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 委 三 局

邮差杂记 -------------------------------------------------------------------------------- 作者: 那五(冯.县.梦.叶) [126126:14087], 18:38:26 02/21/2005: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军 委 三 局 沸沸扬扬吵了很久的电信广播两网合一,在两个主管部门合并之前,大概会不停地吵下去。其实,他们两个最早是在一起的,并且在此之上才衍生出来后来负责提供装备的电子部,早期的邮政倒其实和电信是分家的。而溯源中国电信,广播部门,不能不提到如今常常在网上痛剿中国电信的网友们所并不熟悉的军 委 三局和传奇创始人物王诤。 王诤中将, 中央军委三局第一任局长,在没有光缆也无法铺设电缆的时代,他是红军无线电通讯事业创建人;和机械并不搭边第四机械工业部的部长(电子部前身);邮电部的首任实际负责人:邮电部党组第一书记、副部长。 1927年 8月 1日爆 发 的 南 昌 起 义 部 队 中 , 普 遍 编 有 通信 分 队 , 运 用 各 种 通 信 工 具 , 有力 地 保 障 了 起 义 的 指 挥 与 协 同。从 1928年 开 始 ,负 责 中 央 军 事 工 作 的 周 恩 来 , 就 在上 海秘 密 培 训 无 线 电 技 术 人员 , 陆 续 将 无 线 电 技 术 骨 干 派 到各 根据 地 的 红 军 中 工 作 。 1930年 12月 30日 , 红一 方 面 军 在 粉碎 蒋 介 石 第 一 次 “ 围 剿 ” 的 龙 冈 一 战 中 , 不 但 活 捉 了 国 民 党的 前 敌 总 指 挥 张 辉 瓒 ,缴 获 了 一部 无 线 电 收 信 机 ,成 为 我 军 最 早 拥 有的 半 部 电 台 。几 天 后 , 在 东 韶 战 斗 中又 缴 获 了 一 部 完 好 的 15瓦 电 台 。在战俘行列中,江苏武进人王诤曾在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无线电报务。王诤和他的战友 以这 一 部 半 电 台 起 家 , 开 始 在 前 线 创 建无 线 电 通 信 事 业 。 ? 忆红军通信学校 曾三 -------------------------------------------------------------------------------- 1929年至1930年间,党中央在上海开办了地下无线电训练班,这个秘密机关对外叫“上海福利无线电公司”,主要任务是培养红色无线电技术人员。负责人(经理)李强,是搞机务的,直接担任训练班工作的张沈川同志,是一个大学生,党先派他到一家私营无线电训练班学习,出来以后便担任我们这个训练班的教学工作。当时教学是秘密进行的,居住地方也是分散的。训练班(公司)设在上海新闸路常德路口兆益里进口一栋房子里,教员定期前来讲课。有一天,大家正在学习,突然被国民党反动派军警包围,十余同志被捕,坐监七、八年,张沈川同志就是被捕中的一人。当时,我因事未去上课,伍云甫同志走到门口,门房告诉他里边正捕人,他走了,未遇难。另外毛齐华、王子纲因住在别的地方也未遭捕。不久,党中央派我、伍云甫、涂作潮三人到中央苏区,我任瑞金通信学校政委,涂任瑞金通信器材厂厂长,伍任军委通信联络局(三局)政委,这就是党中央有计划地进行通信人才训练的开端。 瑞金通信学校是逐渐形成的。先前是无线电训练大队,随着通信需要而逐渐扩大,改为瑞金通信学校。第一、二期是随部队行动的,第三期在瑞金洋溪,以后在下罗坑、坪山岗、梅坑都住过。通信学校属于军委通信联络局领导,局长王诤,政委伍云甫。该局当时人数不多,只有二、三个人。 通信学校校长是刘光甫。校部设有政治处、队列科、文书科、教务主任等。政治处主任是肖神先,另设书记、保卫干事,其中有一人叫龙厚生,原任连政治委员。队列科主要管组织、伙食,科长姚礼晶。文书科三人,科长谷先南,管理文印工作。教务主任下设教员若干人,教员中有刘寅、张瑞、周徵。那时还俘虏了国民党的几个有线电话技师当教员。 学员共分八个队:第一队无线电队,最早是10余人训练班,第一、二期王诤任队长。办第一期的时间是第二次反“围剿”之前,第二期是第三次反“围剿”时期。先后共办了九期,每期二、三十人,学习期限六个月,按程度的好坏分批毕业,第九期是在长征路上毕业的,估计一共培训了二百多人。第二队电话队,可能是1932年下半年才有,培训了二百人左右。第三队旗语队,没有办多少期,记得期数较少。第四队至八队是司号大队,分五个队,估计培训人员至少在千人以上。鸽子队没有正式办起来,只是指定一个叫张悟道的同志养了几十只鸽子,尚未利用到通信上去,有的同志称他第九队,老百姓叫鸽子队,最后搬家时,还是把鸽子都吃了。学员最多的时候,全校有1050人。 当时学校提出的口号是:“一个红色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政治坚定,技术精明,身体健康”。这个口号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行动纲领,到陕北后还利用了一个旧调谱成了歌子。这个口号鼓舞全校师生克服物质条件差,生活艰苦的种种困难。当时民房就是课堂,课桌是用木板临时架起来的,有的坐在石头上上课,有的坐在地上上课。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苏区笔墨很缺乏,用一支铅笔是很讲究的,削铅笔不能随便把铅削掉,一直用到手拿不住再拿两块竹板夹起来用。没有煤油灯,就用樟脑装在铁丝笼中挂起来当灯。学校师生每人每天生活标准:米,学员一斤六两,教师一斤四两,盐三钱,油三钱,可是大家还厉行节约。当时俘虏过来的技术人员(如刘光甫校长和某些教师)在生活上是特别优待的,刘光甫校长每月津贴100元,教师30-40元。他们在红军干部艰苦生活的影响下,把每月用不完的钱都迟回来,如刘校长一月退过95元。 