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欲望之翼”, “三颗翼动的心”. 早前COSY88网友贴过影评连接: http://book.sina.com.cn/thepassionalmovie2/excerpt/sz/2007-02-02/1816210336.shtml
现全文转载如下:
《鸽之翼》属于那种看一次电影,犹如参加了一次望弥撒活动,经历了一种超越的情感体验的精致之作。
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大气的、精致的。而这种大气和精致又不是做出来的,那是一种美的沉思、真挚的对话和心灵的体验。
我们生活在都市的村庄,栖栖惶惶,唯唯诺诺,苦恼着生命和人性的萎缩。时时需要这种美的体验,需要这种灵魂的对话,以使我们的生命更高贵一点,使我们和人的本源更接近一点。
《鸽之翼》就是这样一部无论电影本体还是人文精神,以及美学品位都臻于极致的真正的电影。
看美国的所谓动作“大片”是一种感官的愉悦,看《鸽之翼》这样的艺术精品则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发生于水城威尼斯的那段三角恋情直逼人的灵魂深处,当影片的最后一个字幕和最后一缕音乐消失,你会觉得你似乎和影片的主人公一样,把自己的灵魂和生命都留在了水天浩淼的威尼斯。
《鸽之翼》改编于美国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早期同名小说。应该承认,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并不适于电影改编,此前,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波士顿人》、《贵妇的画像》都很难尽如人意。而伊恩·索夫特利的《鸽之翼》,有意回避了原著拐弯抹角的叙事风格,抓住了原著敏锐探讨人类的表象和复杂的心理这个重要的人文精神,同时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种种可能性揭示人类心理,既构造了美的视觉空间,又构造了丰满的心理空间,使《鸽之翼》由一部小说成为一部真正的电影。
这是一部高度视觉化的影片。
影片的对白令人惊奇地少,却字字珠玑,生动、传神地揭示着特定人物的特定心理。
在长达3分25秒的片头中,男女主人公没有一句对白,也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仅凭两对眼睛就表现出一对恋人的神秘和深情。
米莉的接风宴上,凯蒂问身边的马克:“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她?”
“她是美国最有钱的孤儿。”——一句对白,既在叙事层面点明了米莉的身份,又在美学层面深刻揭示出马克这个落魄的勋爵惟利是图的贪婪和冷漠。
而凯蒂向米莉介绍姨妈茉荻时的对白也堪称“绝对”。
米莉说:“你把她说得像女巫……”
凯蒂说:“不,她还不会飞!”这是只有英国人才有的幽默!这种嘲讽,把凯蒂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无奈与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显示出这个缺少钱财的女人并不缺少心计。
凯蒂问莫顿:“你怎么知道米莉是美国人?”
莫顿回答:“她的笑声太大。”英国人的绅士传统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尽管莫顿已经困窘得只能偷着和恋人约会,却并不影响他从心里瞧不起大洋彼岸的新大陆文明。
而在城堡。马克和凯蒂的两句对白更是传神。
马克摸到凯蒂床上,向她表白:“我爱你,我需要米莉的钱,以维持我的生计,我得和她结婚,但不会太久。”这句表白活画出20世纪初期,在资本主义冲击下没落贵族的虚伪、残忍和寡廉鲜耻。
随后,凯蒂来到米莉床上,对她说:“房间太冷。这些贵族,连暖气都没有。”表现了一个曾经卑微的女孩对没落贵族的蔑视,更表现了凯蒂对马克那种面对生命比她还要冷漠的不寒而栗。
几乎所有的对白都一语双关,既表述着叙事层面的意义,同时又蕴含着美学层面的内涵;既揭示心理,表现性格,又自然呈现出一种人生态度、文化品位。而这所有的对白又都体现着亨利·詹姆斯作为一个作家的一贯的美学主题,他一向认为美国性格的基本弱点是漫不经心的自我主义。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美国人的诚恳、粗犷和欧洲人的欺诈、有教养之间的对立。
这是真正的精致,这是真正的电影对白。
《鸽之翼》的精致还体现在色彩和服装的设计上。
影片中主要角色的所有服装的色彩式样都既赏心悦目,又着重表达了影片的基本含义,反映着不同阶层的文化取向和人物个性。
