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有长鲸,常与波涛伍---苏小明(专辑)


>

>

>


>

>

>

>


东海有长鲸,常与波涛伍

版面设计制作:lli-go
整理ZT编辑:BBsBB



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苏小明(专辑)




/>


出 版:中国唱片总公司

出 版 号:CN-A01-97-334

出 品 时 间:1997-11-01



曲 目


1. 海风啊海风

2.可爱的中华

3.蓝海白帆

4.美丽的夜晚

5.绿濛濛的春雨中华

6.美丽的小树林

7.幸福不是毛毛雨

8.红河谷

9.山楂树

10.厄尔嘎兹

11.樱花贝之歌

12.我不后悔

13.我亲爱的母亲

14.我的梦乡


15.家

16.我的家在哪里

17.等到月儿圆

18.军港之夜

19.妈妈,我们远航回来了

20.绿岛小夜曲

21.白兰鸽(美国)

22.雁南飞

23.愿做蝴蝶比翼飞

24.划船曲

25.乡间的小路

26.草帽歌

27.在这个时刻

28.四季歌

29.荷花与浮萍




苏小明和她的歌

(本文仅是根据网络资料编辑,不代表任何观点,纯属自娱自乐。)







1.来自心中的歌

        1957年苏小明出生在北京,从小在部队大院中长大,她的父母都是从延安时期就参加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能歌善舞。歌剧《刘胡兰》中的“数九寒天下大雪”的歌词就是她父亲写的。她母亲叫苏明。母亲原本不姓苏,因早年由山西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为不影响家人,将蔚姓改为苏。苏明的本意是向往苏联的光明!而苏小明只比母亲多了一个小字,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老小,也是惟一一个继承了父母文艺细胞的人。苏小明从小热爱音乐,5岁开始学习钢琴,有一副具有天然美感的好嗓子,她的启蒙老师就是歌星景岗山的母亲。
        母亲是总政文工团的一位老干部,因讲了几句不满江青的话,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整整五年失去了自由。她便从“革干子女”一夜间变成了“黑帮子女”,到处受到歧视和侮辱。1971年,年仅十五岁的苏小明被迫退学。她曾经下过乡,后来几次报考文工团,都因母亲的问题未被录取。一个个打击,使她苦闷、彷徨和悲观,唯一的寄托就是唱歌。她天天唱,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夜晚倚在窗口,苏小明抱着吉他深情地唱:“当我漫游在荒原上,凝望着天边的月亮,好象看到我的母亲,在把儿思想……”唱着唱着,抱住小姐姐一块儿痛哭,哭了又唱。她用歌声表示内心的抗议,用歌声排遣孤独和痛苦,用歌声同命运展开搏斗,并造就着她的艺术。
        再寒冷的冬天,也会有温暖。从许多叔叔、阿姨和老师的同情里,从姐姐同学和同命运“黑帮子女”的互相提携和关怀里,苏小明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爱,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她们把自己的全部情感灌注在歌声里,抗御命运的折磨,激起美好追求的热情。每当这个时候,她都禁不住要纵情歌唱,用不着任何装饰和做作,凭着她本声本色的美,散发出诱人的魅力,琢成自己的风格。苏小明深有感触地说:“在那些年月,我离不开音乐。我开始懂得了,心就是歌,歌原就是心中的声音!艺术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苏小明幼年的人生经历也铸就了她演唱上深沉含蓄的独特风格。




