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恩师治平先生
关中游子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有许多关键人物。近不惑之年的我每每回忆人生道路时,最为感激的便是严治平先生。
记得很小的时候,二叔父家来过一人,当时的印象是此人和蔼可亲,非同常人,是孩子直觉判断中的好人, 一种敬仰和渴望亲近之心便朦胧的产生了。那时叔父让叫抗战伯(先生乳名),即是后来认识的治平先生。真正认识先生还是我在横渠八年制学校上初中时,从那时起便有了这难解的师生之缘。
进入初一,正是“四人帮”粉碎后的第二年, 高考制度恢复不久,尊师重教风气渐浓, 学校里老师们的积极性都特别高,起早贪黑,不计名利报酬, 学生们掌灯夜读,孜孜不倦。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开始认真学习的。学校全面开设了语文,数理化,政治,英语和体育课。每门可我都很喜欢,特别是先生教的语文课,几乎每次都是翘首盼望着的。先生讲课很风趣,记得教授标点符号断句时,讲过一个女婿给丈人拜年的故事至今清晰地记得。其拜语是:今年好,霉气少,不得打官司,喂猪长成象,老鼠死个尽。正好被一位路过的书生听到了,将之断句为:今年好霉气,少不得打官司,喂猪长成象老鼠,死个尽。当时惹得我们哄堂大笑。先生教书很严格,对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必须完成。我现在能张口吟诵的文句多是那时背下的。如鲁迅的 > , 冰心的《小橘灯》,杨朔的《泰山极顶》和《荔枝蜜》。先生讲的是方言,对拼音教学有难度,他就先行熟练,在教与我们, 现在同学中很多人普通话讲得好,跟那时的严格训练关系很大。先生教学很有技巧,作文课我很喜欢,先生自己对各种文体都很精通,并对学生的好作文当范文,使我们很受鼓舞, 兴趣颇为浓厚。先生很博学,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及民谣都很贯通,我们在课外背诵了大量的诗词,这对我以后的文学修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我在初中时就有了体会。八 0 年全县举办语文基础知识竞赛,我们一共十余人集中训练,每天早上 5 点起床,晚上自习到 9 点。 县上规定每个公社代表队 9 名学生,通过竞赛选拔,我校 8 名入选代表公社参加全县统一考试。最后全县共奖励前九名,我和袁永莉,严海燕同学分别获得第三,第四,和第九名。当时全校集中开会颁发奖品,记得有山西永济县印的范文选两本,不锈钢圆规等文具, 同学们羡慕不已,自己也颇感风光。八一年高中升学考试,魏宝社,严东礼,张海龙同学录入省重点宝鸡中学, 我和永莉等十余人升入县重点高中,后来都陆续考上了大学。宝社同学从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毕业,现任职于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我也一路学习,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从事农业和科学研究, 其他同学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经常这样想, 一个人的成功,对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品德教育和修养则更为关键。先生很有儒者风范, 为人谦恭,尊长爱幼,心胸广阔,乐观豁达,尽责社会,关爱乡邻, 淡薄名利,知足常乐,因此人缘很好, 极受尊崇。除了先生教导以外,他的言行举止对我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受益不尽,至今仍视先生先生为我做人的楷模。
前年回家,拜读了先生写的“六十自述”,对先生的一生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闲时无事反复阅读,更添许多敬仰之情。回忆早年先生教授的警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想这也是对他自己人生的写照。先生教授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百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想必是他在那些年艰难困苦中支撑精神的信念了吧!还记得“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我想先生之所以受到大家敬重,定是这源头活水的原因。 这源头活水里不仅有先生广博的知识积累,也有他自身良好的修养作基础。
临别时先生赠张载 * 的“正蒙”一书, 时常读来多有裨益。将先生称为我的正蒙恩师,其实很为恰当。恩师,保重!!
学生
2004 年正月写于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
后记:治平先生因家父严协和先生流落台湾,文革中备受打击迫害。 喜改革开放,苦尽甘来,后任职于县政协副主席。退休后不辍笔耕,完成了数十万字的回忆录“浮生旧事录”,给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录入了该书,表达一个农村孩子对老师的感激和敬重。
* 我的故乡横渠镇是宋代哲学家,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张载(字横渠)著书讲学创立“关学”的地方。后辈皆受张载思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