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后代见证血汗工厂 -------------------------------------------------------------------------------- 【来源:侨报】 【本报记者徐燕洛杉矶报道】联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的几位亚裔学生,以从小帮助移民父母在艾尔蒙地制衣工厂做工的亲身经历,创作出版《血汗工厂:制衣业的亚裔》(Sweatshop Slaves: Asian Americans in the Garment Industry)一书,这是第一部聚焦洛杉矶地区亚裔制衣工人的著作。 洛杉矶制衣工9万多 统计数字显示,大洛杉矶地区已超过纽约,成为北美地区制衣业的中心。制衣业在洛杉矶经济中的比重,高达10%左右,是最大的制造产业。洛杉矶现有1,000多家制衣厂,雇佣的制衣工人达9万多人,其中大多数是移民。 1995年,警方在艾尔蒙地一家制衣工厂,发现72名遭受非人奴役的泰裔制衣工人,震惊南加州。制衣工厂是“血汗工厂”的情况,才逐渐浮出水面。 亚裔学生亲身经历 该书作者之一、洛加大生物系越华裔学生范保琳(Pauline Phan,音译)表示,她从小就看见父母没日没夜地为艾尔蒙地制衣工厂干活,她便与其他亚裔制衣工人的子女一样,帮父母一起织衣,或把新织好的衣服,装入包装箱中。 范保琳说,她当时太小,以为“这是很正常的事”,不知制衣工厂没有休息日、雇佣童工等,都是违法的,她也不知道,应该做些事,来改变这一切。 范保琳表示,直到在洛加大念书后,她修读了一门题为“工作、劳动和社会公正”的课程,她与其他几名有类似经历的同学一道,才决定创作这部基于她们亲身经历的书。 该书另一名作者、洛加大生物系华裔学生伍杰玲(Jacqueline Ng,音译)表示,她们几个人,从大一时开始创作这本书,历时三四年,终于在毕业之前完成,颇具意义,“我感到超过了对自身的期望”。 生动描述制衣工遭遇 《血汗工厂:制衣业的亚裔》一书,不仅基于这些亚裔学生的亲身经历,而且结合深度访谈、劳工研究报告、媒体报道等。譬如,书中曾采访泰裔制衣工人沙斯曼(Rojana Cheunchujit Sussman),她表示,她与同事的住处,24小时有保安把守,“我感到如果我逃跑,就会被杀死”。 再譬如,中国大陆移民陈海伦(Helen Chien,音译),原是中国的一名儿科医生,由于英语基础差,来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业,只得暂时在衣厂做工。她表示,“我根本没有料想到,有些雇主会如此残酷”。 受专家好评 这部书受到洛加大劳工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黄道权(Kent Wong)等专家好评,他同时也是洛加大“工作、劳动和社会公正”课的教授。黄道权表示,有不少民众认为,血汗工厂只是百年前的事情,这本书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告诉大家,它就发生在此时此地。他并表示,这些学生通晓双语,能以母语,与制衣工人们交流,难能可贵。 谈及血汗工厂产生的社会根源,该书另一名作者、生物化学系日裔学生宫本(Justin Miyamoto)说,对加州立法者而言,处理血汗工厂问题的最大挑战,不再是如何立法,以改进制衣工厂的工作条件,因为加州法律已相当健全,关键在于相关部门缺乏必要的经费资助,法律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