学员都是从部队中挑选过来的,要求政治条件好,年轻有培养前途,但是多数人的文化程度都很低,加上学的东西多,又要学英文,时间又短,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那段子的学习劲头,今天应该提倡。 红军通信学校的开办,培训了大批的通信人才,1931年五、六月间中央苏区用无线电和上海联系上了,使中央苏区同上海党中央有了直接联系。不久,发生了“ 九一八”事变。1931年冬中央苏区和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都通了电报,初步形成无线电通信网。后来湘鄂西的机子在战争中坏了,不能再通电报。 无线电不仅在军事通信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抄收新闻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原来苏区被封锁后,外面的消息也不知道。“九了八”至“一•二八”我们抄了不少苏区以外的明码新闻提供中央研究时事做参考,并对外发出新闻稿件,扩大宣传。电台对外的呼号是C、I(红色中华第一台),后改为C、S、R(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播送过中央的重要宣言文告,电台功率是50瓦的。   随 着 红 军 电 台的 不 断 增 加 和 各 方 面 无 线 电 联 络 的 逐步 建 立 , 第 一 个 设 有 政 治 委 员 的 无 线电 通 信 队 和 总 队 相 继成 立 , 第 一 所 通信 学 校 正 式 创 办 。 1934年 1月 , 中 央 军 委正 式 成 立 了 统 管 红 军 通 信 工 作 的 领 导机 关 — — 通 信 联 络局 , 简 称 “ 三 局 ” , 王 诤 任 局 长直至1950年5月。 毛 泽 东把 无 线 电 通 信队 的 战 士 喻 为 “ 红 军 的 鲁 班 石 ”。?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三局总部是个半天然的石窑洞,约有三十平米左右,在清凉山脚下,南面不远就是延河。这里是延河的一个交汇口,延河在城东从西北流来,一条支流南川河在南面从东南流来,交汇后又向东流去。隔着延河,南边就是宝塔山了。王诤安排罗沛霖,每天和他、李强、王子纲在一起吃饭。王子纲是三局一科科长,负责报务和电台组织。他是在上海党中央秘密训练学习出来的。吃晚饭时还常常弄点酒。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民党当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初步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当时,虽然《红色中华》报改名《新中华报》,在1937年1月出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新中国通讯社(以后改称新华通讯社),也向全国发布文字广播;但是,由于报纸和通讯社本身的局限性,它们发表的新闻和评论等,都难以同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的群众直接见面。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宣传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推动抗日救国的大业,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几次提出建立广播电台的任务。但是,当时延安没有现代工业,没有发电设备,也没有适合的技术人才,广播电台一直没有建成。1939年11月,周恩来和任弼时到达莫斯科,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同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会谈,研究在延安建立广播电台的问题,共产国际决定援助一部广播发射机。周恩来在1940年3月回国的时候,发射机被拆卸成散件,先从莫斯科空运到迪化(现乌鲁木齐),然后陆路经过兰州、西安等地,沿途屡次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扣留,经过周恩来的反复交涉,才得以运到延安。周恩来从苏联回到延安以后,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领导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周恩来为主任,广播委员会成员有军委三局局长王诤、新华社社长向仲华。5月间,周恩来去重庆以后,由朱德主持筹建工作,王诤负责具体工作,要求在年底建成。7月,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和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胡耀邦商定,从抗大抽调了经过长征的红军指挥员阙明,同时,由三局给他配备了一名炊事员、一名饲养员、两名石匠和一名瓦工,开始选择台址,进行土建工程。   王诤等立即行动。第一次实地考察了延安以西二十多公里、安塞县的郭家砭,这里的老百姓居住比较集中,人声嘈杂,不适合建台。第二次考察了延安以西十九公里的王皮湾,这里只有九户人家,四十多口人,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延河支流西川从村外蜿蜒东去,南北两岸山岭连绵。村子在河的北崐岸,地形十分隐蔽,便于防备敌人的空袭,也很僻静,是建台的理想地点。三局向朱德做了报告,他同意台址选定在王皮湾。从此,这个在人世间本来默默无闻、地图上寻找不到偏远小山村,以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地而载入了史册。