2.部队是个大家庭

        1975年,返城后的苏小明考入海政歌舞团,为合唱团女低音声部。苏小明说:我们是唱着革命歌曲长大的一代,当时总学唱苏联歌曲,1980年那会儿是国家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和乐队的人关系挺好,大家经常在一起合作唱一些新歌,但都是在下面唱着玩。后来,在全团青年演员表演的时候,领导觉得我不能老唱苏联歌曲,应该有我自己的歌,于是在演出前临时让马金星和刘诗召两人写歌,他们抱着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的想法,创作了《军港之夜》,谁都没想到《军港之夜》能为人们喜欢。这首歌的词曲都很简单,是当时第一首没有火药味的歌。我本人不是做作的人,我觉得想唱好歌离不开生活。我从小在部队长大,也经历过海军的生活,所以在唱的时候是很真诚的。有好多人都是听了这首歌才去当海军的。
        有一次我去部队演出时,发现下面的几千名战士全是一水儿的光头,我就特纳闷,后来他们的领导跟我说:“年轻人都不爱剃头,我们就规定除非剃头,否则不能看苏小明的演出。”我那时听了觉得特别感动,我本人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份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真是挺自豪的。当时我们部队的环境非常单纯。我就觉得我们这个部队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这种感情没有相互的利益。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来看你,你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向别人倾诉,领导也会来,就像家长一样。我们的演出也都是下部队基层、去海岛给战士演出,战士们一听这首歌就流泪。岛上只有几个人,大风大浪,经常见不到人。有时舞蹈队去了,十几个女孩在台上跳,下面只有四个战士,这些十七八岁的战士平常也没见过女孩儿,就坐在那儿全都低头,不好意思看……



3. 风度翩翩的音乐天使

        1979年10月,首都体育馆的一次音乐会上,苏小明第一次在18000名听众面前独唱,心情激动而又紧张,竟哭着不敢上场。乐队的一位老同志挥起鼓槌吓唬她:“哭也得上场,不上就揍你!”她带着泪痕上场了。在嘈杂的人声中,她刚唱出《红河谷》的头一句:“人们说你就要离开村庄……”全场突然一片安静。歌声不知哪来那么大的魅力,竟使18000听众惊住了,屏息倾听。她的歌声,博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1980年中秋之夜,她参加了《北京晚报》举办的《新星音乐会》,一人独唱8首歌,以《军港之夜》一举成名,再次出现了“苏小明热”。11月又参加了《中国青年报》和《中央电视台》合办的“新声新秀音乐会”,再次压台,独唱了11首歌,成为八十年代独领风骚的偶像派歌星!演出后,许多听众给她写信,热情地称赞:“你的歌,象清清的泉水在心田里流动,使我们不得不入情入神。”“你的歌带来清新,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的美。”
        苏小明说:当时领导非安排让我在最后出演,我哭着闹着也想换过来,演出前我紧张得上了二十多次厕所,最后上台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上去的。我只记得当时我刚唱了《军港之夜》的第一句,下面的观众就鼓掌,那时的观众太热情了,使我有了信心。我本人喜欢朴实的台风,当时其他演员都喜欢穿着大长裙、戴着珠宝上台,我觉得我不适合这种风格,我是部队的,一直都穿着军装,要是冷不丁的穿着裙子上去,我觉得我就特找不着北。我还是喜欢自然,我们这代人从小被教育要艰苦朴素,所以我唯一想的是在台上老老实实地把歌唱好。演出结束后,参加演出的演员都要做宣传,很多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写上:我特别爱学习,我感谢领导对我的关怀,我要为人民服务。而我写的是追求自然。那会儿大家都不敢说这种话,我觉得我从小到大干吗要这么累?能不能为自己活一次?正是苏小明在演出中,不是穿军装就是穿一套白西装。因素色的服装、庄重的举止而被记者喻为“风度翩翩的音乐天使”!
        “其实我一直是我们团最不起眼儿的人,团里其他人一上街,路上的人基本就会认出来,惟独我不是。那会儿人都喜欢把脸抹得特白,头发帘剪齐,还用铁筷烫出弧度,我不演出的时候特别不注意修饰,在团里我也是最黑的一个,所以走在大街上没人注意。可自从唱了《军港之夜》后,我发现我走在大街上有人开始注意我了。”



4.我就这么唱!

