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觀光門檻提高 兩岸交流台當局嚴重倒退 2006-03-26 23:48:08 轉寄 列印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王建華 據《聯合報》23日報道,台“行政院”推出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配套機制,全面從嚴管理兩岸經貿、人員等往來,並增設對台灣企業投資大陸的“政策面審查”。島內各界對此反應強烈,認為這些措施嚴重幹擾經濟。 措施很苛刻 台“行政院院會”所謂的“政策面審查”是指對超過一定金額或者與敏感科技有關產業的大陸投資案件,除項目審查程序外,先由有關部門邀請企業負責人及經理人,就企業財務計劃、技術轉移、輸出設備、在台相對投資等要項,以確定業者的具體承諾,並由業者出具同意接受當局“實地查核”的承諾書後,再送“投審會”審查。“經濟部次長”施顏祥解釋,“政策面審查”主要由相關“部會”首長討論決定,需要審查的資金標准將高于目前的2000萬元新台幣(4元新台幣約合1元人民幣,下同)。 “行政院”對“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配套機制的其他重點還包括:人員管理方面,加強對大陸民眾來台觀光的管理、落實大陸配偶面談制度等。其中,旅游業接待大陸旅客保証金額度,從100萬元新台幣提高為200萬元;大陸旅客脫團滯留,從記點處分改為扣保証金,每人扣款20萬元新台幣。對大陸投資管理方面,對違規赴大陸投資案件,除加強調查及處分外,大幅度提高檢舉獎金,最高金額達200萬元新台幣。加強對企業大陸投資的事後管理,業者獲准赴大陸投資後,主管機關將針對其母公司在台灣的後續投資、技術升級等情況,在大陸增資或擴大經營等情況,持續追蹤管理。 各“部會”“積極落實” 目前,為“落實”“行政院”的決定,台“農委會”也提出加強查處重大投資及技術品種外流違規案件,並規劃兩岸漁業勞務協商。台“金管會”也將強化對台灣金融機構在香港及大陸分支機構的檢查,特別是對香港分支機構確定最短15個月、最長24個月就檢查一次,“金管會”人員計劃每到香港出差一次,就把“所有都檢查一遍”。 對于這一給兩岸交流帶來嚴重倒退的措施,蘇貞昌在會見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時辯稱,“積極管理”機制不是兩岸經貿政策的緊縮,只是希望“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鼓勵台商到世界各地投資。但不管如何狡辯,民進黨當局的真實意圖還是想進一步鞏固“深綠”選民的支持,為2008年“總統”選舉占據有利位置。 島內各界反應強烈 對于民進黨當局的這一做法,島內各界反應強烈。國民黨“立委”費鴻泰指出,緊縮政策只會造成台灣股市利空。若陳水扁一定要把政治跟經濟綁在一起,最後受傷的還是台灣的企業。親民黨“立委”呂學樟也表示,現在台灣的外匯收入絕大部分來自于大陸,“當局應該因勢利導,在正確的時機做正確的事”。如真想讓台商“根留台灣”,應趕快“三通”。 島內工商界也迅速做出反應。金融界人士認為,在全球化浪潮下,台當局不應阻攔兩岸正常經貿活動。以“積極管理”的方式來強迫台商“根留台灣”的做法其實是在害台灣。島內工商界大佬級人物,如“商業總會”常務監事王應傑、台商交流協會理事李治台等也強烈呼籲,希望有關部門不要只為意識形態服務。而一些業務主要在大陸的科技業者也認為,新措施不利于台商在大陸的布局,只會讓台灣企業喪失競爭力。急切期待大陸游客的台旅游業者則認為,這套措施無疑是全面封殺兩岸觀光交流,平白讓台灣每年喪失數百億元的觀光商機。 島內輿論也認為這是“失衡的政策”,並且,按新規定,台灣企業大老板想要到大陸投資,第一關得先和“政府”官員面談,如此程序,無異要在經濟中伸入政治“那只看不見的手”。並且,如果落實這些措施,將使鉗制名目更多,給兩岸關系更增添不可預測性,進一步損害台灣的競爭力。▲ 《環球時報》 (2006年03月24日 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