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晚礼包说起

活在美国博客这里收集了所有居住在美国必须知道的...对你有帮助,都是我在网上搜寻到的有关在美国生活的实际有用信息,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作者:陈彤

  为什么有的人在美国生活得很好在国内就混不出来呢?为什么有的人喜欢上海而有的人喜欢北京?这是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在中国能过上好日子的人,不一定在别的地方也可以,同样道理,在其他地方能过上好日子的人,在中国也不一定有戏。如果你打算在国内生活,并且过得好,那么你就要了解你生活的城市和你周围的人,不要给自己树立太
多的“敌对势力”。

  我和朋友搭了一个旅行社的团去泰国玩,朋友看中一个晚礼包,是用一整张白鳄鱼皮制成的,要价1500元。不算贵,也不算便宜。朋友很犹豫,就征求旁人的意见。因为他是要送给女朋友,所以旁人也不好发表什么意见,倘或他女朋友善解人意还好办,万一赶上一个野蛮女友横看竖看不喜欢,怎么办呢?岂不成了我们的罪过?谁出来玩不愿意多事呀?我们全部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一言不发地等着他做决定,那边司机急着要走按了几次喇叭催都没人响应。最后我们团中一个年纪大的妇女对我的朋友说:“你想想你这个包,你的女朋友什么时候用?”

  我的朋友说:当然是搭配着晚礼服了。

  那个年纪大的妇女说:在需要穿晚礼服的场合,带这样的包能让你的女朋友觉得骄傲吗?

  我的朋友想不明白。于是那个年龄大的妇女继续开导他:“你的女朋友有机会穿晚礼服,一定是在国内而不是在国外,国内什么样的人才会开那样的PARTY呢?一定是一些准上流社会的人,他们一般都急于模仿而不是创新,他们的标准是时尚杂志给定好了的,他们左不过认来认去就认那几个牌子,即使你这是一整张白鳄鱼皮又怎么样?没有牌子!最关键的是,有几个人认得白鳄鱼皮?你不能把白鳄鱼皮写在晚礼包上面。你的女朋友拿着这样的晚礼包去参加一次这样的晚会,就会觉得没有面子,以后这个包她可能永远不会再用了。所以你要送你的女朋友,不如送一个平常用的包,她拿着上班,跟熟悉的同事炫耀说这是我男朋友从泰国带来的,没准儿能收获一堆“羡慕嫉妒恨”,因为在办公室里大家相熟,有机会给自己的新手包做一个丰富的说明,而在穿晚礼服的场合,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是办公室文化和晚礼文化的区别。人觉得满足的一部分原因是能够在熟悉的文化中得到认同而不是排斥。

  我的朋友豁然开朗,放弃了那个白鳄鱼皮。是呀,与其送自己心爱的人一个晚礼包,让她在珠光宝气的晚会上不被认同,还不如送她一个日常用的手包,出出入入的时候得到同事朋友的赞扬。

  我说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说明“好日子”是分地域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日子,一个在办公环境被普遍认可的手包可能在晚会场合就遭到排斥,所以重要的是,你打算在什么地方开始你的好日子,你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吗?你愿意被这种文化所认同吗?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入乡随俗”,其实这是教导我们过好日子的一种方法。我有一个朋友从美国回来,看到一本海外中国人写的教育孩子的书,当然这本书在国内出版的一大目的是教育中国的家长改变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先说说那本书吧,书的作者是一个嫁给了外国人的中国女人,这个中国女人和她的洋老公生了一个合资的孩子,从小孩子就接受了双语教育,但是在针对一些具体事情上,这个中国女人发现了她老公与中国家长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比如说,她的那个外国老公明确表示不要让孩子有什么理想负担,长大了哪怕是当一个农民,只要自己快乐,大人就不应该干涉。