        当时在部队里谁越出名谁演出越多,我一点都没尝到出名有什么甜头。而且我这人还禁不住夸,领导如果夸我表现不错,我就心里特乐,还要笑出来,可那会儿的人在受到夸奖时要保持严肃,而且还要感谢领导,否则就是不谦逊的。我就特容易给人一种骄傲自满的感觉,但内心里我很明白我是一个特普通的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没什么了不起的。那会儿出唱片没有包装,条件特简陋,我和乐队录音时为了节省资源,必须要一次完成,当时还没有什么流行歌曲,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界定我的歌,录音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录。我们都只是对流行歌曲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其实我除了《军港之夜》还唱了好多歌,我特喜欢台湾的校园民谣,清新朴素,但人们最熟悉的还是《军港之夜》,我把我唱过的歌收录在第一盘专辑《海风啊海风》。当然,同任何新的探索一样,她不可避免地遭到某些鄙视和打击。
        我觉得自己特适合唱一种忧伤的歌,当时有很多媒体把它们称为靡靡之音,还说我的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酒吧音乐,《军港之夜》是麻醉战士的,希望战士们要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睡觉的时候也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打匿名电话进行人身侮辱。我唱一首就被批判一首,我当时都不想唱了。这难道仅仅是艺术上的不同见解的争论么?为什么不允许各种风格都有一席之地呢?生活本来是丰富多采,人们喜好也是多种多样的呀!倔强的苏小明激动地说:只要让我唱,我就这么唱。我喜欢自己现在这样的唱法,觉得它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能更亲切地和听众交融感情,能更好地体现我们时代的特点,也是为后来流行音乐的百花齐放做了一些努力。



5.把美还给人们——苏小明的演唱风格特色

        一种风格的形成,需要多年的培养和磨练,还涉及歌唱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气质、趣味、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因素。苏小明演唱风格是与她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不断追求有个人演唱特色分不开的。苏小明的风格有相当的群众基础,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人民特别是当时青年的精神风貌,为人们所接受喜欢。苏小明没有进过音乐学院,1975年考入海政歌舞团以后,在学员班里学习“女中音”的西洋唱法。
        几年下来,她感到这样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即使模仿的再象、唱得再好,也不能创新,不能唱出自己的风格来。于是,在练独唱时,她就根据自己本来的声音和唱法,扬长避短,探索新路。苏小明的演唱独具一格,几乎没有什么表演动作,单纯以委婉歌声动人。她的声音深沉、浑厚,富于乐感,朴实自然。她演唱的最大特点是“情真质朴”。苏小明说:“说话要说真话,唱歌也要唱真情。我唱歌的时候,只是感到生活是美的,我的歌声也应该美好一些,把本来属于人们的真诚、善良、朴实的美好情感,还给美的人们。”
        她很注意吐字的清晰,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平白如话。有时甚则用一字一顿的唱法,象是和年轻的朋友们促膝畅谈,娓娓诉说自己内心的感受,诚挚而亲切,使人相信这是出自心底的由衷之情。她把心中炽热的情感用含蓄、内在、收敛的方式表达出来,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声终而意未尽,乐止而情不绝。她演唱的《军港之夜》,朴素无华,纯洁干净。她用说话般的轻声,把听众带进恬静的夜色;接着又用欢快的语调,对大海浪花倾心交谈,抒发海军战士心灵的美,让人们在诗情画意中体味到他们的可亲可爱她的歌声如同她的舞台风彩一样清纯自然,没有一点做作之嫌。她没用宽阔的音域和华彩的装饰,而是以她对作品的理解,准确地吐露出那个时代我们军营所期盼的声音,也赢得广大听众的喜爱。从《军港之夜》开始,经过不断地追求,逐渐形成意境和感情交融这种艺术风格。



