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美国清明节——阵亡将士纪念日 (2)

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近年来,美国人在回归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恢复阵亡将土纪念日的原始功能,又成为一些人努力的目标。

美国资深参议员Daniel K. Inouye (Hawaii)曾连续不断地在参院提出议案,要求将阵亡将土纪念日改回到每年的5月30日,别把一个挺庄严的日子当成个普通的消遣的节假日。

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政府对阵亡将土纪念日特别重视。除了提高警惕严防恐怖袭击以外,还大力增加这一节日的政治色彩。2002年,“9.11”后的第一个阵亡将土纪念日到来之前,布什总统发表文告,要求美国人民把每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作为祈求持久和平的日子,并确定从当地时间下午3点开始的那一分钟为全国追思阵亡将士的时刻,要求全体美国人民在此时默哀。

 

由于布什政府的重视,美国阵亡军人在阵亡将土纪念日的纪念活动中尽享哀荣。记得在网上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写道,一位第一次在美国观看了阵亡将士纪念日仪式的中国人,写信给国内的朋友说,看看美国人是怎么对待死者的,你就会本能地希望变成她的公民!

Cindy Sheehan at her most effective; an anti-war mother who lost her son in Iraq.

看了这句话,当时就觉得这位写信的人是一个具有朴素的资产阶级感情的人。美国政府在对待战俘和阵亡将士方面,确实令人称道,但是,您想没想过,要是政治家多用点儿智慧,尽量避免战争,被俘和阵亡可能都不会发生,您也用不着享受这份哀荣。布什政府如果不发动伊拉克战争,至于有那么多美国大兵和伊拉克人死于战火吗?我倒是觉得,把阵亡将土纪念日改成战争受难者纪念日更好一些。

(孔令人代表:设立为民族利益捐躯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5年3月8日,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孔令人教授提出,中国也应当立法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并使之成为法定假日。 中央政府在这一天要举行纪念大会和纪念活动,各地下半旗志哀,向为国捐躯的英烈及死难者墓地敬献花圈。这一天作为纪念死难同胞、爱国志士的忌日,各种喜庆、歌舞活动不宜举行。另外,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基地、活动场所,都应在这一天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个提议旋即在全国范围内激起强烈反响。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强调一下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则是很有必要的。不是说在近代史上中国老是被动挨打,美国总是侵略人家,而是说中美两国文化对在战场上选择战死和被俘的军人的态度。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对于阵亡将士都抱着高度尊敬的态度。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对于军人仍然没有给与特殊的尊重。上大学时,看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曾使我泪流满面,黯然神伤。尽管我对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性质不以为然,但是,我对那些战士仍然保持敬意。战死疆场的梁三喜留下的遗嘱竟是一纸欠债的借条,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他在战场上想的是既要为了国家赴汤蹈火,又不能亏了接济过他的战友和乡亲。这个在血染的风采下掩盖的辛酸故事使我不得不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难道说中国政府的领导人对如何改善共和国战士生存状况就真的一筹莫展,无能为力吗?非也。其实是,“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在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中,军人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因此,老百姓中有“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日本的传统社会阶层,也以士农工商来划分,但人家的“士”是“武士”,我们的士是“儒士”。由于这一根本区别,人家的靖国神社里不但供着死于战争的将士亡灵,战犯的牌位也不排斥。虽然常常引起外交纠纷,政府官员照样参拜靖国神社,向阵亡将士表达敬意。

我们呢?显然做得不够。尽管国共两党都是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路,倚仗军队获取天下,但对为其卖命的士兵,均未给与应有的优待。要不然,国共内战时国民党军队也不至于一败涂地,梁三喜那样的悲剧也不至于发生。如果我们再往深一层寻找原因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文化对于个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缺少足够的尊重,在对待战俘的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数年前读张泽石的《战俘手记》,越看越感到郁闷,真为那些忠诚的选择回国的历经磨难的志愿军战俘的悲惨命运感到不值。再看看美国人对待战俘的态度,为救战俘,不惜代价,战俘回来后,一个个像凯旋归来的英雄。