  我的这个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对我说,她一点都看不出这本书对于中国的家长有什么借鉴的意义。原因很简单,中国家庭和合资家庭的文化不同,中国家庭根植于中国,在中国哪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去做一个农民?再说在中国农村做一个农民和在丹麦瑞士德国山区做一个农民一样吗?人家是福利国家,即使没有工作,也可以喝啤酒娶老婆,生的孩子还可以由政府养大,中国可以吗?谁愿意拿着最低生活保障缺衣少食地过一辈子?任何一个家庭如果决心过好日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自己的家庭文化和自己生活所在地的主流价值取向一致,如果是逆流而上,早晚会遇到暗礁。当然,如果你有英雄气概,像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老人,逆流就逆流了。可是仔细想一想,英雄的生活与寻常人说的好日子是一回事吗?你长了浑身的虎胆了吗?让你像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似的,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出入虎穴,你成吗?所以还是回过头来,看看周围的人都怎么过,想想怎么过得比他们“领先一步”,这是正经事。

  为什么有的人在美国生活得很好在国内就混不出来呢?为什么有的人喜欢上海而有的人喜欢北京?这是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在中国能过上好日子的人,不一定在别的地方也可以,同样道理,在其他地方能过上好日子的人,在中国也不一定有戏。如果你打算在国内生活,并且过得好,那么你就要了解你生活的城市和你周围的人,不要给自己树立太多的“敌对势力”。

  还是说说我那个在美国生活的朋友吧。她一直在为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而痛苦。她的孩子出身在美国,是个小美国人,跟美国孩子一起上学读书,喜欢美国孩子喜欢的一切,比如运动游戏等等,而她和老公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人,她跟老公商量教孩子背诵唐诗学习中国话,遭到孩子的强烈抗议,孩子的理由是那样会让他变得很“怪”。于是她开始苦恼。最后她的老公跟她说:你要想清楚咱的孩子将来在哪里生活。他如果是在美国生活,他必须被美国文化认同,而不是时刻记住自己和周围人是不一样的,你强迫他不忘本实际上是在把他和他喜欢的生活以及即将要面临的生活分开。你想一想,将来其他的美国孩子都是好运动好游戏的,他们在一起玩棒球橄榄球,而我们的孩子却身性孤独,动不动举头望明月,那该多痛苦?除非是他将来想回到你的祖国,你的出生地生活,这样,你对他的这些教育才有意义。否则,你就是给他未来的生活设立障碍。

  我的这个已经做了美国人***朋友,尽管依然为教育子女感到痛苦,但是她接受了老公的意见。既然孩子生在美国,长在美国,那么就让他按照美国的方式生活吧。也许这是最接近理想状态的一种状态了。但是她从来不会对自己国内亲戚的子女教育问题出谋划策,原因很简单,人家是在中国,中国人有中国人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就像老北京人喜欢喝豆汁一样,人家就觉得喝豆汁的时候最爽,你能说什么?你说豆汁是馊的应该喝可乐?

  “鱼找鱼,虾找虾,臭鱼找烂虾”,一种生活要过得惬意,必须要符合“臭鱼烂虾”定理,其实所谓的臭鱼烂虾定理就是一个文化认同——虽然小的地方略有差异,比如你喜欢纪梵西而我喜欢范思哲,但是必须求大同存小异。所谓快乐的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容易得到认同的生活。我们在追求好日子的时候,就像考托福GRE一样,最好找到几个共同的“考友”,否则漫漫人生长路,自己一个人上下求索,很容易泄气的。

  毋庸讳言,我们的生活有的时候像洋葱一样,是有层次的。一般来说,同层次的人之间认知度是比较高的,为什么老北京人住在大杂院里如鱼得水亲如一家?那是因为你们家是拉车的我们家是卖早点的,谁也别嫌弃谁。为什么现在的人住在楼房里,相互生疏了?那是因为彼此之间层次差别太大,一楼住着一个下岗工人,二楼住着一个等着飞出鸡窝的金凤凰,你说他们能水乳交融吗?以前看电影,早些时候的电影,总有一个特别自私特别势利的人,最后在大家的帮助教育下,流下悔恨的泪水。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谁也别想让别人流下悔恨的泪水。二楼的金凤凰就是被大款甩了抛弃了,也不会伏在一楼的下岗工人肩上悄悄的哭泣。他们心里想的东西压根就不是一回事。因此,我建议那些向往过上好日子的人,多和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少和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来往,尤其死了那条心——以为自己可以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告诉你,除非是那些人仰慕你的生活,否则他们很难改变对你的印象。

  我有一个女朋友,曾经有一段时间很为一件事情苦恼,她说她的同事都不喜欢她,因为她喜欢名牌,而与她共事的人基本上都是拖儿带女的中年妇女。看着她每天满口名牌不吃饭也要买化妆品本来就气不打一处来,她还指望着那些人能喜欢她?她说她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去香港旅游的时候自费给每个人买一枝欧莱雅的口红,一点用处都没有。人家该不待见她还是不待见她。后来我们劝她,同事不过是在一起上上班,说得来说说,说不来就算了,把心思放在自己寻求的好日子上面,寻找和自己“同气相求”的朋友上不就好了吗?

