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兄曾有帖子谈到文如其人,并且说他独具慧眼,能从文章中看出背后作者的形象。这在一定情形下有一定的道理。的确,文既是语,出于口而源于心。读者也是观其文字而读其思想。一个人的文风语气从几篇文章中就会看得出来。不过,侯兄说他能够从文字中能猜出人的外貌来,就有点玄乎了。不管怎么说,如果有人从文章中能读出人的胖瘦高矮来,如果没有预测学的真功夫或者其它的特异功能,实在难以让人理解。
文如其人有准的一面,也有不准的一面。如果写手写的都是自己的经历,或自己对各种事物的见解,那就像一个人给你倾吐心声,久而久之,这人的道德观念,说话方式,文化素养就会让你对他有个相当整体的了解。这时候,你对他自然就有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形象。尽管这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不过如果他再写一篇文章,你没看之前就会猜出他的风格来。看看走廊上混沌侯,史迷,江上一郎,为人父,Bater,黄杨,马尾,金笔,挥一挥手等写手的文风,相信大家`都有相当清晰的印象。
其实,不光是写文章。网上灌水也是一样。看看个人灌水的风格,你也能想到这水面底下灌客的模样。像侯兄那样有心的人,如果在观察上下功夫,识别灌客也会和认识写手一样简单。大家可以想一下,你是不是对长期灌客如丑女郎,歪熊,歪葱,野狼嚎等印象深刻。
可是,也有例外。记得我刚到走廊时,大家都说我的文风和Bater很像,估计那时大家也一定认为我和Bater是一个样子。就是我说我是Bater的马甲,相信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果我一直还在《三国演义》中找侃题,可能大家还坚持着这个印象。但是今天持这种印象的人就不多了。这就说明,“文如其人”有时还是有偏差的。
这种偏差出在哪里?我想同写手所写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写手写作的内容都和他本身的生活无关,你很难看得出他的生活背景。如果一个写手只是发表他对离现实生活较远话题的看法,你很难知道他的真实世界观。另外一个写手的写作方式可能也会左右读者理解的视线,胡飘乱侃的老飘肯定比真挚情怀的为人父难以琢磨。
我曾读过
网上也是一样。拿老飘为例,由于老飘所侃的东西比较杂,很多和自己生长的环境和经历离的比较远,你从我的文章中很难看出我的真实面目来。我想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是我说出的那个体重,还有我所标榜的好脾气。不过,大家应该知道,这文学来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好多东西都有夸张手法的运用。尤其是老飘这个漫无边际的侃爷,大家对我所说的东西的相信程度也要加点水分。就像上次我说过的在国宴上唱祝酒歌的事,你非要到温总理那里去取证,那你肯定是白忙。
记得以前读过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林海雪原》这本书的故事。从小说中我们都知道少剑波是非常英俊的,白茹是无比漂亮的。有一次,作者曲波有一次作报告时就因为形象不够帅让很多听众失望。还有一次,白茹的原形也上台作过报告,那次听众的失望更大。估计读者们都太相信
再引伸一下,不光是文学作品,就是对于现实中的言论大家也因该去拓宽自己的想象力。孔子说过:“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一定程度上有点这方面的意思。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陈水扁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对我们民族有利的建议,你说我们要不要采纳?如果大家还是遵循“文如其人”,我估计没有多少人会理他。可是我们要是真正理解了孔老夫子的话,我们就应该采纳他的建议。从这一点上看,“文如其人”这个提法和思维方式就明显带有片面的色彩了。
还有文革时期,“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个口号叫得很响。当然我们现在都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荒谬。不果你要是仔细琢磨一下,这中间是不是也是有“文如其人”的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