导演和服装师为米莉设计的服装基调是白色。象征着这个天真、热情、却病入膏肓的富家女花卉般的娇嫩和天使般的纯洁;凯蒂的服装基调以重色为主 ——蓝色和黑色。而在她从莫顿的来信中得知,因为他的陪伴,米莉竟然活过来了,比任何人都有活力时,凯蒂的长裙是鲜艳的猩红色,灯光把她的脸庞映得惨白,这是一种有意的对比,这种色彩和光影既是现实的,又是心理的,反衬出凯蒂的寂寞和忌妒,以及她为这场亲手导演的,为了攫取财富而牺牲情感的阴谋的心力交瘁。
《鸽之翼》的镜语也颇见功力。
伊恩·索夫特利善于运用声音蒙太奇连接时空,创造诗的意境,十分大气。
片头序幕,凯蒂和莫顿在电梯里亲吻时,电影家用了一个声画分离——画面是两人亲热,茉荻姨妈数落凯蒂的声音却提前进来了。然后没有技巧,直接切入凯蒂的眼睛特写,进
入茉荻姨妈家。这样的剪接既加快了叙事节奏,又使上下两场戏在叙事上连贯,在情绪上造成对比,拓展了想像空间,获得了“超加和性”的美学效应。
接风宴上,米莉向凯蒂毫不掩饰地表示她对莫顿的喜爱,随着她的话音,敲打键盘的声音提前进入画面,而后切入莫顿打字的镜头,时空虽然变了,两个女人对莫顿的情绪却延续下来。
而由中国烟馆、凯蒂父亲的脸叠化到威尼斯时影片出现全片仅有的一次欢乐的音乐主题。一张没有生气的老脸和生机盎然的威尼斯对比,欢乐的音乐主题则预示着米莉的悲剧命运。
影片尾声,米莉死后,莫顿孤身一人重返威尼斯,低回于水天一色之中,耳畔回响着他和米莉、凯蒂以及女仆夜游威尼斯的笑声。然后立即切入他们在夜的波光灯影中遨游的镜头。这儿的声画已经在前面出现过,第一次是叙事,这一次的有意反复则是莫顿意识的视觉化,是心理时空的物质呈现。那是对一种逝去的情感和永恒人性的诗意追怀。
《鸽之翼》的精致还体现于影片的用光。
整部影片的光线都营造着一种怀旧的情绪和世纪初的氛围。米莉在树下看孩子踢球的戏先是一棵大树为前景的大全景,然后是一个长焦的中景,有意模糊的绿色背景突显着一袭白衣的米莉对生命的眷恋。
凯蒂在城堡被马克的枪声惊醒,在窗口向外巡视时,四周幽暗,衣服也是深色的,脸却被外面的散射光照亮,柔和、朦胧,犹如圣像。
凯蒂在威尼斯的露天酒吧授意莫顿为了钱有意接近垂死的米莉时,对切镜头莫顿这一面的背景是黑色的,他的脸显得苍白。这种色彩上的有意简化体现着莫顿此刻的震惊与凝重。
从贵族的盛宴到威尼斯,影片用了许多效果光来表现米莉的天真和纯情,那缓缓移动的摄影机犹如一对眼睛,观察着她和她的朋友,将米莉的悲剧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心里……
伊恩·索夫特利以精致、大气的视觉语言探讨着人类的表象和复杂的心理,追问着人性不可知的隐秘;以凯蒂、米莉和莫顿三个人的情欲链接着善良和邪恶、忠诚和背叛、人性和贪欲的两极。
因为贫穷,凯蒂和穷记者莫顿的恋情,甚至和父亲的亲情都要受制于富有的姨妈,她竟然成了父亲和姨妈之间金钱和情感交易的筹码。
为了米莉的遗产,凯蒂授命莫顿接近米莉,而当莫顿很认真地想在米莉生命的最后时光给她一点生命的激情时,凯蒂竟然粗暴地拉走莫顿,一边和他疯狂做爱,一边说:“我现在不可怜她!”
影片中最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重一幕是马克向米莉道出真相之后,米莉的女仆为了给主人一点最后的安宁,恳请莫顿否认他和凯蒂的恋情——继续撒谎。
莫顿这样做了。然而,米莉却说:我爱你,我爱你们两个……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美丽、纯情的女人在即将告别这个充满欲望的世界时把什么都看透了!忠诚而又自欺的莫顿只能长跪于她的面前,请求她最后的宽恕。
米莉的死使活着的凯蒂和莫顿经受着灵魂的审判。当两人赤裸着像初生的婴儿一样相对时莫顿告诉凯蒂,他将放弃米莉在遗嘱中赠给他的遗产;凯蒂告诉莫顿,只要他忘记对米莉的记忆,她仍然爱他——这个被贫困挤压得曾经忘记了良知的女孩终于知道真情可以不和金钱联在一起了。然而,她的请求仍然是一种交易。对莫顿而言,逝去的是一段生命的记忆,不可磨灭,他只能选择重归威尼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鸽之翼》也许是一个超越善恶、超越是非的故事。它让我们直面人性,直面情感,直面隐秘而又脆弱的灵魂……
我们应该喜欢这部精致而又大气的作品。精致不是矫情,是一种人生态度;精致不是做作,是一种超越的精神体验。
精致的电影是毕生难忘的电影,精致的人生是美丽高贵的人生。
不企望所有人都相信上帝,但是可以企望所有人都体验美的弥撒。
伊恩·索夫特利在本片体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对文学作品的精彩改编。
2.敏锐探讨人类的表象和复杂的心理。
3.高度视觉化和散文诗一样的叙事。
4.表演的有效控制。
5.缓缓移动的摄影成为一个忠实的视点。
6.对色彩、服饰表现情绪的重视。
文章摘自《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