6.听苏小明的歌

        在七八十年代,家里能够拥有一台录音机,就算是一件摆得上台面的家用电器了。那时候磁带也不是很便宜,所以能拥有几卷磁带,便也是一笔小小的资产了。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小抽屉是用来放磁带的,直到现在,我还能大致回想起一些专辑的名称:百听不厌四十首、民歌集、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外国名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影视歌曲。而这盘苏小明的《大海的歌》的磁带旋律优美,苏小明的唱功在当时听来已经是天籁了,曲子都是关于大海、春天、燕子、椰树、雨,对于小时候生活在北方黄土地的我来说,能带来许多美好的想象画面。我就像曲子里的小姑娘一样,听着这卷磁带,充满对大海的憧憬,这些歌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里。
        后来在部队里,熄灯以后是不能有声响的,然而电台中苏小明的歌声是唯一破例的,临床的战友还不满足:声音开响一点!等听完歌,排长说:好睡觉了! 呼...呼...,这一夜睡得真舒服。听她的歌象看大海一样心情非常好,她的唱法是现在的歌手很少能达到的,她的声音就象大海一样宽广,令人产生共鸣,深深打动我们的心。
        大海是浪漫的,可是水兵的生活是艰苦单调的,而苏小明的歌就像吹来的一股春风,清晨我们踏着《兰海白帆》启锚出航,夜晚我们伴着《军港之夜》进入梦乡,她使水兵生活变得富有诗情画意。她的歌声穿过军港,跨越海岛,飘散在祖国的万里海疆。热情的歌迷至今也忘不了她的歌声,仍然记着那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她那自然、朴实、甜美的歌声,宛如泉水般明亮 ;美酒般醇厚 ——恰恰与我们的心弦共鸣,不由不使你入迷入神!就像她的名字“苏小明”。她的歌声已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二十余个春夏秋冬,相信还将继续陪伴我们走下去 ……。
        苏小明的歌多以祖国、母亲、大海、海军和军港为主体。抒情而不煽情,深情不色,正直向上,生机勃勃,对未来充满希望。听起来轻松柔和,亲切悦耳。时而节奏欢快,时而娓娓倾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像大海广柔深蓝,大海也是它的主旋律。
        听她唱歌,既能领略大自然清新、流畅、明快的美,又能感受到人类感情中深沉、真挚的美。就像最好的诗描绘了一幅画一样,最好的歌也是这样,听着歌曲,就像是走入一幅美丽的画中,碧海白帆、水兵战舰、海风海浪、海螺沙滩……。深情质朴是她的演唱特色, 深沉含蓄是她的演唱风格。可惜现在这样的好歌却不多,也许上面的这张专辑,也是她的最后一版了,她载着那个时代的歌扬帆远去。



7. 情系法国

        1985年,苏小明在她歌唱事业最火的时候脱下了军装留学,学习声乐。苏小明说:“当时就是觉得应该去学习,给大脑充电补氧,没想别的。”就这样苏小明怀揣46美元来到了法国,进入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学习。
刚到法国,小明与三个学音乐的留学生,共开了一间杂货铺。可不会经营,不久就倒闭了。随后又去教华侨们的子女唱中国歌,就连“ 我爱北京天安门”都教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一个协会举办的轻歌剧《微笑的国家》的演出,使她开始走出窘迫的低谷。
这个歌剧讲的是法国人与中国人通婚的故事,描写了人间的爱情生活。过去这个戏只有法国人演过,这次中国人演中国人,中国人演法国人,很新鲜,受到法国文化界的重视,法国大报《世界报》给予了报道。
        由此,好运气接踵而至:法国六家电视台的其中四家,先后邀请她在节目中介绍中国歌曲;法国电视一台著名电视主持人、法国总统密特朗的侄子弗特利克.密特朗对她进行专访;在巴黎著名的开万剧院,她演唱了中国民歌《四季歌》、《牧歌》。
        在赴法国高等音乐师范学校学习声乐期间,她曾多次受到法国电视台的采访和邀请参加了重大场合的演出,其后她又应广州太平洋音像公司之邀,和法国巴黎大中国实业发展公司联合录制了《我在巴黎》、《不变的是真情》等多部个人演唱专辑,为中法文化的交流做了有益的工作。
对于歌唱事业,苏小明说:“许多人觉得我在最红的时候走了非常可惜,说我在法国10年是浪费。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因为我在法国10年没有虚度,“苦是苦些,但很充实。过去不会唱艺术歌曲,音域也窄,高音部位只凭着气力喊。莫扎特和德彪西的音乐作品,让我看到艺术世界的高深与广阔。学习假声唱法,打下了重新塑造自己的根基”。
        在那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首先我上了音乐学院,现在我不仅可以唱通俗歌曲,也可以唱艺术歌曲。但毕竟属于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作为我们那一代歌手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唱歌不可能再是我的事业了。所以,现在我除了做文化交流,就是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演戏。”



