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北京人和北京话

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Happy Everyday!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不是所有的北京人都会讲或是爱讲北京话,北京话和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

北京人大体由三部分组成:

1. 本人土生土长,祖祖辈辈都是北京的

2。本人土生土长,祖辈由外埠迁来北京

3。本人由外埠迁来北京

这三类北京人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

第一类北京人多居住或成长在胡同里。家中,邻里都是老北京人。

这老北京人讲究的是个礼儿,出来进去的都是您,您的。凡事长者为大,小辈的不得造次。

老北京人说出来的北京话和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 也就是说字不正腔也不圆,满嘴跑舌头就是用来形容老北京人的。

这北京话的最大特点就是儿化音, 但也不是字字都可以儿化的,这里面的学问可是不少。

要见识真正的老北京样儿,远了说, 老舍的茶馆儿,近了说,电视剧大宅门, 这都是经典之作。

这里面您不光能听听那京腔京调,还能欣赏一下老北京人的俏皮话儿和幽默感, 不是祖祖辈辈的北京人, 您没这本事。

第二类的北京人多是生于北京而父母是外埠来的,天南海北的哪儿都有。

这类人散居在北京,有住胡同的,也有住楼房的。

这第二类北京人和老北京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谁也看不上谁。

老北京人觉得,“你们哪是北京人?你们是外地来的,不懂规矩!住楼房不好,接不着地气,哼”

新北京人不服,“我们怎么不是北京人,生在北京就是北京人!你们住胡同的都是胡同串子,上公共厕所,住大杂院,说的话都俗不可耐!”

是的, 新北京人不讲北京话,讲的是普通话,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现在北京的胡同越来越少了, 老北京人正在被滚滚而来的新移民浪潮所代替。不少老北京人也都搬到楼房里去住了, 没了地气, 可是有了冲水马桶和自家的水龙头,唯一不变的是那儿呀儿的老北京话。

第三类北京人, 他们的北京“化“ 要看他们是多大时迁来北京的。

北京人固有的幽默,仗义,能说会道像所有事情一样没有绝对的。

但是有一点:学是学不来的。

最后,是北京人就要有北京人的样子。如果我这几句有得罪哪位同乡,请多多包涵,呵呵。。。
九天星 发表评论于
嘿,哥儿几个!即使是京片子们,也不大一样。海淀的京片子和宣武的京片子说出来的京话京腔就差的挺大,用词儿和腔调都有不同啦。恐怕宣武的胡同串子是最地道的老北京腔了——土得掉渣儿,但有品头儿。
三更半夜瞎溜达 发表评论于
我是胡同里长大的,可不是祖祖辈辈都在北京。
祖祖辈辈都是北京人的,应该很少。
StillH2Orundeep 发表评论于
语言是和生活环境有关系,方言(京片子可算一种了)更是如此。我倒是住楼房长大的,
但是从小儿带我们长大的阿姨是老北京,住在西四牌搂附近。所以,北京话和风俗
都是跟她学的。而且,上小学时,班上的同学大都住在手帕胡同附近(实验二小),
受过不少熏染,也见过一些典型的四合院儿。小时候不觉得,大了才发现,北京人
的实在,独特的处世哲学,实在是受益匪浅。

后来当医生时,70 年代后期曾为随访治疗过的肿瘤病人跑过西城,南城,和当时的
四季青一代,见到不少的北京人住在很拥挤的四合院里(76 年地震后建了不少“违
章”房),回想起当年上小学见到的情景,很有感受。自然,现在大部分的这样的房
子都给拆了,利弊众说不一,只是这也是典型的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90 年代中期去台湾访问时,在从机场去市里的车上,和同行的人还没
说上几句话,接待的秘书小姐就说,你在这里可以找一份很好的工作,刚一纳闷儿,
她就说, 你的北京话说的很好,这里没有老师能说。倒还真没想到,海峡对岸的人
耳朵还真尖。

有两个小小的异见,其一,文革时出现的一些“术语”,例如“拍婆子”之类,只
流行于一部分学生中,恐未 qualify 北京话。另一是,称章含之为“我国著名外交
家”恐不敢苟同,其有争议的人品质与能力与周恩来极为欣赏的龚澎(曾任中华人民
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1964年至1970年)相差远了去了。

另外,恐怕北京话的令一个“特色”是,有时候损人还让人听不出来。最典型的是
吵架。记得曾在80 年代前后的上见到一篇说北京人在公共汽车上吵架的
文章,那写得真是活神活现,“外地人”恐是难“欣赏”语言中的尖刻,幽默。现
在回京坐公共汽车,有时候想起来,环顾左右,好像少了什么似的!?

谢谢。
北京西城区 发表评论于
北京人的语言

来源: 退休导游


回答: 这篇小文写的真好看。也给我这假北京人补补课。

珊班说自己是外地人, 其实现在在北京能有几个纯粹老北京呢. 随着天南海北的人在北京落户, 又多少受了北京贫嘴的影响, 北京人的方言随着年代,随着社会的变故有了很大改变.

