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 北美女人大本营(www.nawomen.com)
则安
大儿子进入初中最后一年, 我便开始在有意无意中关注电视报刊等媒体有关高中生如何计划好高中生活,如何选择大学,如何准备各项考试等的报道,也曾参加过中文学校组织的经验介绍讲座。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朋友的孩子考上Harvard, Stanford 等名牌大学,心里不禁有几分羡慕,盘算着回家后如何教育儿子。
事与愿违,每次我一张嘴提到某某人考上某个名牌大学,儿子便摆出一付不耐烦的样子打断我,“妈妈,你为什么老是让我和别人一样? It’s stupid!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起初,看到他这种态度, 我会非常生气, 少不了以教训的口气唠叨一番,儿子若是默不做声或是避开, 我唠叨完也就做罢, 但大多数时候他会反唇相讥,继而母子大吵一通, 结果是我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却被他气得心里难受好半天。
一转眼儿子已是高二,对于我类似的说教他更是充耳不闻,相反,我却常常被他驳得无话可说。 我开始反省自己:对儿子的前途我有必要担心吗?回想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我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十年前刚带儿子来美国的时侯他差一个月不到四岁, 没过多久,我为了打工,同时也为了让儿子能够尽早适应环境, 我和先生商量好把他送到了幼儿园,之后,除了每天接他回家时听到老师对他一天生活的描述,我自己没有在那里陪伴他一分钟。一个月后,院长惊喜地告诉我他开始说英语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既高兴又内疚, 高兴的是,儿子终于跨国了语言障碍,内疚的是,我不知道这段时间他幼小的心灵是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转变过程。
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父母亲人在身边,他是否感到了无助和恐惧?儿子在上学前班时不但已经完全适应了语言环境,而且他在其它方面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一年级新学年开始, 在老师的建议下,通过心理和文化方面的测试,儿子被批准调到了二年级。从那时起到现在,儿子在公立学校的发展是顺利的健康的,与那些比他大一岁到一岁半的同学终日相处,他锻炼得比实际年龄显得成熟,在学习方面也基本上不用我们操心。儿子还自小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他广泛的知识面和对事情的见解让我和先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而且对英语及美国文化方面的有些问题我们还不得不时常地向他请教。
美国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培养出来的孩子是自信自强,有创造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他们崇尚个体在团体当中的独特性和不拘一格,他们做事讲究自我感觉,而不是顾及家族的名誉,父母的面子,或者是周围人的感受;他们喜欢自由平等,自我奋斗,不愿意听长辈的说教和所谓经验之谈,尤其痛恨他人为自己安排未来。 随着儿子渐渐长大,我也不得不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思维和与他交流的方式。我对他说话不再是教训式的,权威性的,而是以友好的,建议性的的口吻,以提供信息为目的; 儿子大多数时间也能保持心态平和,尽管我们有时也免不了会产生争论,但彼此之间都能够正确对待,没有了以往那种被对方伤害的感觉。
从饭桌上的闲谈,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儿子的真实想法。他不想为单纯地追求考名牌大学而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闭门苦读上,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他要看他最喜欢的体育比赛,周末和假期他要和朋友出去打球,看电影和聚会;他告诉我们不要为他考大学担心,他要选一所让他感到舒服的大学,他不指望父母为他付昂贵的大学学费,而是要以自己的能力挣得全额奖学金;他更不需要我们以后给他购房买车,而是要完全靠自己。
听了儿子的想法,我和先生意识到那不再是小孩子随随便便幼稚的幻想, 它是实际的,可行的,作为他的父母,我们对他还要求什么呢?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名牌大学,做高薪的工作, 出人头地, 最终无非是想要孩子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成功幸福与否,实际上完全是一种个人的理解, 而且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这种理解会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甚至是彻底的改变。
其实,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她)独特的生存天赋, 家长不必强迫他们事事接受自己的观点更不要事事为他们做安排, 只要把握住大方向, 多关注他(她)的成长环境, 比如说在学校的表现和他(她)经常接触的朋友; 多和孩子相处交流, 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适时地加以引导, 只要确信孩子的发展是积极的, 向上的, 健康的, 至于今后上什么样的大学, 完全可以相信孩子的能力和选择。
常听老人们说, “儿孙自有儿孙福。” 牢记这一点, 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不是也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