8.巴黎的秋天

        巴黎的秋天是美的。中国在法国举办的出口商品展览会临近尾声的时候,参观的人却越来越多。一天,有两位巴黎打扮的中国姑娘翩翩来到面前,其中一位就是以一曲“军港之夜”出名、曾多次在中国电视屏幕上露面、国内许多人都知道的苏小明!记得1986年春节晚会上,她也曾穿着巴黎女郎爱穿的时装出现,并唱了几首动听的歌曲,其中一首是诉说在国外留学生活的。可现在看上去却不如在电视屏幕上见到的那样容光焕发,神色显得有些疲倦;面容稍为消瘦且略显黑黄。她对我说她正在法国学习,需要在这里四、五年时间。苏小明问我:“想买点东西,可以吗?”我明白了,原来是因为展览会闭幕后许多展品要出售,她是来买货的。身旁的老李插话说:“可以,对中国人还有优惠呢!”苏小明听后十分高兴,冲着老李叫了一声:“阿姨,能多卖给我们一些吗?”她们当场选定了一些唐三彩、丝绒挂毯、福建软木画等。
        海政文工团到法国自费留学的有好几个。他们中有会演奏的,几个人组成了一个小乐队。为了自筹经费,他们在巴黎开了一个小店。这次从展馆以优惠价买的这批国货,就是准备在他们巴黎的小商店销售,从中可以得到些收入。1986年10月,苏小明等几位在法国留学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参加了在全荷兰华人举行的欢度国庆节的演出。其演唱的中外歌曲音域更宽了,很有进步。演完后,苏小明在自己的小摊前招徕顾客,原来她们几位都是自费留学生,利用业余卖些磁带和小工艺品来补贴生活。
        从中国驻法国使馆文化处的同志那里知道,苏小明一行除在巴黎开设一个小店,靠买卖收入以外,还通过使馆文化处把他们介绍到巴黎以外的省市去演出,参加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据说每演出一场,每个人可得约八百法郎的收入。苏小明说:“那里四处空空荡荡,似一片汪洋,无可攀挂,有时真让你感到恐惧。在最苦的时候,我就想母亲,苦涩的泪水伴着甜蜜的回忆,去迎接那火热而又炙人的太阳。”



9.我想有个温暖的家

        歌词作家马金星告诉我苏小明从法国回来了。她还是那样黑,好似比以前更纤瘦了。头发依然像过去那样,剪得短短的,没有丝毫卷烫的痕迹;说话依旧直爽简明,不拐弯抹角,喜怒形于色。较之几年前,眉宇间流露出一些沉重和冷峻。苏小明在法国学习期间结了婚,她的丈夫是法国人。1995年,因丈夫要到中国开展业务,学有所成的苏小明结束她七年的学习生活,随丈夫回到了北京,这片生养而又熟悉的土地。“回家去,回到家乡去。那里有我的天空,那里才是我的土地。放弃一切,说服一切,想透一切,为着我想有个家,一个温暖的家……”。苏小明说:我们姊妹五个,现在都在异国他乡。七十多岁的母亲没人照顾。她老人家这一生坎坷多难,我回来了,尽一份孝心,让她有个家。
        最初,苏小明在好友杜宪(陈道明的夫人)的公司工作。苏小明说:“我的性格太直接了当,不适合做生意,后来就退出来了。现在,我做中法文化交流。” 走了这么多年,朋友们还会热情地欢迎我吗?人们将怎样看我?到北京的第二天,海政歌舞团的老团长和同行们就来看我。原来准备摆一个最佳姿势,让人家看看依然光采的苏小明。可一相见,感情就无法控制了,开了闸门,鼻涕眼泪满脸流。交谈之中,大家惊奇地发觉,小明对以往在国内的一景一幕记得相当清楚。苏小明说,在国外最大的收获是让她更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如今,苏小明和丈夫每年有一多半时间在国内,一部分时间在法国,生活非常幸福。苏小明对自己的家庭不愿多说,她说:“每对夫妻的感情都会像一本书,里面都有许多浪漫而温馨的故事,但并不是都需要展示出来给别人看,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够了。”