  我觉得好的日子就是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平常的时候各有各家各找各妈,有事没事通个电话,周末有空有闲的时候,相约着一起找个地方坐坐或者去个地方玩玩。这种感觉有点像女孩子逛商店,几个兴奋点以及钱包大小差不多的女孩子逛街是最爽的,那就是好日子的味道;而如果大家兴奋点不同,互相要迁就,赶上心眼小的计较起来就容易让人觉得没趣;倘若兴奋点类似,而钱包差距太大,则容易“几家欢乐几家愁”,有钱的那个女孩子如果只顾着自己情绪消费,可能会让没钱的女孩子不舒服,而如果有钱的那个主动提议给没钱的那个付帐,这又太累了,对于双方都太累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好日子是需要文化基础的,而在商业时代,文化基础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我不是说穷人不可能和富人做朋友,他们当然可以做朋友,只是富人之间做起朋友来要比与穷人做朋友更保险一点,同样道理,穷人之间做起朋友来也比巴结富人要容易一点。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所需要的朋友应该是能够和自己互相认可的朋友,这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随便再说一件事情,我今年夏天的时候回了一趟老家,我在那里见到一个生活得特别好的中年人,什么叫生活得特别好呢?用小城市的眼光看,就是有一套很大的房子,并且手里有一些小权力,这些小权力就等于是车子及其类似的东西,他的老婆在当地做一个公司,也许因为老公手里的小权力,所以公司做得有声有色,还有一个已经上了大学的儿子。这个中年人和我家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他来问我假如他现在到北京去发展,会怎么样?我说首先你手里的那些小权力就作废了,其次你要去北京发展就要放弃在老家舒适的住宅,而北京的房子很贵,你可能只能委屈一点住一个五环路边上的房子,另外你也不会有这么多朋友,你一个人到了北京所有的事情都要从头来过,你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愿意这样做吗?

  这个中年人说他也去过北京几次,吃的不习惯,东西太贵,交通特别拥挤,无论到哪里都堵车,想到这些就觉得很没有意思。可是他想不透彻为什么他的儿子就一心想留在北京而不愿意回到家乡,他说在老家趁他手里的权力没有过期,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舒服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我跟他说那是因为他儿子不喜欢他这样的生活,一个城市里的人有一半都与他老爸认识,剩下的说不过三句话也能搭上关系。对于他的儿子来说,好日子可能就不是吃海鲜住大房子,而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与一些和自己有着共同理想以及相同背景的人共事,年轻的时候吃苦也是一种快乐呀。你让他大学一毕业就回家,过两年按照你们的小城标准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孩生儿育女,那是你的好日子不是他的好日子呀!至于你作为他老爹,放弃自己在小城市的舒适生活,为了跟儿子生活在一起跑到北京去,那不是受罪吗?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对在小城生活得特别滋润的夫妻一定要儿子做出选择,要么儿子回到父母身边,要么过几年他们到北京发展和儿子生活在一起。我觉得凡是能长久地过上好日子的人,一定不是矫情的人,所谓“矫情”用北京话说就是“轴”。能过上好日子的人,一定是比较想得开的,他们能迅速找到接纳自己的人群以及环境,然后他们会像一株生命力旺盛的植物一样从周围吸取营养茁壮成长。而那些不断和自己过不去的人,则很容易陷入一种与人不方便自己不方便的境地,结果就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然,有的时候和自己过不去的不是庸人而是天才,这二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雷同,但在本质上则有深刻的差异。

  天才和自己过不去是因为不肯媚俗,而庸人和自己过不去恰恰是因为拗不过一颗俗气的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