面 -- 喻此人办事黏糊, 不利索, 一看中国队踢球, 急的大喊, "谢面(谢玉新) 射门啊, 真末几"
瓷 -- 喻关系极好, 哥们. "你别跟我套瓷(儿)".
喷 -- 吹牛 "1-7你就喷吧, 嘿嘿?"
撮 -- 这大家都知道: "明天我到LA, 姗班咱撮一顿去?"
练 -- 揍, "你丫找练那"
詹 -- 取自Gentle : "这人詹的一塌糊涂"
二 -- 傻的意思: "这人真二"
花 -- 这字现在不怎么用了,就是打破头: "谁欺负你了, 俺花了丫的"

单挑: 文革期间常用, 一对一打架: "你别仗着人多,有本事咱俩单挑" 有时也用 单练.
拍婆子: 文革期间大院用语, 追逐女青年, 现在叫泡妞了.

至于现在青年口头常说的哇塞, 喔靠, 就更现代了.



北京西城区 发表评论于
谈谈“你丫”,“胡同串子”和“板儿爷”。。。

来源: -1234567--

我前天在这儿转贴了一则考北京话的帖子让不少网友很感兴趣,这是我最初所没有想到的。我是在查找某个名词时偶尔在网上发现了这套考题,觉得挺有意思,就随手贴了过来。在西城妹子,PY11妹子和九月九老兄等网友率先跟贴后(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其他网友也纷纷回帖,突显出了大家对北京方言文化和其它中国母语文化的喜爱和兴趣。。。。

我今儿换个话题,来谈谈原本仅限于北京人使用,但后来直到现在又逐渐在更广泛的范围里被使用着的一些词汇的含义。我注意到这些词汇近来在文学城里也被很多网友开始使用了。但有些朋友对其精确的含义并不一定拿得很准。而当使用者不能准确地了解它们的原本含义时,使用起来轻则会贻笑大方,重则伤了人可能连自己都还不知道。。。。


我要说的第一个词语是“丫的”或“你丫”。对北京话不大熟悉的朋友请注意,一般说来这是个骂人词语。“丫的”是“丫庭的”简称。而“丫庭的”则是丫头养的的意思。你看这不是骂人,而且骂得很损吗?如果前边再加一个“臭”字,那您不论对着哪个北京人用这个词,对方都会有足够的理由和您玩儿命。虽然这么说,这个词的使用还是有个例外,那就是在很要好的朋友之间相互称呼并不一定伤人,到透着关系十分地近乎,但也只能说到“丫”,或“你丫”为止,千万不要加上“庭”字。

就着这个词语我捎带说一个据说是真实的笑话:痞子文人洪晃(陈凯歌前妻)平时爱与好友使用“你丫”相互称呼。其母,我国著名外交家章含之经常听见女儿在打电话时和朋友说你丫,你丫的,于是有一天问洪晃:我老听你跟人家在电话上说“你丫”什么什么的,这“你丫”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末代名媛”章含之可是正宗的北京人(1935年生于北京),但却愣不知道这么个词。洪晃虽痞,但也不好意思对她妈妈这么一个文雅之人解释说“你丫”的原本之意是“小娘养的”,而且说这个话是要讲究场合,身份和关系的,反而随口对章敷衍道,嗨,“你丫”是很好的朋友,同事之间打招呼,问好的话。谁之章含之实诚,并且马上活学活用。一天在外交部上班,章看见老上级迎面走来,就很热情地打招呼道:“王部长,听说你丫的上礼拜出国了?”。。。。


我要说的第二个词语是“胡同串子”。先强调一下,这个词语绝不是“正宗北京人”的替代名词。“胡同串子”是北京人嘴里的中下层社会的人群,泛指没有文化不入流的社会闲杂人。在上海,可能就是叫 白相人的那一类,或者弄堂兄嫂之类的。 胡同串子可以说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北京贫穷人群。其所居住范围,在解放前北京有句顺口溜能概括:穷东城,富西城,捡破烂的住南城。这么一说,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胡同串子的划分标准。再强调一下,“胡同串子”不是正宗北京人的代名词。是一句不尊敬人的蔑称。

第三个词语是“板儿爷”。不少的人误以为板儿爷是蹬平板儿车的。其实那是望文生义了。北京话里的“板儿”是膀子,或肩膀的儿化,溜化音。比如说“光着板儿脊梁”。板儿爷实际上是指光着膀子的汉子,也即泛指做体力活的劳动阶层的人。“板儿爷”一词倒不一定全是贬义,有时用起来反而透着一股豪爽劲儿。。。。。





北京西城区 发表评论于
由1-7 大哥转贴:

ZT个北京旧时童谣,让你多些个同感:

l 摩挲肚子,开小铺子,又卖油来又卖醋。
l 黄毛儿丫头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儿梨,咬一口喉儿辣的,谁让你专门儿挑大的!
l 数一数二数老张,老张的媳妇会打枪,枪对枪,杆儿对杆儿,不多不少十六点儿。
l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l 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
l 一只小花狗儿,坐在大门口儿,两眼黑溜溜,想吃肉骨头。
l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l 妞妞骑牛,牛狞,妞妞拧牛,妈妈赶马,马慢,妈妈骂马。
l 下雨了,冒泡儿了,王八戴着草帽儿了。
l 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在看报。
l 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哩咕噜滚下来。
l 吃汽水,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下了皮包往北走,看见一个人咬狗,拿起狗来砍砖头,反被砖头咬一口。
l 虫儿虫儿飞呀,拉屎一大堆呀。
l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在河里蹦,我拿叉子一叉,你盖子还挺硬。
l 报告司令官,没有裤子穿,穿个小裤衩儿,露着肚脐眼儿。
l 编编编花篮儿,花篮里面有小孩儿,小孩儿的名字叫花篮儿。
l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你不吃不吃,全让老猫给你叼走了,呕!
l 剃头打三光,不长虱子不长疮。
l 老狼老狼,拉屎靠墙,墙倒了,老狼蹶着屁股逃跑了。
l 臭豆腐臭,酱豆腐香,谁买臭豆腐多给汤。
l 这么好的天儿,下雪花儿,这么好的孩子,没有脚巴丫儿。
l 奔儿头,奔儿头,下雨不发愁,人家打雨伞,他打大奔儿头。
l 奔儿头窝窝眼儿,吃饭挑大碗儿,给他小碗儿他不要,给他大碗他害臊。
l 拉瞎,拉瞎,拉到河里喂王八。
l 二月二,龙抬头,金子银子满地流。
l 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着,掉眼泪儿。
l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l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l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
l 跟人学(xiao),一嘴毛,跟人走,变花狗。
l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l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l 逗……逗……乞逗乞逗强强,土豆蘸白糖。
l 小巴狗,上南山,吃金豆,拉金砖。
l 你打灯,我抽烟,你放爆仗我放鞭,嘀喽噼啦过新年!
l 小白兔儿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l 买扒拉,卖扒拉,不买扒拉别扒拉,扒拉坏了算谁的。
l 剃头的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薅,薅得脑袋起大包,到了医院就开刀。
l豆虫豆虫飞,拉屎一大堆,大虫往家跑,小虫后面追
北京西城区 发表评论于
感谢1-7 大哥的评论。

我的是个人的浅见,你的看法也来自你生活的经验而得。之所以尊称你一声大哥,就是看出了你的经历丰富,阅人无数的一面。如果你完全苟同这些观点,我可就白叫你了!

很喜欢你的“北京话托福考“以及下面的跟帖,简直是太经典,太好笑了。如果有北京的朋友碰巧进到这里,请打开下面的连接,仔细阅读,应试,并且看看下面的跟帖 - 你一定会感到亲切!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travel&MsgID=66758


-1234567-- 发表评论于
的回帖稍改动了一下,贴在下面:

1.很抱歉,我觉着您对北京人的分类不是十分的准确。首先我想说的是,“本人土生土长,祖辈由外埠迁来北京”与“本人土生土长,祖祖辈辈都是北京的”在掌握地道的北京话方面应不会有什么差别。但要说到一个人的北京话能“土”到什么程度,那就要跟这个人过日子的周边环境有关系了。关于这点,你说的是对的。那就是,住胡同和大杂院的会和住楼房的有所不同。谁叫楼房它高呢不是。另外,在北京人的分类当中还应加入"童年时从外埠迁来北京的”。强调一下,您提到的和我加进来的几类北京人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天壤之别”。
2.北京话是方言的一种。因此和普通话比较起来可以说它“字不正腔也不圆”。但如果说北京话是“满嘴跑舌头”就不对了。因为这“满嘴跑舌头”在北京话里有说瞎话,胡说八道的意思。北京人虽然爱调侃,但还不至于一张口就胡说八道。
3.说“北京话的最大特点就是儿化音”也算是一种误解。其实全国各省市的方言都有带儿化音的,只不过北京话比较突出一些而已。北京话特点应该是简明,利落,儿化,语速快。这些是其综合特征。
4.同意老舍的“茶馆”北京话极其地道。但“大宅门”就差得远了。别人不说,斯琴高娃,茹萍和“抱狗丫头”的“北京话”就让人难以忍受。
5.说“第二类北京人和老北京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谁也看不上谁”,这话也欠准确。其实北京人的胸怀还是能够“”的。北京人除有时偶尔拿过分怪腔怪调的外地话开开玩笑外,一般来说对外埠人,外埠方言和外地文化以及习俗还是有很大的包容性的。

西城大妹子,以上所言不要介意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