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呓语一:林樱 -- 纪念碑 -- 林徽因

开心忧心中国心-凭良心说话说心里话少废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行者一路歌

几周前在美国新闻周刊二月的一期上读到一篇文章,说美国建筑师协会于今年二月授予林樱四分之一世纪成就奖,以褒扬她的越战纪念碑设计及其对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深远影响。但是谁能想象,当初尽管她的设计中选并最终付与实施,但曾经备受非议,历经坎坷。

林樱(大约摄于90年代)。

二十六年前也就是1981年,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以公开匿名的方式举行。从 1420 个方案中评选出的第一名是个平面呈 V 形的一堵黑色石墙。石墙左右两翼完全对称, V 形内侧墙面刻有 58249 名越战牺牲者的名字。整个建筑处于地平线以下。两翼所围的一侧地面,由远而近向墙中间转折处逐渐下降。在石墙中间转折的最低处地面距地表约 2.5 米。沿墙铺有石甬路。此设计者正是林樱,一位当年耶鲁建筑系的大二女生。

1981年林樱与她的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

方案一出,争议四起。按说这本正常。但是要命的是,反对的几乎都是惹不起的主儿,既有政客大老, 27 名共和党众议员,老兵政客,越战老兵基金会 (VVMF) 等老兵团体,以及国家公园服务处。 VVMF 既是发起者又是出钱的东家。第一次见到这方案,这帮老哥们都 “ 哑口无言 ” ,傻那儿了。可以想象,一个不伦不类的建筑,出自一个黄毛丫头之手,还是个中国人,这真是 “ 万万没有想到哇! ”

一时间,什么难听的都来了 , 有 “ 非英雄 ” 纪念碑,有 “ 下坡的地沟 ” ,有 “ 反战者的哭墙 ” 。有一大老的话更狠:它整个一个 “ 黑色耻辱 ” 。 “ 哎,谁说的,” 五角大楼里边有人不干了, “ 黑色不是耻辱! ” 说话的是位越战黑人将军。放狠话的那位一见是金爷那拨的,富布斯!惹不起,立马歇菜不言语了。

话说这纪念碑设计,古今外中多是将 “ 高大全 ” 奉为旨圭。塑造都是往天上抬,向高了堆,无非是将先烈当神供起来,使人们产生敬仰,搞得非仰视不可见的效果。敬仰固然是需要的,但是这会产生隔膜,让人忘了先烈曾经是一样的普通人。

常见的有塑像,柱,墙,亭,塔,楼,甚至干脆是大山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世界上最多的除了塑像就数柱了。柱有方柱,圆柱,如华盛顿特区的方尖碑 ( 华盛顿纪念碑, COPY 自法国,法国的又掠自非洲 ) ,中国的王八驼碑,英雄纪念碑,广义来看,各种方塔和多角塔也应在内。

为什么柱这么招人戴见?一说源于人对武器的崇拜。古人尚武,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现在不是了么 ) ,所以碑呀塔的就都修成刀枪剑戟的模样了。听着似乎有理。可是一赶时髦 , 我又二糊了。一百多年前,当无业游民马导师的专政理论 “ 掌握了 ” 东方的革命群众之时,一个专看神经病的大夫也忽悠得西方人人都觉着自己有毛病。这位佛姓大夫对性独有心得。照他的分析,这些个戳在地上“朝天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家伙们,一个个全是真爷们的那旮!说是打早人就崇拜那旮壮的真爷们,认定这样的才是真英雄,真英雄都是这样的。维护祖国荣誉的朋友一听撇嘴了,这怎么是他佛大夫的发现,中国打有文字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听听,英雄,雄的!英雄纪念碑肯定得是雄的!别说,还真有按佛大夫的主意设计的。哪里?中国!三十年代中央苏区根据地的瑞金。那是个红军烈士纪念碑,它既象火箭也象那话 ( 当然你要坚持说象只口红我也没脾气 ) 。幸亏后来让刮民党给刮平了,否则,共产党这么多的运动,即使它逃得过反动,也逃不过资产阶级自由化,那个老革命老时髦设计师肯定在劫难逃。

得,说到这里,既然 “ 英雄所见略同 ” ,我就将这类手法叫阳谋,或称加法,因为它们全都从地面“朝天厥”。

不用说,那对应就是减法或叫阴谋了。按阴谋搞成的纪念碑不多 ( 看来这世界还是喜欢雄的,哈 ) ,而且几乎多建于近代。原因恐怕是与“高大全 ” 对着干不好玩儿,当数高难动作,搞不好不但“革命群众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还兴许因亵黩神明而挨 “ 批斗 ” 。

