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Imagine这首歌的时候,并没太关心它的演唱者是谁,后来上学时选了一门有关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的课,才渐渐对它有所了解。
五六十年代,列农,猫王等人的作品使音乐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在传媒与文化研究学科,列农及Imagine成了音乐领域内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作品。
《imagine》描绘的是一个想象中的完美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有的只是平等自由。有一种批判性的观点是实现这些“美好”的乌托邦的努力,反而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学术界,imagine多被从媒体角度的“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等意义上来考虑和关注。
现今传媒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领域比较流行的是批判传媒研究及受众主体对传媒客体的影响作用,从这一点说,《imagine》的意义又扩大了一层。
上学时对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很是着迷,不过就那么一阵,由于后来从事的工作与社会科学完全脱钩,学的东西也基本都还给老师了,对音乐等感兴趣的朋友推荐看下面这篇文章:
浅论流行音乐审美
文 / 尤静波
流行音乐审美意识的建立
流行音乐审美意识作为音乐美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人类的所有意识一样都是以事物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流行音乐的自身美也就不会有流行音乐审美意识的产生。审美意识作为人的一种能力,主观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流行音乐而言。由于流行音乐的形成历史短、文献资料少、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再加上快速的更新制度,因此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和感知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所以它的审美意识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听觉感受器官的主观影响。但是这种主观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人的流行音乐审美观随着他对流行音乐的再认识而会发生改变。
流行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客体会对流行音乐的形式美做出不同的反映,而此时每个人的自我审美趣味必将决定他的审美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趣味和爱好是无可争辩的,应当以承认和尊重为原则。但是从趣味的角度来谈音乐审美就无实际意义可言了。所以我们还是尽量的以流行音乐本身现象为参照进一步地对流行音乐审美意识进行分析。
近代流行音乐体现出的商业性和融合性是一种十分值得深思的现象。就针对它的融合性而言,如拉丁爵士、艺术摇滚、世界音乐等不同形式的融合与杂交现象的出现给流行音乐审美带来了一个极为明确的概念,即承认流行音乐的多面性,也就是说必须得认识到流行音乐的广泛性,避免只认一种风格一种形式的狭隘的主观局限,但是要搞清楚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观意识的丧失。因此流行音乐的审美必须建立起主客结合的双重意识,既要具有独到的主观分析能力,也要正确的对待每一种风格的客观存在。只要美的价值得到体现不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每一种流行音乐风格和形式都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
流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不仅是对审美客体(音乐)的被动接受,反过来它对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等主观意象都将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
音乐欣赏者作为音乐审美的主体,首先要具有良好地音乐感知力。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是先天存在的,但是对于音乐感受的分解体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色分辨感等具体形态,有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比如某些歌手天生具有良好地节奏感和旋律感,但是对于和声的感觉和音色的辨认却反映迟钝;有些弹钢琴的朋友对于和声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强,但就是缺乏节奏律动的把握而达不到作品的完整性。因此,面对复杂多样的流行音乐,仅仅只有主观的形式感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各种风格的构成体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有了这些基础才能真正的将流行音乐审美从表面的形式感知提升到内在的真实感受境界。
其次,具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音乐想象力是人脑意识对音乐的形象反映。流行音乐来源于生活而依附于生活,因此真正内心情感丰富的人,审美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活回放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和画面感,储存在大脑中的生活画面也会因此而得到展现。比如作曲家经常采用弦乐来表达忧伤的情绪以此来体现秋天的萧瑟景象,那么此时最容易出现的一个画面就是泛黄的暮色中落叶飘零、秋风洗面的情景。这就是人通过大脑的记忆功能对音乐做出的反映,也就是音乐想象力的作用。再如丰富的打击乐塑造出的热烈欢快的音乐形象,通过“大脑影院”的回放在音乐想象力的作用下,热带风情伴随着阳光海滩将拉丁人民的生活色彩尽展眼前。所以说音乐想象力又是人脑意识对音乐作出的画面补充。黑格尔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作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起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可见音乐想象力的源泉来自于生活体验。因此,音乐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平时的生活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有机地融入音乐之中以形成丰富的音乐画面感。想象力的体现是音乐审美的完形过程,想象力的培养更是进一步提升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
再次是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知、想象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和平时多种音乐类型的接触都与音乐理解有着密切关联的。此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也将有助于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想达到更高的审美层次必须将理性认识真正融入到音乐的感性体验中,即达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境界。
从音乐的具体形态(作品)来看,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本身内涵都具有不确定性,它的意义实现要靠审美客体(欣赏者)使之具体化。也就是说对于同一首作品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为其做出不同的定义。由于音乐审美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音乐本身其实不存在好与坏、优与劣之分,只有接受与不接受的区别。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转变,流行音乐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因此接触的作品越多其理解能力肯定也会随之增长。综上所述,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应该建立起独特的自我审美标准,尽量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展开音乐想象力,以达到美的价值在心中真正的体现。但是这种自我审美标准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且对作品的情感内涵、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等内在和边缘因素也该有所了解。比如欣赏一首布鲁斯歌曲,如果对布鲁斯的背景一无所知,对布鲁斯的忧伤情绪毫无感触,那么肯定无法理解布鲁斯音乐的真谛。再如“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农创作并演唱的歌曲《遐想》(Imagine)反映的是他退出乐队之后不断地卷入政治运动,面对复杂的社会状态,他用歌声描绘出了心中的理想世界。如果在欣赏这首作品时缺乏对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内心的了解,那么此歌的真正内涵--“理想主义”的主题便会很难得到体现。
总之,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欣赏多元化流行音乐的前提,在感知与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如演唱、创作等)提高全面的综合素质,使音乐审美达到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从而充分挖掘出流行音乐的内在价值。
(原载于”乐器”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