改名为“阳光文化”的时候,杨澜就赤手空拳、
靠一个光芒万丈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名声,在不到三个月内摇身成为一个真正拥有八亿多港元资产的
公司的主席。这时候支撑起杨澜身价的就是那些实实在在打了八小时工,在媒体的鸣锣开道下,被
“阳光”照耀著,去派长队买杨澜股票的成千上万的小股民们手里的真钱。
香港的股市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怎么别人都没想出这个主意,而让杨澜“首创亚太地区传媒公司
借壳上市的成功先河”了呢?在吴征去香港之前,香港就没有任何人比吴征更懂得资本交易市场的
传媒界人士?大概是没有过像吴征杨澜这么精心打造的“品牌”。吴征并不否认他在资本市场的成
功是靠“她(杨澜)的品牌效益,或者说是我的品牌效益,我个人在香港也有香港的品牌效益。”
正因为吴征太清楚他和杨澜被媒体充气之后的品牌对他在资本交易中的作用,所以(天极网报道)
“对于外界传言,高振顺对阳光的联盟与财力帮助,吴显得不以为然,还说不上谁帮谁呢。”的
确,没有杨澜的名声,高振顺去收购良记,他怎么可能使股票价格冲上云霄?高振顺在港经商几十
年,直到和杨澜吴征合作后才名声大振。
等杨澜和高振顺的合作被广为报道,股价飞涨之后,吴征出场了。2000年7月,吴征从友利电讯和天
地数码淡出,8月任阳光卫视执行主席。但为什么一开始不是吴征出场,而是对商务和资本运作根本
不懂行的杨澜开路呢?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只有用杨澜的名声才可以把股价哄抬起来;
第二,和在天地数码等以前的投资一样,股票都在杨澜名下,用吴征的话说,“我是美国身份,所
以我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断交税,杨澜交香港税和国内税就可以了。”
吴征杨澜再往下的走向读者就更清楚了,去年9月阳光和新浪交换股份,相互成为对方的最大股东;
然后11月阳光文化和四通公司合并成为阳光四通公司;加上四通原有的新浪的股份,阳光四通就成
了新浪的最大股东。阳光文化这么频繁地又和新浪合并,又和四通合并,到底是为什么?
国内媒体说,新浪□阳光合作已经让人一头雾水,现在又出来了一个阳光□四通合作,这几家到底
什么关系?到底要干什么?谁要主宰谁?有人担心“阳光□四通掏空新浪”,还有人提出“新浪谁
说了算?”等话题。
其实,阳光□四通联手,虽然成为新浪的最大股东,但并无要主宰新浪的意思。虽然新浪以十万美
元的年薪要求吴征每年有一半时间给他们做顾问,但吴征才没有兴趣去管理新浪呢。他当然希望新
浪壮大,因为对阳光有好处。但吴征最关注的可不是新浪,也不是四通,而是阳光卫视。为什么?
阳光不仅是和新浪、四通交换了股权,在和新浪的交易之前,阳光文化还用换股方式收购了一家叫
做Capital Channel的电视节目发行商的全部股权;去年底,在吴征学历事件已经引起关注之后,阳
光文化又以换股的方式和北京京文唱片有限公司成立了香港京文国际多媒体有限公司;今年一月,
阳光文化再以换股方式收购了一家台湾唱片公司。
公司之间的收购和兼并是要冒风险的,即使大公司收购小公司也都谨慎行事,有谁听说过一个刚刚
成立一年多的小公司像阳光文化这么频繁地和这么多公司交换股份?奥妙就在这里!
虽然阳光卫视开播到现在只有一年半,但它的名声早已超过成立了五年多的凤凰卫视,更上了《富
比士》杂志,有了“世界300最佳小型企业之一”,“大中国地区唯一一个入选‘20个未来之星’的
企业”等等头衔。但是没有谁比吴征杨澜更清楚这阳光卫视的名声里面有多大水份,就像没有谁比
他俩更清楚他们本人的名声里面有多大水份一样,所以,也没有人比他们俩更清楚,灿烂的阳光下
有多少阴影。
正是由于对阳光卫视的绝对不自信,杨澜在去年九月把她在阳光卫视的近30%的股份全部出售给新
浪。杨澜和新浪交换的,完全是属于自己名下的股份。这个交换和阳光公司其他股东完全没有关
系。也就是说,如果阳光垮台、阳光的股票大跌的话,杨澜本人已经逃之夭夭,而阳光公司的其他
大股东、小股民则会全部跌进去。
而新浪拿出来和阳光交换的股份则是新浪名下的,是大家的,而不是姜丰年或者茅道林个人名下的
股份。这就是为什么新浪的主要负责人进入了阳光卫视的管理层;而由于阳光拿出来和新浪交换的
完全是杨澜个人名下的股份,所以只有吴征进入了新浪管理层。
杨澜把自己在阳光文化中的全部股份如数转给了新浪,脱身甩掉了这个她和丈夫一手创建的公司之
后,据国内《数字财务杂志》报道,“消息一经证实,立即在各界引起轩然大波,关于该交易的疑
问一时充斥舆论。”天极网评论说:“杨澜选择全盘清空自己亲手创办的阳光卫视的股份,这种情
况在创业者群体中是十分罕见的。”大概是因为很少有创业者像吴杨这么心虚吧。
既然吴征杨澜自己甩掉了阳光文化的全部股票,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把阳光公司跟这个合并,跟那
