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東危:中國周邊環境嬗變

         7月份,中国的边疆和周边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先看西南部: 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火车第一次开向万年雪域。 7月6日,中国和印度在乃堆拉山口再次握手,两国中断了44年的边境贸易宣告恢复。7月18日,越南宣布,计划明年兴建河内通往中国昆明高速公路。再看东部:7月5日,朝鲜发射6枚导弹,搅动东亚和国际局势,日本因此而狂躁不安,提出要施行制裁,甚至“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  这几件事情,相隔着高山大海,但都透露同一的讯息:即中国周边战略态势的改变。发生这几件事情的国家,都曾与中国兵戎相见或成为战地:
              中国对日本8年抗战,中国在朝鲜3年“抗美援朝”,1962年中国与印度,1978年中国与越南都打过边境战争。西藏众所周知,也是中国的一块多事之地,而西藏问题又与印度密切相关。
           中共建国后, 外部国际环境几经变化。最凶险的莫过于60年代中苏交恶后,中国同时对抗美苏两霸,几乎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面对着敌对威胁,迫使毛泽东施展中国传统智慧中的“远交近攻”,率先与美国改善关系。中美修好与中日复交,使得台湾海峡两岸都难以启动战端,中国东部的战略环境顿时改善。 
           冷战结束后,中国相继与俄国,越南,印度等邻国关系正常化,尤其是与俄国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使得困扰中国千年的来自北方的威胁,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消于无形。 
           在中国西面,历来各种矛盾交织,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青藏铁路的通车,将使中国进一步改善了在西南方向的战略处境。对内将带来西藏的大开发。尽管会有环境和人文方面的代价,但西藏与内地一起走向现代化,应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就像美国的印第安人不可避免要被卷入到现代文明一样。达赖势力也将随着他的老去而日渐式微。 对外,铁路的通车使得长期困扰中国的战略补给难题得到极大改善,其必然的结果是,外部势力分离西藏的图谋,几乎成为不可能。中国还而获得了更多的对印度的谈判筹码,中印之间经贸交流,又使得两国之间的纽带不断强化。这样,中印之间遗留的领土等争议,应不会成为困扰两国关系的症结。 因此,可以乐观估计,一个安定的西部边疆正在形成和巩固之中。
           所以,青藏铁路的开通,乃堆拉山口边贸的恢复,都可以成为标志性的事件,预示着中国西部战略环境改善。
          然而,中国人还来不及庆幸“西安”的时候,突然发现,东部正在处于一个凶险的境地。朝鲜发射导弹,使得本来已经危机四伏的朝鲜半岛,处于危机爆发的临界状态。更令人不安的是,中国与朝鲜矛盾的公开化:其一,中国罕见地用“严重关切”来表态;其二,中国国家军委副主席郭伯雄访美时坦承,中国预先不知道朝鲜的导弹发射;其三, 中国因伪币事件而公开制裁朝鲜。更有传闻说,金正日拒见中国代表团。如此种种,说明中朝之间“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出了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国际社会开始质疑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更担忧金正日的不按常理出牌。
            更危险的是,朝鲜发射导弹给予日本扩军的最好借口。日本在近年来,有着突破宪法第九条约束,成为“正常军事国家”的强烈冲动,尤其是在小泉内阁内更是如此。朝鲜发射导弹,正是给了日本求之不得的口实,这就是此次日本跳得比美国,韩国更高的原因。而提出“先发制人”战略,更说明日本这次要“剑出鞘”了。
          国际关系学中有一条“安全两难”悖论,就是一方要加强其安全的努力,会促使另一方加强其安全,结果反而使得各方更不安全。朝鲜发射导弹,正是典型的安全两难问题。不仅激化与日本,美国的矛盾,也与中国的矛盾显化,造成内外的危机交织,本地区也陷入更大的不安之中。也就是说,朝鲜半岛与周边地区各种事变的可能性都存在。
 因此,其结局是,中国东部周边的潜在的冲突地带,从90年代的台湾海峡,增加到包括日本海和朝鲜半岛。可以说,中国东部的国际环境,由原来的冷和平,向局部的“冷战”转化。因此,中国有必要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尽可能施加影响力,稳定朝鲜局势,使之不进一步失控。同时,针对朝鲜局势演变的各种可能,考虑各种应对方案,包括最坏的可能性的方案;
 第二,稳住中日友好的大局,布局好小泉后的中日关系,加强与日本开明势力的联系,孤立日本右翼势力,而7月20日公布的昭和天皇关于不参拜靖国神社的笔记,将会重击日本的右翼势力,使这一策略成为可能;
 第三,加强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这是稳定东亚大局的关键。中美关系的“复杂化”,多元化,正是此次美国对中国的朝鲜问题立场表示理解的原因; 第四,借助青藏铁路与中印交流,加上原有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将中国的经济和战略重心从沿海到西部的转移,拓宽中国的战略纵深。当然,这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内在的要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