一个成功的阴谋是列宁格勒英雄纪念建筑。它其实是一个沉在地平线以下的石头方池。该建筑二十米大小见方,一米左右见深,一个大五角星浮雕躺在池底正中。五角星的中心有火焰熊熊燃烧,长明不息。仿佛是那些长眠于地下的英灵没有安息,他们活着,在向你诉说。池的四角有持枪标兵,昼夜挺立。使人肃然,使人起敬。

按敝人这个阴阳分类法,林樱的这个半地下的设计可谓半阴不阳,或阴阳谋。

话说这帮大腕心里都藏着个雄纠纠的“高大全 ”, 因此怎么瞅这林妹妹的玩艺儿都别扭。废了林妹妹是不可能的 (大小也是民选的!) 。因此就开始跟林妹妹对付 (COMPROMISE) 。

国家公园服务处建议在后方草地上插上一面国旗 ( 看见没有,雄纠纠来了 ) 。

这林妹妹可不是好对付的: “ 你当是建高尔夫球场啊? ”( 开什么国际玩笑 )

大腕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决不甘休, “ 怎么也得加上个碑文! ”

“ 这是在人家的肖像上画胡子! ”( 我画仕女,你要改张飞 ) 林妹妹激了,针锋相对。

看着阳谋不成,大腕们也玩起了阴谋。背着林妹妹,这帮人请得了第三名的雕塑家搞了个战士三人行铜像,想立在正面草地上。不久林妹妹知道了,那个气呀, “ 当我是小孩,啊! ” 当时就把活儿给撂了。

“ 林妹妹别走 ” ,说话的是 VVMF 的项目牵头人叫 Jan Scruggs, 是位越战老兵,当年三十来岁, 生得也不怎么那么酷似姜文,姑且称他 J 哥。 J 哥好歹劝住了林妹妹。一开始 J 哥也是“高大全 ” 那拨的,与林妹妹一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终于领悟到了林妹妹这玩艺儿的精妙。 J 哥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座不平凡的纪念碑吧。

越战纪念碑鸟瞰。

它座落在华盛顿特区,华盛顿纪念碑以西大约 500 米的一片开阔的草地上。远远望去,它象向北飞行的一个巨大人字雁阵,一个 B-52 轰炸机的两支巨大的机翼,一个臂章上的人字符号。。。这些都强烈地暗示着它的内涵:集团,军事,行动。

走近它,沿着黑色的纪念墙,踏着墙边的坡道一步步地向下向墙的中间走去,墙后的大地在上升,而你发现你在走入地下,去访问那些长眠地下的英烈,牺牲者,青年人。。。当你转身面对石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黑色的石墙隐退了,那些牺牲者的名子都浮在空中,在你的面前,你看到你自己,鲜花和人群,以及蓝天,白云。。。你默念著这些名字,轻轻问:你们在哪?你们永远去了,你们那时多大? (“ 一个生者与死者的对话 ”) ,是的,我活著,人们活著,欢声笑语,蓝天白云下 (“ 看看英雄,想想自己 ”) 。。。

转过身来,目光沿墙的东翼向东望去,你然发现,在墙的延长线上,远处,那白色的方尖碑昂然挺立,碑尖高耸直刺蓝天! ( 借景!中国园林的经典手法 ) 它与黑色的纪念墙一竖一横,一白一黑,构成对比,又浑成一体!这时,仿佛你听到响亮高亢的军号。。。

   越战纪念碑。

( 现在知道林妹妹高了吧,不是不要阳的,现成的,明摆着的嘛 ) 。

打那以后,越战纪念碑一直是华盛顿特区参观人数最多的地方。

打那以后,纪念碑的设计师们全都打阴阳谋的主意了。新闻周刊上的那篇文章形容说,林妹妹的理念给以后纪念碑设计投下了长长的影子。2004年选出的纽约世贸中心纪念建筑又是一个阴阳谋的尤物。林妹妹也是评委之一 (不是她力排众议吧?不得而知。但我信别的评委不是傻子) 。

时间倒转半个世纪,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这里,新生的共和国刚刚落成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一个以歇山为顶的矩形方碑坐在两层须弥座和两层方形台基之上。通体用白色花岗岩制成。中西合璧,纯粹的大阳谋。这正是当时要继往开来振兴中华伟业的新生政权所需要的。那是个推崇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 的年代,它需要纪念的是为伟业的牺牲。

