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一场运动:革命或是权力分赃

(●作者吕明哲,留美研究生,当前於纽约攻读社会学博士。正文为ETtoday.com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照片为替换照。)

近日施明德呼吁「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立法院长王金平、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尽速与副总统吕秀莲及前总统李登辉会谈,促扁下台,并共商扁下台後台湾政局的发展。」,如果六大巨头的共商台湾政局,是施明德所发起的倒扁反贪腐运动的结果,那麽真的可惜了这场运动,也枉费了那麽多人对倒扁反贪运动的的支持。


其实,以往泛蓝所主导的大型街头运动,都可以如同过去民进党及民间社团在国民党威权时期所发动的反对运动一样,发展成为全民运动,并且为台湾立下长久的制度性改革的典范。可惜的是,这次的反贪腐运动在施明德的领导下,除了倒扁及空泛的反贪腐口号外,并没有为台湾带来或是提供什麽愿景。尤其令人质疑的是,该运动所倡议之具有普世民主价值的反贪腐,却只限缩在关注陈水扁的去留问题上,缺乏更全面性观照之视野。从地方到中央,从执政的民进党到在野的国民党,都存在危害台湾经济民生的贪腐及经济性犯罪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在这次运动的论述中得到讨论及反省。也因此无法自有限的倒扁格局中提升,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尤其是当施明德提出後扁时期的政治图象,竟然是由各党派的领袖来谈判及分摊陈水扁下台後的权力真空。美其名是「共商扁下台後台湾政局的发展」,实质上却是权力分摊的政治分赃。更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施所谓的六大巨头,其中不少人在政治上已失去代表性,而其所属政党,更经不起反贪腐的检验。简单来说,施明德所带领的反贪腐运动,在把陈水扁拉下台後,是由另一批需要接受贪腐检验的政客来重新分摊後扁时期所留下来的权力真空。一个好不容易汇聚了强大民气的运动,最终却只是以一个贪腐换上另一个贪腐,把一个政客拉下,换另一批政客。真不知道这样的运动,他的革命性以及改革力在什麽地方。

所以,很可惜的,原本可能为台湾创造新的革命局势及为台湾民主做第二次的深化(清廉政治)的运动,却因施明德的短视以及狭窄格局所糟蹋了。如果这次的运动,能得到领导者适当的引导而正面发展,是极有可能提升,而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并且为台湾民主政治开创出新局。所以,这场运动的制高点要提升,要越程常态政治中的政党权力斗争及法律规范,而成为有改革力量、决断台湾政治发展基础的全民运动。不然,这场运动最後只是流於政争,权力分赃的工具而已,如此也伤害了这场运动的正当性以及神圣性。

试想,如果施明德在倒扁之余,发动相关反贪腐的法律案公投(订定规范更为严格的政治献金法、财产申报法等阳光法案、制定反经济犯罪法以及推动设立独立的反贪专职机构等)。同时在运动中,排除公职政治人物参与静坐,避免政党人士的加入,如同过去野百合叁月学运的方式一般。如此,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中间选民及泛绿支持者的加入,同时也可以把运动的格局提升为真正的全民运动,更可为台湾民主创建一个长久清明的政治类型。

如果这个运动真的成功地使陈水扁下台,那麽运动所换来的,也只是二年的「清明」,因为真正制度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以後不论谁当政,不论谁上台,在没有制度性的严格规范下,台湾人民还是会不断的接受贪腐、弊案及经济犯罪的荼毒。这样的结果应该不是这个运动的目的,而现在在凯达格兰大道上的人民力量,也就真的白白浪费掉了。因此,衷心希望施明德要扩大他所领导的反贪腐运动的格局,坚定拒绝任何政党的民意代表及政客的加入,并且推动反贪腐相关的阳光法案的公投,真正的把由泛蓝为主的反扁运动,转型为全民反贪的民主运动,为台湾立下长治久安的民主制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