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九日是冯骥才生日。俺祝您生日愉快,健康长寿!
中国需要更多的冯骥才,世界需要更多的冯骥才!冯先生是位有天情, 民族情,豪情的人。他最近几年不辞辛苦, 致力于挽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为我感动。
我喜欢他的作品,尤其是散文。他的作品有着耐人寻味的中国情,中国智慧。而且自然而然地揉进西方智慧。
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
爱的最大境界是爱天下。
冯骥才
http://blog.sina.com.cn/m/fengjicai
冯骥才在陕西
大冯常说“我来晚了”
·2010-06-05 02:14:50·来源:河北青年报
冯骥才,著名当代作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现任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本文节选自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焦点大冯》。
“我来晚了!”
这是大冯在陕西考察期间最常说起的一句话。
搞了十几年文化保护工作,66岁的大冯首次踏上三秦大地,在一般人看来确实有些匪夷所思。
为何迟来陕西?
大冯说,这其中有些阴错阳差。对陕西,他神往已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他所从事的文化保护工作中,最急迫的是抢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迅速消失的物质文明,其中包括大量古代建筑和古村落。所以,这些年他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跑得较多,而文物保护相对完善的陕西反倒成了“盲区”。大冯笑言:中华文明最大的保护者恐怕就是“土地爷”了,秦始皇陵等重要考古遗址尚未挖掘实在是件幸事,我们应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些宝贵历史遗产。
令大冯意料不到的是,陕西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如此丰厚,如此迷人,如此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不亲临其境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此次大冯的随行人员、民进中央组织部长王建国讲了这样一件事:几年前,他担任咸阳市副市长时,曾陪同法国勒芒市市长参观刘邦墓。这位市长和他的夫人都是中国通,他夫人甚至比他更厉害,居然写出了《吕后传》。途中,他远远看见一个大土包,马上叫司机停车:“这是皇帝陵啊!”眼神中充满敬畏。王建国告诉他,陕西的地下全是宝,不信你用脚踢踢。他踢了几下,果真从土里翻出一片汉瓦来。
从西安到咸阳到宝鸡,从秦始皇兵马俑到青铜器博物馆,一路走来,周秦文化那种气吞天下的华夏文明源头感,雍容华贵的盛唐景象,无不对文化人大冯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一座座埋藏着无数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的汉唐皇帝陵墓,以及法门寺佛教文化所表现出的那种品质、气魄、精致,是我们永远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存。
在武则天乾陵“无字碑”前的61蕃臣石像前,大冯忆起画家韩美林说过的一句话:“我要多做点佛头,把这些无头的石像都补上。”大冯说,他说这个是没有意义的,但却表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情怀。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再遭到破坏,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感到痛心疾首的。大冯同时向文物部门指出,目前所采用的清洗石雕污垢的方法是不够科学的,过度的清洗冲淡了历史文物的岁月痕迹和沧桑感。在茂陵霍去病墓前的汉代石刻前,大冯还发现,石刻群中的马、虎、鱼可能不是同时期的作品:比如《马踏匈奴》中马的鼻孔、额骨、马蹄在夸张变形中,尚有写实的成分;而那些高度概括简约的鱼,不过是在自然石上稍加雕琢,完全属于另外一种艺术语言了。
汉唐文化对大冯的震撼和感动,从他为各大博物馆的题词中亦可略见一斑。
看到汉阳陵博物馆中,汉景帝为自己修建的庞大地下宫殿和成群结队的陪葬俑时,他有感而发,挥毫写下“景帝何愁不永世,汉阳馆中获长生”;慨叹西安碑林中国书法艺术的浩瀚幽深,他写下“深不见底,浩无际涯”;惊异宝鸡青铜博物馆钟鼎的精美博大,他写下“文明源头,气吞天下”;法门寺宝塔坍塌从而发现地宫的传奇,又令他写下“地宫欲现,宝塔自毁,佛诞感应,盛世之兆”……
http://www.hbqnb.com/news/html/TenTalks/2010/65/106521450389623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