10.重回演艺圈

        苏小明在法国已经结婚多年,拥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和家庭。近年来,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她每年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国内生活。1995年回国后,她虽然先后参与了一些演唱会的活动,但是她似乎有意要走出老本行的局限,更加注重拓展自己的演艺空间。她先后参加了中央台“同一首歌”的录制;与好友姜文合作排演了话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去年还出演了电视剧《永不放弃》。此次,平时极不喜欢运动的她更是走进了《体育人家》,出演其中爱摆谱,爱出风头,人缘不好的社区主任胡丽丽,安然地与主演郭冬临演起了对手戏。 舞台上的苏小明端庄文静,可生活中的她个性直来直去,不会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言谈中也不乏喜剧细胞,对生活充满了好奇,而且对喜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剧并不是咋呼,可以用节奏,用调侃来表现,我不希望自己的表演是一种夸张的阵势,而要于无声处听惊雷才好。”
        作为同龄人中第一个得“金唱片奖”的人,苏小明在“海归”后似乎远离了老本行,对此,她有自己的解释,“我已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人有时需要随意的生活,不要给自己定太多的目标和计划,这样你会活得很累,只要每天都能给自己惊喜就足够了。”在徐静蕾的新片《我和爸爸》中,苏小明第一次以女主角的身份出现,对于已拍竣的这部影片,她感触很深,“我在剧中饰演徐静蕾的妈妈,同时还有角色的转换,这正是我渴望的,因为一个人活一次你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人,你就是你,但在表演中你却可以体验到不同人的命运和情感。”遗憾的是,在如今明星层出不穷的激烈竞争中,她的复出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11.走进《汉武大帝》,演活长公主

        2005年初,央视一套开年大剧《汉武大帝》正在荧屏热播。在陆续出场亮相的焦晃、归亚蕾、宋晓英等演员当中,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引起了不少观众的注意。这张熟脸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以一首《军港之夜》一举成名的苏小明。“我和她是从小的老朋友了。她回来后有拍戏的愿望,我自然就会想到她。”胡玫认为,苏小明古装造型不错,长长的脸型和焦晃很像是姐弟俩。《汉武大帝》讲述的是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苏小明饰演的是汉武帝的姑妈,亦是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在该剧的前20集左右,苏小明的戏份较重,尤其和焦晃扮演的汉景帝、归亚蕾扮演的窦太后有较多的对手戏。进入剧组之后,苏小明十分谦虚好学,希望尽快缩短自己的演技差距。
        她的勤奋精神也感动了与之合作的陈宝国、焦晃等演员们,大家都很愿意与她交流、传授演戏的心得体会。歌手出身的苏小明演戏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是其进步还是引得大家刮目相看。苏小明表示自己是一个没有多少计划的人,有人找她演戏她就去,从没想过自己一定要成为专业演员。“我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工作的同时过自己的生活,这样很愉快。”说到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在法国结婚多年的事情,刚才还滔滔不绝的苏小明马上变得吞吞吐吐,“这些是我个人的事情,我也不想向媒体说太多。至于结婚嘛,谁都要结婚的不是?何况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说到这些,苏小明似乎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笑声中满是幸福。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就象苏小明说的那样:“这些故事并不是都需要展示出来给别人看,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够了。”


                                                                                                                                        BB於2007.02.15

                                                                   







        对于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听到这些歌曲,总会感觉深情而熟悉。 在中国,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人们,不会忘记苏小明。她的名字在当时可谓如雷贯耳。1980年,她以一首《军港之夜》一举成名。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首没有浓重政治色彩、没有“火药味儿”的歌曲。它给当时流行歌坛的寂寞单调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独领风骚。苏小明是中国大陆演唱通俗歌曲的开拓与先驱人物之一,堪称中国第一代通俗歌坛偶像级人物--是我国内地第一位偶像派歌星。“军港的夜啊静悄悄......”那情真质朴的歌声至今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


        中国唱片总公司、广州太平洋音像公司和云南音像出版社先后为她录制了《海风啊,海风》、《大海的歌》、《苏小明独唱歌曲选》、《白衣少女》等十几个个人演唱专辑。她演唱的歌曲多次获“云雀奖”,“当代青年喜爱的歌”。 尤其是由她演唱而得以流传至今的《军港之夜》,因运用了近似朗诵的演唱方法。把听众十分神奇地带进了夜色恬静的军港,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虽然今天通俗歌坛的歌手如云,演唱方法与形式也五花八门,然而苏小明的演唱仍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魅力而独树一帜。除上述外,她还演唱了《妈妈,我们远航回来了》、《可爱的中华》、《幸福不是毛毛雨》、《美丽的夜晚》、《美丽的小树林》、《海风啊,海风》等风格各异的十首创作歌曲,都受到听众的赞誉和欢迎。她还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第一届“金唱片”奖。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