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行-简会八怪

行于山水湖滨,吐纳天地元气,拾卷四海之中,笑问童叟无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听到正宗的扬州话,感到有点怪。怪从何来?试图模仿其口音,竟然无法适从。总是找到了前音却随不出后音。只好感叹其难了。

因盐而迅速恢复起的扬州,由于盐商的富庶而推动兴起的文化,伴随着扬州特有的方言,在清代乾隆年间产生了一个文化“怪”族:怪在其人格与当时官本位的距离,怪在其行为与凡俗的不同,怪在其艺术品位与时尚的格格不入,怪在怀才不遇而沉醉花草鱼虫的妒世之愤,入廪庙堂而远离红尘的清远淡泊。
 
八怪为代表当时的一代人,走到前台。郑燮,金农,黄慎,李复堂,汪示慎,高祥,李方膺和罗聘列为其中。
 
用“怪”来形容,非常恰当。“怪”字,以“心”为“圣”。圣人必有心,有心方能为圣,由心智的卓著超群而致圣,所以形成了下列一群著名的“心圣”:
 
郑燮(1693-1765),郑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跨三朝而及仕,却离仕而走。自创“六分半书”。
金农(1687-1764),平生为做官,善墨梅,佛像,自创“漆书”。
黄慎(1687-1770),以人物画为擅长,采用狂草笔法绘画,寥寥数笔,以简取胜,形神兼备。
李复堂(1686-1762),善花鸟动物,精于用水,“水墨融成奇趣”为起风格。
汪士慎(1686-1759),善画梅,失明后仍能狂草,署“心观”。
高祥(1688-1753),以山水花卉为长,画梅以疏枝取胜。
李方慎(1695-1756),善竹,松,兰,菊等小品,尤善写梅,意在青藤白阳之间。
罗聘(1733-1799),善人物,山水,花果,并“鬼趣图”,以鬼讽今。
 
另外,还有诸多大小“怪”们,就不一一叙述了。这些“心圣”们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和遗产供后人琢磨,猜测。只能说“怪”在扬州,必有其因,何成其怪?也许扬州这个地方有颗其他地方不具备的“心”。
DUMARTINI 发表评论于
哦,去扬州了,谢谢介绍..
我以为你要说扬州三丁包剃头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