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推行“台独”受阻内部矛盾激化是乱相起因 2006-06-11 21:03:52 转寄 列印 中新网6月12日电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两岸四地中心副主任周忠菲博士在香港经济导报上撰文指出,台当局推行“法理台独”受阻,内部矛盾激化是目前政坛乱相的起因。两岸互利渐成主流民意,而台当局经贸紧缩政策让台湾陷入困境。 文章说,从2005年年底台湾县市与“立法院”选举开始,台湾政坛就进入动荡时期。2006年以来,台湾政坛更是乱象丛生,弊端不断。最近又冒出“第一家庭弊案”,陈水扁“释出权力”,“断尾求生”等扑朔迷离的现象。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细剖析,台湾政坛出现乱相有其深层的原因,各种矛盾之在2008年大选之前“集中爆发”,并非偶然。 文章指出,陈水扁从2000年当政起,推行的是一条充满矛盾的政治路线,这就是在政治上坚持“台独”立场、推进“法理台独”,但施政上其“法理台独”又受到台湾社会的抵制,因此又採取在“台独”与“务实”之间左右摇晃的策略,用所谓“中间路线”的模糊,在两岸关系上立场“变来变去”,试图用这种搅混水的方法,来解决当局所代表的“民进党执政的合法性”,与“台独”主张在台湾社会越来越缺乏政治基础这一现实之间所产生的矛盾。而在陈水扁的第二任期,从执政初就处在两颗子弹的阴影下,经济发展停滞,台湾社会不满情绪高涨,“台独”势力继续在两岸关系上兴风作浪。 大陆针对民进党继续执政下两岸政治关系的逆转,明确提出要坚持贯彻“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工作方针,最大限度孤立和打击“台独”势力。对此,民进党当局继续採取两面政策,一方面,陈水扁自2004年“双十讲话”起,做出所谓对大陆“释出多项善意”,希望“务实地处理两岸关系”的姿态,一方面推动岛内的“台独”活动朝“渐进式台独”方向演进,以“修宪”、“公投”为内容,加快了以“去中国化”为特征的“法理台独”步伐,最后上升到“废除国统纲领”。 然而,事与愿违,民进党这些“台独”措施,越来越得不到台湾社会的认可。这种不认可的集中表现,就是2005年底民进党在台湾县市长选举和“立法院”选举中的失败。民进党内部原来就党派林立,岛内政争中的失利使民进党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陈水扁执政所面临的无法避免的矛盾,即民进党必须面对在政治上既要突出“台独”基本教义,在施政中又必须“对选票务实”,考虑台湾社会民意主张维持现状,重视发展两岸关系的这一现实之间所存在的矛盾。陈水扁在两岸关系上变来变去的“无信义策略”,已经不可能解决民进党在“执政代表性上”所产生的问题。 文章说,看到了这一点,就能够更深刻地分析出,为什么民进党内目前发出担心陈水扁将把民进党带到死角的声音,为什么陈水扁党内支持率会“下降到20%”,施政满意率“下降到5.8%”,“第一家庭”弊案缠身、 “权力下放行政院”等台湾社会中发生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可见问题的实质不是民进党在党内如何批评陈水扁摇摆政策、家庭受贿,或者什么党内反对急躁路线的问题,而是民进党在坚持其代表台湾“合法性”的问题上,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矛盾。政坛的动乱,首先来自民进党内部。百姓当然更加不满,尤其是在涉及民生的经贸问题上。 此外,解决台湾发展问题的关键,就是老老实实地承认台湾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陆,承认大陆与台湾的共同发展将使两岸关系密不可分,承认“紧缩政策”失效,明智地让两岸“开放”取代“紧缩”。这样做,有利于台湾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台湾老百姓。但民进党担心,这样是否会在台湾社会产生“具决定意义的反向拉力”,导致民进党在下届大选中“失去政权”。可见民进党两岸经贸政策陷入困境,也是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