王诤任军委三局局长时,原邮电部老部长王子纲、文敏生曾担任过业务处处长、电台台长。当时的中央军委三局担负着浩繁的军事通信联络工作。用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小型无线电台夜以继日地传递着党中央、毛主席的一道道作战命令,担负着总部对前方的通信联络任务。当年的邮件传递靠的是一根扁担两条腿,肩挑身背昼夜接力传递。他们步行在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为了夜间行程方便和消除寂寞壮胆,扁担上挂一盏油灯和一颗铜铃,微弱的灯光和一步三叮铛的铃声伴随着前辈们完成着边区的通信任务。   为迎接中共中央进驻北平,搞好为中央服务的通信工作,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接管北平电信局后,决定建立专用电话局(专用局)。   (一)建立香山专用局   1949年3月初,为准备中共中央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来北平西郊香山,保证中央通信的需要,北平市军管会物资接管委员会电信接管部部长王诤指示:务必于3月23日前建立香山专用局,后选定香山慈幼院理化馆旧址,作为香山专用局的局址。   装机工程于3月10日正式开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机、线、话务员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备战,装设自动交换机和无纽人工台;在香山、八大处、玉泉山和青龙桥一带架设中继线和临时专线、安装小交换机,还扩充了部分郊区线路,并架通了到市内电话五局的中继线,全部工程于3月23日如期竣工开通。   (二)建立为中央军委系统通信服务的西郊专用局 1949年4月,为保证部分在西郊的中央军委和中央单位的电话通信需要,将围城期间被国民党军队破坏的西郊28局局所进行修复,于4月27日开始装设共电复式人工交换机,至5月19日竣工开通。以后由于业务增长,又继续扩建共电交换机,保证了中央军委和中央单位的通信需要。   (三)建立中南海专用局   随着中央逐步转入中南海工作和筹备第一次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加强保密和提高通信效率,北平电信局根据中央办公厅的决定,于1949年6月26日开始筹建中南海专用局。筹建工作由中央军委三局电话队与北平电信局选派机、线务员一起进行,相继安装了自动交换机、中继台、蓄电池,并架设了架空电缆,铺设了地下电缆,于1949年7月15日竣工开通。此时,自动电话与磁石电话并用。   中南海专用局开通后,香山局作为为党中央通信服务的专用职责即告结束。   1950年8月1日,在欢庆"八一"建军节之际,毛泽东主席委托杨尚昆在中南海春藕斋招待中南海专用局全体职工吃饭,对中南海专用局职工为确保中央通信,忘我工作精神表示慰问和鼓励。   毛泽东主席题写了"中南海电信局"的局名。 1997年香港回归大典和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天安门阅兵的通信保障是由中国电信和广电总局负责的。而开国大典呢?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领导找崔伦谈话:开国大典的通信保障由你们负责。于是开国大典的通信保障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在了崔伦负责的军委三局通信科。为了完成好此项任务,崔伦与华北军区通信处和军委总台等单位,研究部署了开国大典的通信保障方案。他们在天安门东观礼台上设置了阅兵指挥通信枢纽,并用报话机开设了与受阅部队联络的无线电网。还开通了与天安门城楼、市区各主要指挥部及南苑机场的通信联络,并在朝阳门外、通县等地设立了防空电台。 1950年 5月 , 在 原军 委 三 局 的 基 础 上 , 正 式 成 立 了 中央人 民 政 府 人 民 革 命 军 事 委 员 会 通 信 部, 王 诤 任 部 长 ,简 称 军 委 通 信 部 。 1956年 4月 13日 , 中 央 军 委 决 定 成 立 中国 人 民解 放 军 通 信 兵 部 , 行 使 兵 种 领 导 机 构职 权 。王诤从此离开了邮电部系统。以后又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主任、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第四部部长等职。 1998年8月13日《王铮传》首发式暨纪念王铮逝世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江泽民为《王铮传》题词。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出席了首发式。王诤的继任人为王子纲,也肇下了电子部系统不服邮电部的远因。王子纲是王诤的老部下,以后历任电子部长的党内地位影响不仅邮电部长不能望其项背,恐怕整个国务院系统也找不出来第二个。他们是:江泽民,李铁映,邹家华,胡启立。就是最后一任刘剑锋。中央军委对邮电部的扶持,可以说是,扶上马,送一程。从以下摘录的几位开国将领的经历便可见一斑:第一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局长、无线电总局局长李强(1905— )无线电技术专家,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副处长、中央广播事业局首任局长。原名曾增洪,江苏常熟人,上海东华大学肆业。1925年参加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起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曾任中共中央特科第四科科长,负责筹建党的地下电台。