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大战是粟裕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在这场战斗中有三段鲜为人知的插曲。
一,战斗打到后来,我军伤亡较大,弹药奇缺,饥困交迫;而国民党74师却轮番反扑,力图实现“中心开花”的预想,大有对我形成反包围之势。1947年5月15日夜,我军有人主张“撤出战斗”,迅速转移,以免“陷入不测”。但粟裕认为:我们有千百万民众支持,困难总可以解决。他指出敌军与我军的距离,敌军的实力,推进的速度以及指挥官的性格和脾气等等;又指出我各个阻击部队的素质、战斗力、阻击状况、弹药补充和指战员的情绪等等。结论是;我军有把握在敌军靠拢之前,全歼孟良崮之敌。
二,5月15日激战通宵。16日拂晓有人建议停止攻击、整理部队、隐蔽休息,晚上再打。但粟裕当即否定了这一建议,命令部队趁天亮发起更猛烈的攻击。
果然,我军大白天发起更为猛烈的全线攻击,把地上的敌人打懵了,也把天上的敌人打懵了。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把弹药、医药、饼干等等空投给74师的东西,统统投给了我们。我军弹药得到补充,战士也吃饱喝足,士气高昂,终于在16日下午攻上主峰。
三,战斗结束,我军开始撤离战场,突然又接到了命令:“迅速返回战场!”这是因为粟裕核查了各部队报来的歼敌总数与他掌握的数字不符,竟少了七千余人。是击毙了,还是漏网了?
下了山的部队接到命令立即返回。果然在六OO高地至孟良崮主峰的中间凹地,发现躲藏的74师7000余人,我军立即发起进攻予以歼灭。
又:军界名帅对粟裕的评价
刘伯承元帅曾经说过:“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研究粟裕将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作战指挥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像:即粟裕将军在这一时期有三个明显的高峰期。三个高峰期分别是:一九四六年七月到八月的苏中战役;一九四六年底到一九四七年五月苏北和山东的诸战役;一九四八年六月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同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在中原和济南等地进行的战略决战。综观三个高峰期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每个高峰期代表了一个明显的战略阶段。其中苏中七战七捷是解放战争的战略侦察阶段,苏北和山东诸战役是解放战争由战略相持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阶段,豫东,济南和淮海战役则是解放战争最后的战略决战阶段。
二,每个高峰期包含四个主要的战斗战役性歼灭战。苏中战役虽是七战,但只有宣泰,如南,李堡和如黄路四个主要歼灭敌正规军的战斗战役。苏北和山东诸战役主要由宿北,鲁南,莱芜和孟良崮四个重大战役组成。其间还有一些小战役如泰安战役等,但都影响不大。战略决战则包含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实际是由三个大的局部歼灭战组成。其中第一阶段的碾庄战役和第三阶段的陈官庄青龙集围歼战主要由粟裕大将指挥,所以这一阶段粟裕将军指挥的主要战役也是四个。
三,比较三个高峰期的战役规模,后一期歼灭战无论歼敌数量还是歼敌建制都比前一期上一个台阶。苏中战役歼敌建制大致为旅级,歼敌数量在数千到万把人。苏北和山东诸战役歼敌建制为整编师级,歼敌数为数万人。战略决战歼敌建制为兵团级,歼敌人数通常为十万以上。最后一战歼灭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实际已是方面军级。
四,就每个高峰期内的四个歼灭战比较而言,后期的歼灭战一般规模大于前期的歼灭战,甚至会接近后一个高峰期的初战。如如黄路战役歼敌一万九千,接近宿北战役歼敌二万一千的纪录。莱芜战役歼敌七个师(旅),接近豫东战役歼敌两个整编师的规模。孟良崮战役虽然歼敌数不敌莱芜战役,但意义非同小可,完全可以媲美豫东战役。
五,每个高峰期之前,粟裕将军都有一个主动创造战场的过程。如抗战结束时粟裕将军未雨绸缪发起高邮,盱眙等战斗,为全面内战爆发后进行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宿北战役前在淮阴,东台等地进行的一系列杀伤性战斗为宿北战役提供了必要的空间。而战略决战前华东野战军会同中原野战军经略中原,粉碎了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全面防御体系,迫使其采用重兵群集的所谓分区防御,从而迎来了国共双方的最后决战。
六,在每个高峰期前夕,粟裕将军都对中央的战略方针提出过修正,而且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粟裕将军在苏中战役时对内线作战方针确定的贡献和豫东战役前提出华野一兵团暂不过江的建议已是人尽皆知。实际在宿北战役前粟裕也对山东和苏北我军汇合后的首战选择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当时中央倾向先在鲁南寻求战机,而粟裕将军作为战区指挥员感到守土有责,提出先在苏北打一仗。结果是宿北,鲁南双双告捷。充分体现了粟裕将军出奇用奇的天才本领。“粟裕将军的战役指导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品味粟裕将军在解放战争中战役指挥上的三个高峰期,真感觉到陈毅元帅的评价是如此恰当,如此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