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不归:美国海归比美国以外海归能力更强的原因

最前沿的生命科学,包括发现,思想和文章。 最贴近的北美生活,包括科研,生活和绿卡。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驳:美国海归比美国以外海归能力更强的原因 回国发展

[adinfo]定位模糊--“海归”成“海待”有两大结症

 
世界HR实验室抽取1500个样本进行调查揭示

  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求职市场中“海归”一族的增多,从“海归待业”演变而来的“海待”一词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根据世界HR实验室经过近期对随机抽取的1500 多个“海归”样本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同时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年薪究竟应该是多少。为什么那么多海归会遭遇到就业困难?海归就业真的那么困难吗?

  记者采访了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CEO丁海森,他将海归就业困难的原因归结为“自身定位模糊”和“人才与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两点。

  不同海归背景造成不同就业形势

  为了探究海归就业难问题的根源,世界HR实验室至2004年初以来,统计分析20个大中型城市和80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针对海归的就业倾向与能力得出的测评结论发现:美国海归比美国以外的英联邦国家、德国、法国和日本海归更能适应国内商业环境,更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这特别体现在薪金和职位方面。数据显示,美国海归中70%的人明确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而美国以外的海归中则只有65.3%的人职业倾向明确;美国海归中83%的人员清楚自己应该从什么职位做起,而美国以外的海归职位倾向明确的只有一半;美国海归中明确自己教育背景水平的占91%,而同样情况的美国以外的海归只占83%。

  丁海森认为,造成美国海归比美国以外海归适应国内人才市场的能力更强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训练的严谨性不同。美国大学的硕士培养期通常为三年,而美国以外的国家通常为一年,其学生所受教育系统性不如前者。去美国读书,生存压力很大,学生如果没有奖学金的资助,靠家庭资助很少能够支撑,一般都会努力打工,这样就有充分地锻炼适应社会能力的机会,而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读书,由于其学制短,很多学生靠家庭资助就可完成学业,没有生存的紧迫感。成功申请到美国读书的学生一般来自国内的著名高校,而去美国以外国家留学的学生来自二三流高校的比率比较大,学生素质也比前者略差。

  其次,是国家对待教育的态度不同。英联邦之中许多国家都将教育作为一种出口的产业,这种产业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招生门槛的降低,而美国大学一直保持着严格的入学条件,从未松动过,其教育的起点就比前者要高。

  再次,美国海归回国后首要目的与美国以外国家的海归不同。学制较短的美国以外的海归回国后通常想赶快收回投资,于是就产生了盲目要价、不随行就市的现象;美国海归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磨炼,对待自己的目标薪资则会比较保守和理智。

  解决自身定位的两种模糊

  目前人才市场上有着留学背景的人员,并没有像他们所期待的成为雇佣单位的抢手人才,反而由于自身定位模糊,在就业中产生了巨大的困难。丁海森根据研究认为,海归自身定位模糊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海归在求职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甚至在面试时对用人单位表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通常将职业定位在“学什么做什么”,反倒比较固定;于出国留学之前有过工作经验的海归出现这种模糊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二种模糊是海归看不清自己的实际水平,而只是认为自己是海归,向用人单位乱开价。丁海森曾经为一位留学德国三年的海归进行人才测评,发现这位海归几乎不会德语,英语也只相当于国内本科一年级的水平,语言水平尚且如此,更不要谈学到什么东西了。丁海森说,目前这种去英国或澳大利亚读一年硕士课程,毫无工作经验的小海归要价月薪七八千的情况很多,导致很多HR经理拒绝给海归面试的机会。他建议学生在留学时一定要谨慎,选择正规的教育机构进行学习。

  信息不对称导致人才供需不畅

  2004年初,世界HR实验室在统计、分析海归就业市场时发现,海归就业形势并非如社会反映的那样严峻,存在问题在于企业与海归之间信息不对称所致。丁海森指出,现在的海归不是找不着工作,而是工作找不着海归。

  他说,造成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被不合格的海归“ 吓怕了”的单位不得已想出种种办法来卡住不合要求的海归,而由于办法不当,在他们卡住不合格海归的同时也将一些优秀的海归拒之门外。企业不是学历鉴定机构,面对越来越多的海归应聘者,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逐个科学地鉴定他们的学历和能力,于是有些企业的职位就干脆对海归关上了大门。

  另一个造成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是来自海归本身,他们其中一部分人有真才实学却无人可以鉴定证明,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承认;还有一些海归,他们在求职的时候注意力只放在如何将自己的简历“装饰”得看上去更加漂亮、更加面面俱到,而不是用人单位到底要什么样的人才。当他坐在面试考官面前的时候,考官会发觉他根本不是简历上的那个人。