中国在近代史上是一个饱受屈辱的国家,无数先烈为了保家卫国,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除了个别英雄人物外,绝大部分阵亡将士默默无闻。诚如全国人大代表孔令人教授所说:“自1840年以来,在中华民族为反抗外敌入侵而进行的历次自卫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可以用千千万万来计数。这些为了民族的利益而血洒疆场的将士,理应受到全民族永远的尊敬和怀念。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中牺牲的将士们,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日子来纪念他们。” 孔令人教授认为,我国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来纪念为了民族利益而捐躯的先烈,把爱国情感转化为制度化的政府行为,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精神牢牢地扎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的好方法。

我觉得,孔令人教授提议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是“很有必要的”,“非常及时的”,毫无疑问,我们应当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以国家礼仪这样一种制度化形式纪念阵亡军人。但是,在查阅了国内大多数媒体对孔令人提案的报道后,我产生了一些疑问。我手头没有孔教授的提案原文,只能根据发表的文字报道来分析。我发现孔教授把应当纪念的阵亡将士限定在从1840的鸦片战争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时段。在这一时段为国捐躯的军人应当纪念,那么,在这一时段以外阵亡的军人呢?譬如说,在解放战争(国共内战),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抗美援越战争,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文革武斗,三支两军,抗洪抢险,抗震救灾,镇 压暴 乱中英勇牺牲的军人就不值得纪念吗?我想孔教授当然没这个意思,只不过在提案的表述上受限于官方对历史的解释和无法突破的意识形态禁锢。

对阵亡将士的纪念应当包括那些并非“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中牺牲的将士们”。解放战争虽然属于中国内战的范畴,但国共两党阵亡军人的数目非其它战争可比,双方阵亡的将士都应当都应当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学学美国人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初衷,不分南北,无论敌友,把这个纪念日当作民族团结的契机。再说,现在国共两党不是握手言和了吗,在纪念阵亡将士时把国民党官兵包括进来,对祖国统一大业准有好处。

其实,我们纪念阵亡将士,应该更多地唤起人们对军人的尊敬,从而提升当兵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如果当兵的像从事任何职业的人一样敬业,那么,国家遇到战争,军人必然冲锋陷阵。为了避免出现像梁三喜和回国的志愿军战俘那样的悲剧,国家不仅要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来表彰军人对社会的贡献,还应当切实地改变政策来改善这类人的生活状况。

至于用阵亡将士纪念日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看大可不必。“爱国主义也是一种宗教”。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煽动和利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往往产生消极后果。如果像布什政府那样,利用9.11恐怖袭击可劲儿宣传爱国主义,以“先发制人”为借口,想打谁打谁,其结果,只能是使美国到处树敌,人为增加阵亡将士的数目。如果世界各国都跟美国学,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先发制人,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再有消停日子,离世界大战也就不远了。

中国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可以利用传统的清明节,省事儿。您也不用再选日子了,如果重新挑日子的话,七嘴八舌,争争吵吵,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定下来,很有可能是猴年马月,非常耽误功夫。利用清明节,顺应传统,顺理成章。单挑出个日子来,让老百姓习惯,形成新传统,至少需要一两代人的功夫。

在政治上,利用清明节也是很有价值的。甭管是国民党,民进党,还是共产党,清明节都给亲人上坟吧?站在墓地上,想想人生一世无论怎么折腾,“终需一个土馒头”,也就没什么心气儿非掐个你死我活了。这样做,有些棘手的政治问题也好解决了,譬如说,赵 紫 阳没死的时候,老得防着他,生怕他搞复辟;他一死,弄个遗体告别,这也是个不小的进步。

咱不是讲民族团结吗?不是稳定压倒一切吗?得,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这根弦咱先松了。从死人开始,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无论是阵亡的国民党官兵还是解放军战士,无论是6 4 事 件中死亡的学生还是“共和 国 卫 士”,清明节时他们的墓一律全扫,这既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也给党和国家领导人日后修改政策留有充分的余地,省得以后出现给谁平反后连骨灰都找不着的尴尬。

在目前条件下,先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藉此表示对过去阵亡军人的哀悼和敬意的同时,也希望今后阵亡军人的数目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2005年5月初稿,2007年5月修改

照片系网上资源,在此一并向原作者致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