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之476 --- 日本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日本如何看待中国崛起?”接到这样的稿约时,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问题是,
中国的编者和读者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答案?假如我主张“日本不愿看到中国崛起”的
话,可以想象,会引起他们“日本既然不愿看到中国的崛起,那我们也不承认日本的
崛起”的反弹。

  诚然,无论是笔者个人,还是日本国内的舆论,都尚未到达对中国的崛起抱无条
件欢迎态度的程度。小泉首相在2002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对于正踌躇满志
、蓄势待发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中国的姿态,明言“不是威胁”,“中国充满
活力的经济发展给日本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对此,在一些自民党的国会议员中间,有诸如“即使不是在经济领域,在军事领
域也是威胁”的议论,并没有把小泉发言原封不动、照单全收的国民也不在少数。当
然,对于中国的崛起,就经济层面而言,曾经喋喋不休的“中国威胁论”似乎已静了
下来。因为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在钢铁、建筑机械等行业,日本企业蒙受了恩
惠。“日本与中国经济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主任研
究员关志雄语)的认识得到了普及。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舆论,认为在政治,特别是安全保障方
面,中国依然是威胁。

  同时,对于日本的“入常”问题和日美安保体制的强化问题,中方的强烈反弹、
抗议的高涨终于酿成了4月的反日风潮。最近,《中国新闻周刊》于8月实施的舆论
调查表明,提到日本,首先想到“危险的军国主义国家”的达79.92%,认为日
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情绪“很可能死灰复燃”的占95.62%,更有55.35%的
人断言,“永远不相信日本政府的道歉是诚心的”。

  日中两国如此强烈地互不信任,其结果,必然只能在“不承认对方的崛起”、“
无法对对方让步”的强硬立场上居高不下,使得外交、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原本
可能的合作也变得困难重重。

  近邻国家易生龃龉,甚至刀戈相向,并不少见。譬如印度与巴基斯坦,历史上的
英国与西班牙、德国与法国,相互间就发动过对地区主导权的纷争。可是,日中之间
却在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中,第一次迎来了“两强”时期。

  但是,这种“两强”关系的归宿,决不能导致双方的对立加深,冲突再起。邓小
平等前辈留下的“中日友好”遗产的精髓,我以为就是“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作
为一对永远无法搬家离开彼此的邻人,日中两国被同样的宿命连结在一起,断不会有
“合则两伤,斗则两利”的道理。这一点,理应作为双方最低限度的共识,随时注意
不要激起对方国家和国民的不健全、不理智的情感宣泄。

  进而,即使把对方定位成竞争“对手”,也应当以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目
标。因此,上至领导人,下到普通国民,不断加深、强化一种日中间稀缺的东西,即
彼此的信赖与情感至关重要,为此,两国都应当致力于创造有利于此的环境和土壤。
首先,对于历史问题等悬案,应谋求一个恰如其分的着陆点,继而激活两国间从首脑
到民间各个层次的交流,共同构筑一种面对面、心对心的简单而又切实的双边关系。

  在这个基础之上,推进以经济为中心的一体化进程,强化互补关系,使日中无论
哪一方的发展都能为两方带来双赢的效益。进入今年,日本以中国经济已经取得高速
的发展为由,确立了将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的新增贷款在2008年之前停
止的方针。事实上,在表面的说法背后,也有诸如围绕新干线技术引进问题,中国国
内掀起了大规模反对运动,对于来自日本的资金和技术,中方表现出的拒斥反应,反
过来刺激了日方感情上的反弹,也许才是ODA被叫停的真正原因。

  此前日本提供的ODA,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帮助。今后,在新干线和环
境技术等领域,其实完全可以由日方提供技术,中方在消化、活用的基础上加以改良
,使双方共同受益。然而,类似的经济互补关系的建立,如果不克服相互间的不信任
和互厌的话,恐怕无从谈起。

  总之,最终有必要在东亚社会共同摸索一种理想的“崛起”的模式。笔者以前也
曾撰文指出,崛起的归宿决不能建立在一国的霸权之上,其指向必须是“和平、民主
、多元”的共生形态。其中,日中两国保持有序的竞争与合作,不仅是自己国家的崛
起,更应该面向整个东亚社会的崛起。通过日中的竞争与合作,共同为东亚整体的发
展作出贡献。如果我们能共享这种共识的话,类似“日本能否接受中国的崛起”的问
题自然迎刃而解,为什么不去促成这种局面的形成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