  丁海森说,目前企业和海归并没有一个方便、可靠的交流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海归应该从回国之前就多方搜集国内才市的行情,同时客观地审视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现实的定位。(储智勇)
 


2 。驳"


上面的文章是我的同学发给我的,想和我讨论一下。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大家看看有没道理,都来讨论讨论吧,欢迎提意见。

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很好。在留学目的国明显多样化,各国留学生人数分散,海龟越来越多的今天,文章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及时。

实际上来美国半年了,学习,就业,生活各方面看到的听到与自己以前所想象的美国有不少差距,可以说我每天都在拿自己收到的信息在比较。我从德国到这,以前的专业又是日语,还是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但是我还没在美国学习,工作过,也许过几年后观点才会更准确些。现在我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1.丁海森说“首先,是训练的严谨性不同。美国大学的硕士培养期通常为三年,而美国以外的国家通常为一年,其学生所受教育系统性不如前者。“ 拿他作比较的“美国,美国以外的英联邦国家、德国、法国和日本“中的德国和日本来说就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传统的德国学制和“英美中”学制根本不同。中学为 7年,毕业后进入大学。大学没有学士,只有硕士。大学分FH和University,前者偏实际运用,后者是研究型大学。两者一般都为4-5年,共修 160左右的学时。这其中又分为前期和后期,各为2年,2年半。中国的学士经学校评估后最多直接进入后期,也就是说至少还得学2年半,但通常中国的课程由于过老,学生还得补不少课,不少是完全从头念起。时间在5年左右。法国学制情况与德国大致相同。

日本据我所知“大学院“(也就是研究生)是要考的。学校统一考试,达到标准才能进入,学制一般在两年以上。

2.“再次,美国海归回国后首要目的与美国以外国家的海归不同。学制较短的美国以外的海归回国后通常想赶快收回投资,于是就产生了盲目要价、不随行就市的现象;美国海归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磨炼,对待自己的目标薪资则会比较保守和理智。“
“学制较短“和“通常想赶快收回投资“ 有因果关系?那么美国的硕士由于比博士学习时间短更急功近利啰?

3.“去美国读书,生存压力很大,学生如果没有奖学金的资助,靠家庭资助很少能够支撑,一般会努力打工,这样就有充分地锻炼适应社会能力的机会,而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读书,由于其学制短,很多学生靠家庭资助就可完成学业,没有生存的紧迫感。“
话者首先对各国学制的概念不清楚,算出的留学在时间,金钱上投资根本不对。随之作出的比较就不可能正确。

美国是世界上奖学金最多的国家。奖学金基本上能支持完成学业。何况美国的签证制度,即算是全奖,都不一定能拿到签证。这首先保证了学生能不因为经济情况耽误学习。别的国家的学生远没有这么幸运。德国法国由于是高福利国家,税收重,(单身者差不多交45%的税),福利好,大学一期只交几百欧元注册费。生活费完全只能自己赚。我身边的朋友的确有一两个是家境好,一直没有打工,其他的全要平均每周打15小时以上的工,才能保证每月500-600欧元的在柏林的最低生活消费。

各国月生活费中房租占大头,其他支出差不多。柏林的房租算是挺低的,中国学生一般住房花费在200元欧元左右。按每月600欧元记,年均留学生最低消费至少7200欧元。相当于人民币7万。

日本的话,我拿到过早稻田大学的交换学生,了解过东京的房价。早稻田提供给我的学校的学生宿舍在东京高园寺附近,为单间,厨房厕所公用,房间9平方米,房价 45000日元,相当于450美元。粗略估算下,东京学生的月支出在8—10万日元。早稻田给我的奖学金为每月8 万日元,我问过日本客座学者是否够用,他们说如果住学校的宿舍,(1。便宜 2。在市中心)省省交通费(东京交通费昂贵),“能够生存”。日本念书以早稻田为例2004 年学费为1,521,300 日元,约相当1万五千美元,加生活费共约2万五千美元。约折人民币20.6万元。以德国5年学习时间日本3年学习时间计,消费共在37.500欧元, 45.000美元。中国刚于2003年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千美元。请问37.500欧元,45.000美元,约人民币37万元怎么承受?

美国以外的英联邦国家没有第一手资料,不敢瞎说。 “很多学生靠家庭资助就可完成学业,没有生存的紧迫感。” 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CEO丁海森说出这种话,有没有数据支持?他知道还是他“认为”?“很多”、是百分之几?还是千分之几?除了美国还有很多国家,各个国家情况都有很大不同。作为言行有权利也有义务起导向作用的“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CEO”,请你按不同的统计样品,画几个表格,显示给我们看。

还有很多问题,我想慢慢道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