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传奇花木兰 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故事人物。美国迪斯尼公司从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中汲取灵感,投资6000万美元,拍摄了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题材卡通史诗片《花木兰》,上映后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收入,在国内外掀起一股“花木兰热”。 美国报刊、电台将该片评为“三颗半星”(四颗星则为奥斯卡获奖片),并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 飘洋过海的花木兰,随着卡通片《花木兰》的成功,不久将“回乡省亲”。然其姓氏竟有三种说法,故里竟有四处之多,并传说“生活”在三个朝代,真是千古奇闻,天下奇女。人们不仅要问——木兰省亲——何处是故乡 河南人说,木兰故里在虞城,有花木兰祠为证。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近年重修,尚有清代祠碑保存完好。 安徽人说,木兰家在亳州,至今遗址尚存。《毫州志•烈女志》载:木兰,魏姓,西汉谯城东魏村人(今亳州魏园村)。魏园村为淮北一普通村落,高约5米的木兰出征塑像,为故里平添无限光彩。村民指其村后即木兰故居,墓冢犹存。墓周苍松环护,翠竹成林,春来芍花飘香,蔚为壮观。《光绪亳州志》载:木兰祠在关外,相传祠左右即木兰之家。今祠已毁,遗址尚在。 湖北人说,木兰为黄陂人氏,木兰山下是其家。木兰山在黄陂城北30公里处,山高600余米,峰峦耸翠,风景秀丽,古迹甚多。传说当地有朱氏名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这,立功封为木兰将军。她不受朝禄,解甲归田,恢复红装,侍亲以终。历代在山上祭祀木兰,唐建木兰庙,明建木兰宫,后修木兰殿。现木兰殿在绝壁之上,朱柱青瓦,殿门额刻“忠孝勇节”四个大字。殿内端坐木兰鎏金塑像,男装女貌,英俊神武。两侧山墙,有“登山求嗣”、“河畔习武”、“代父出征”、“凯旋归时等木兰故事彩色壁画,栩栩如生。 陕西人说,木兰葬于延安,圣地有胜迹。木兰家住延安城南花山乡花塬头村,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称“花家陵”。皇帝还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1984年,在延安万花山修复了木兰陵园。该园雕梁画档,典雅壮观,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园内遍植木兰喜爱的牡丹花,塑有木兰戎装石像,跃马横剑,逼真再现了木兰当年的飒爽英姿。 史家关于木兰记载甚少,木兰究竟魂归何处,如云彩一般飘忽难定,以至传说众多,但延安一说特具浪漫色彩,原来—— 木兰从军:未婚夫相伴 传说花木兰生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代,其父花孤从征屡建战功,后因年迈还乡务农。木兰受父影响,从小聪明好学,生性至孝,喜爱习武。邻人张俊之子张羽亦爱习武,拜师花孤,与木兰遂成师兄妹。 木兰17岁那年,北方突厥入侵北魏,朝庭募兵戍边,征兵册中,每本都有花孤和张羽的名字。花孤年老体弱,力不从心。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以有张羽相伴照应为由,说服花孤,毅然代父从军。行前花孤向木兰说明张俊家已上门提亲,木兰含羞答应,但暂不成婚。花孤叮嘱张羽在木兰从军期间,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行军打仗,多加卫护,绝不能泄密,并尽量避免和木兰调开,得胜归来完婚。 此后,木兰成年在草原沙漠行军打仗,经常枕戈达旦,夜不脱衣,张羽都百般护卫左右。她因作战勇敢,屡建奇功,由士兵晋升为将军。战争结束后,皇帝欲拜其为尚书郎,花木兰婉谢封赐,请示还乡。皇帝无奈应允,并给张羽等副将每人赏银千两,准许和木兰一同返乡。 当木兰“释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骇之”,始觉“双兔傍地走,安能辨雄雌”。 木兰结婚后,和从前一样过着普通农家生活,只是由于长期军队生活养成的习惯,仍经常和张羽一起骑马练武,现在花源头村旁那条平缓的走马梁,就是当年木兰练武之地。据说花木兰活了八十多岁,享受了千年香火。 然虞城一说,木兰未享清福,妙龄早逝,悲剧结局来自—— 木兰还乡:孝烈传千古 自古河南多忠烈。据称木兰姓魏,名木兰,姓花乃戏剧的俗称,出生在距今1300多年的隋厭,故居在虞城营郭北魏庄村。隋时募兵,木兰替父从戎,凯旋而归,不受官爵,恳奏省亲,欢天喜地回到家乡,“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隋炀帝闻悉,十分钦佩,欲纳宫中为妃,木兰不从,以死拒之。帝叹其壮烈,赐将军衔,谥孝烈,世称孝烈将军。并在其故居建祠纪念,现虞城木兰祠有两通清代碑刻为证。一为《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龟座,碑头雕刻二龙戏珠;另为《孝烈将军祠辨误正记》,方座,碑额刻有盘龙。 因此事影响皇帝声誉,故难见隋人有文字记载,然木兰故事,以民歌形式流传民间,后经文人润笔,方成不朽之作《木兰诗》。 “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农历四月初八,相传为木兰诞辰,每年四方乡民集而祀之,至今不衰。从1993年5月27日起,每年的这一天,虞城还举办规模宏大的木兰文化节,唱响豫剧《花木兰》。细品中州之韵,如木兰祠的唐槐翠柏,婉曲苍劲。 木兰故里之争,唯有虞城与亳州相连,鸡犬相闻,但关于木兰的传说,却是相差甚远,隔朝隔代。虞城人哀其贞烈,亳州称其忠勇,因为—— 木兰戍边:勇健媲丈夫 木兰与曹操同乡,父亲乃西汉初年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塞,汉文帝征民御敌。木兰怜其父老弟幼,即洗铅粉,脱梳珥,变戎服,贯甲胄,替父出征。一路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单于被迫退却。 八年后,匈奴再度入侵,以倾国之力,分东西两个战场,很快占领诸郡,杀掠无计。汉文帝遣将把守,亲自劳军。木兰先在东线,后赴西线,在“平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的北疆沙场,弛马携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东击匈奴,西败羌胡,迫使匈奴求和,退居塞外。正如明代御史何出光《木兰祠赛神曲》所云:“汉家事业拓雄图,勇健娇娇媲丈夫。挥槊当关百战后,堂堂正气至今无。” 木兰转战燕山一带,屡立殊勋,初为戍卒,以功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唐朝乾封元年,被追封为孝烈将军。燕山北麓的曲逆(今河北完县),“将军百战收其地”。从汉代起,当地人民感谢木兰恩德,就为她立庙建祠,历代香火不绝。 如今,有关木兰的纪念设施遍布各地,然有关木兰的身世则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完县乃木兰戍边之地,明代修建的木兰祠(又称孝烈庙)中,《汉孝烈将军记》碑刻应是权威性文物佐证。碑上说:木兰姓魏,亳州人。木兰从军之事发生在汉朝文帝年间。木兰和缇萦是汉文帝时两名著名的孝女。又据碑称“汉世尝作《木兰词》”,说明颂扬木兰的民歌汉代已有。传至南北朝时,《木兰词》易名为《木兰辞》,而今多作《木兰诗》了。真可谓“一诗传千古,一女奇千年”。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抗枪为人民。”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将感召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原载:安徽《黄山》杂志 湖北《现代旅游报》 江苏《金山》杂志 1998年9月28日《京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