个联合呢?这是因为虽然他们自己对阳光没有信心,但他们却要尽最大努力保住阳光,不让阳光垮
台。因为阳光卫视垮了,杨澜就垮了,而杨澜一垮,今后的圈钱之路就堵死了。今后无论杨澜个人
的节目如何,只要阳光卫视站住脚,杨澜的名声和品牌就还有在资本运作中的效益。
吴征自己似乎并不掩饰他这些不是为了企业发展,而是为了资本炒作进行的购并,他曾在国内的几
次谈话中说到,“实际上我们购并有一个特色,就是我们的购并从来都是为了资本操作购并而购
并。”当然吴征也清楚,光靠虚的炒作,很快就会支撑不住,所以他说,“资本操作虚的当中一定
有一个实的。”但他的那些大股东、小股民们,有几个知道吴征杨澜这一连串闪闪发光的企业并购
里哪个是虚的呢?吴征杨澜在每一次这种几乎是空手进去的交易中,出来的时候都会有相当一部份
变成了真正的现金。
正是由于对阳光卫视根本不自信,所以吴征杨澜必须得趁阳光卫视名声显赫的时候赶紧处理掉它。
怎么处理?就是用换股的方式让别的公司把阳光瓜分掉。阳光和多家联合之后,一损俱损,不仅大
大减少了阳光文化自己创业的风险,而且,当阳光卫视有新浪、四通、Capital Channel等等公司支
撑著的话,维持的时间就可以长一点,而在这个维持过程中,吴征又可以甩掉和赚进更多的股票。
今年一月,天极网曾报道,吴杨正在跟迪斯尼旗下的ABC、DISCOVERY等国外传媒机构进行密切谈
判,有可能甩卖阳光、新浪。
至此为止读者们可能清楚了为什么吴征杨澜那么精心地打造“吴征、杨澜”这两块品牌。他们靠品
牌集资干事业本身或许并不错,吴征说:“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本人或一个好节目本身就可能成为
一个频道品牌。”但关键是你这个品牌得是真的。如果打造这品牌的内容,什么美国三大台主持
人、哥大校董、巴灵顿博士等等,都是假的话,那这漂亮的吴杨大厦就不是建立在大理石上,而是
在沙滩之上,谁能保证它哪天不倒塌呢?所以,最清楚其内涵的吴征杨澜恐惧得大厦还没完工,就
赶紧往外甩。
在安龙事件中,主管人员清楚安龙大厦要倒塌,却一边欺骗股民和员工、一边大量抛售股票。这种
缺德行为遭到美国媒体严厉抨击,并正在被追究法律责任。但安龙是由于没经营好,负责人发现问
题先溜之大吉。从人性自私,很少有人能做雷锋的角度去考虑,多少有些可理解之处。
但另一个遭美国媒体痛斥的案例是“环球电讯”(Global Crossing)的创始人和总裁温尼克
(Garry Winnick)则更不可原谅。他在18个月内靠吹嘘和拉拢政治名人等等,通过股市炒作给自己
带来了60亿美元的资产,成为洛杉矶最富的人。《纽约邮报》的社论说:“比尔.盖次花了12年、
温尼克在华尔街的老师花了22年才积累了他们的第一个10亿美元,而温尼克的60亿只花了18个
月。”正因为温尼克从一开始就清楚他的公司之“虚”,所以一直在抛售自己公司的股票。到“环
球电讯”的股票从最高90多块美元跌了99%,只剩一毛三,不仅类似老布什总统这种大股东栽进去
了,小股民们则即使不跳楼,也倾家荡产的时候,温尼克已经潇洒拿著他这几年来悄悄抛股票换来
的七亿多美元,隐退到他的豪华别墅里去了。
在环球电讯宣布破产之后,温尼克被美国媒体挖出,他在90年代初曾在华尔街股市欺诈,被审判定
罪,坐了三年牢。当年就靠投机发财,出狱后正赶上新科技股市的高潮,再次钻了空子,狠狠地敲
了股民一笔。像温尼克这种做法也许目前还没有找到违法之处,但即使不违法,他也缺德。所以美
国对这种缺德但尚未证实违法的事情,就靠媒体严厉制裁。
不知吴征杨澜在短短的二、三年内积累上亿美元资产的过程接近安龙,还是更像温尼克。一个无法
不令人质疑之处是,如果吴征杨澜不是从开始的时候就想套钱,为什么在事业上还没起步、没做什
么努力的时候马上就想溜之大吉?天极网报道说,“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吴征‘投资高手’的形象
渐渐成了‘投机高手’”。
吴征杨澜的下一个目标是“融到二十个亿”,他们很有信心,大概是对大陆和香港的股民仍然有把
握。《南方日报》说,“如今骗子满天飞,钱投出去收不回来,哭都来不及。”但只要有媒体吹
捧,总会刺激不少人掏钱。
无论吴征多么炫耀他一路资本征战的能耐,从新浪得到的800万美元现金才是他真正资本积累的“第
一桶金”。现在吴征杨澜在上海开了名为“高峰俱乐部”(The Summit Club)的豪华餐馆,会员费
5,000美元,开始挣他们的第二桶、第三桶金了。吴征多次表示海外华人们对他的追究是出于对他财
富的嫉妒,可不知道海外有几个人现在想跟吴征杨澜交换一下位置。这里引用吴征自己的话来结束
这组系列报道和评论:“资本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么吴征杨澜那些用欺骗夸张堆砌的名气
资本圈来的金钱资本,到底是能载舟,还是会覆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