1931年前往苏联,先后任苏联邮电人民委员会电信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共产国际交通部无线电教员、电信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著有《菱形发射天线》一书。1938年回到延安,先后任中央军委军工局副局长、局长,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1947年底在河北井陉天户村领导建设了解放区最大的广播发射台。1949年6月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副处长兼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2年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同时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局长、无线电总局局长。1953年起调对外贸易部任副部长、部长。第一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孙俊人是江苏省松江县人,1915年11月15日生,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1938年毕业。1938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6月赴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任中央军委第三局通信学校教员,延安通信材料厂厂长。1945年任军委三局技术研究室主任,1949年2月参加接管北平电信总局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军事通信工程学校一部主任、军事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兼科技部部长,1961年兼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1965年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十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第一届中国邮电工会主席刘  寅(1910年—1985年),江西南昌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国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刘寅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在江西,曾任红一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报务主任、中央政府电台主任、无线电第一、第六分队队长,红四方面军通信学校教员、报务主任,新疆乌鲁木齐无线电训练班主任,延安无线电五十三分队队长,军委三局通信联络科科长、业务处处长,北平军委电信总局副局长。1949年9月至1953年7月,历任中国电信工会筹备委员会主任,第一届中国邮电工会主席,军委通讯部第一副部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局长,第一、二、三、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总工会第九届执行委员会执委,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无线电协会主席,全国第六届政协常委。第一任江苏省邮电管理局局长,邮电部工程管理局副局长黄萍是江西省大余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医处看护员、报务员、报务主任、支队电台队长,山东纵队司令部电台队报务主任、副队长,中央山东分局电台区队长、通信科长,胶东军区司令部电 台副中队长、通信股长、通信科长,三野东线兵团通信分局副局长,华东军区通信联络局业务处处长,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电信处副处长兼华东电信管理局副局长,江苏省南京市电信管理局局长、江苏省邮电管理局局长,邮电部工程管理局副局长,军委通信部工程建设处处长、通信兵副参谋长兼工程建设处处长,沈阳军区司令部通信兵处副主任、司令部通信兵部主任,通信兵学院院长,总参通信部副主任、顾问等职。黄萍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1964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 1985年5月病逝北京。 中央军委三局离开延安后,原址成立了延安地区邮电局。 *** 回应主帖 *** 返回论坛 -------------------------------------------------------------------------------- 跟帖目录: --------------------------------------------------------------------------------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 声 明: 文 责 自 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