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痞子和痞气(京海杂坛之十)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要给“痞子”和“痞气”下个确切的定义似乎很难。

        这是一种难以言传但能明显感觉得到的人和“气质”,实实在在地晃荡和弥漫在皇城根下。经典的形象是:两手揣在裤兜里,趿着一双懒汉鞋,一副还没睡醒的样子,沿着胡同溜达,遇见熟人,把头往上一杨:哥们儿早啊,吃了么?没吃,家去吃(北京人和外地人在点头示意上有明显的区别,外地人是头往下点,北京人是头往上扬,意味着这是高看你)。要是看到一辆车停在那里,往往是不屑一顾,随即扔下一句:谁的破车,搁这儿挡道,臭美什么呀。

        经典的语言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

        用北京人自己的观点看,痞子就是那种无所事事、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吸点儿伸手烟、吃点儿蹭饭、一脸坏笑、成天耍贫嘴的混混儿。王塑的小说里对这类人多有描述,在此无需赘说。

        不过这种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特点给外地人提供了大量的商机。改革开放初始,江浙川湘的人纷纷涌进京城淘金,并自然形成了几大流派:不以小事而不为的江苏人是卖菜、弹被絮、掌鞋、配钥匙,擅长经商的浙江人贩卖衣鞋皮夹克,吃苦耐劳的“川湘妹子”当保姆。再后来,随着北京的发展,全国各路英豪打进京城。首先是建筑大军,承包建设项目;然后是餐饮行业,各种菜系云集北京;期间洋人也不甘落后,抢滩登陆。由此“阿静”、“九头鸟”、“小肥羊”、“沸腾鱼乡”、“咸亨酒店”、阿里郎、麦当劳、肯德基、艾得熊、日本料理、韩国烧烤,占据了京城餐饮和快餐的“半壁江山”。生猛海鲜、南北大菜、美味佳肴,使只自豪于“全聚德”、“东来顺”、夹肉馍、门丁饼、羊蝎子、驴打滚、豆汁的北京人,大开眼界,大饱口福。只是在大快朵颐之后,常常听到一句话:我靠,这兜里的银子全他娘得让外地人给掏走了。

        可不是,这银子本该是自己能赚的。怪谁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