这碑的须弥座和台基的设计人不是别人,正是上世纪 N 段佳话的中心人物,大才女林徽因,也就是林樱的亲姑姑。

林徽因是二奶的女儿,而林樱的父亲林桓是三奶所生。

这老林妹妹的故事早已成万人谈了,我本不敢多饶舌。可是眼看着她在人们的口中越来越象个用书画诗文忽悠了几个男人一生的豪放女,我又捺不住了,将找到的一些她的主要功德抄录在此,为她评评功,摆摆好。

林徽因 1927 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入耶 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美半年。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其主要贡献,一是于三十年代初,与梁思成一起,首开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先河。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十五个省的两百多个县, 实地勘察测绘了两千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 发表建筑论文几十篇,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重要文献。二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 国徽设计,三是改造传统景泰蓝 。四是培育了一批建筑学家。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 、剧本、译文和书信等等,其中不少属佳作。可惜她长期患病,英年早逝,当年仅 51 岁 。

 三十年代初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勘察古建。

三十年代初林徽因在勘察古建。


照片说明:西南联大时期的教授之家。后排左起:周培源、陈意、陈岱孙 、金岳霖;前排左起:林徽因、梁再冰、梁从戒、梁思成、周如枚、王蒂澂、周如雁。

有人说,她是三个男人成就的美丽。没错,但只对了一半。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肯定有切磋,有启迪,有扶助。难道林徽因没有成就徐志摩吗?您也许不同意:那不是成就而是忽悠。不管怎么著,没有林徽因,恐怕他徐公子也篡不出那么多美丽的诗篇了。

就此打住。

正是:
姑侄林妹妹
两座纪念碑
人间传佳话
才华汗须眉


补遗:最终这帮家伙还是把那个三人行 “ 阳物 ” 放上去了,尽管那是在纪念碑建成几年以后的事,而且远远地离开了一段距离。安放仪式林樱没有出席。这是后话。


文献

1.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328/12200721_16.html;
2. Cathleen Mcguigan,“Where Memory Endures”, Newsweek, February 12, 2007;
3. Mary Malone,“Maya Lin: Architect and Artist”, Enslow Publishers; January 1995.

Deena 发表评论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提倡移民assimilation,即那时说的"melting pot".在那个年代成长的华人大都不讲中文,林樱也不例外.在成长的年代不接触中国文化,成年后就难以认同自己的根.当年华人在美国的处境远不如现今.为了下一代能在美国立足,她的父母采取assimilation的教育,似乎也不应受到指责吧?!
mingyanzi 发表评论于
回复行者一路歌的评论:
Here you go: (found in baidu)
怀旧军营歌曲-《一壶水》
六月娇阳红似火,
我们爬山又越坡,
口干舌燥心里甜,
一路行军一路歌,一路行军一路歌。
连长问大伙:同志们渴不渴?
你一言,我一语,齐把那话儿说:
要说渴,真是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
说不渴,也不渴,这点困难算什么!
祖国的江河在胸中,我的心里荡清波。
连长把水壶递过来,一股暖流涌心窝,
我传给你,你传给我......
嗬!全连同志尽情地喝......
哎?一壶水没喝完你说这是为什么?
小小水壶连着五湖四海,连着五湖四海,
盛着官兵团结的心一颗。
行者一路歌 发表评论于
回复mingyanzi的评论:

谢谢你mingyanzi。

“阴阳谋”的提法是我的原创。

“一路行军一路歌”是很久以前(70年代)马国光唱的一首战士歌曲,叫“一壶水”吗?我忘记了。

以后咱们多交流。
mingyanzi 发表评论于
回行者一路歌:You're welcome!
也许应该更正一下:是“民权纪念碑”而非“人权纪念碑”。

你的“阴阳谋”提法很有趣。是谁的原创?你的吗?

再,你的篇首题词“一路行军一路歌”听起来有些耳熟。是不是很久以前有一首歌叫“一壶水”的故事里的?

行者一路歌 发表评论于
回复mingyanzi的评论:

Thanks a lot! Mingyanzi. I like that Civil Rights Memorial too. I pay my high respect to Dr. King.

You are also appreciated for the response to the comment of Mr.人间松枫. Yes, she is sb. in the history though she is not a one having every integrity.

Thanks, 人间松枫 too.

mingyanzi 发表评论于
林樱还是人权纪念碑的设计者。她根据金博士作的“我有一个梦想”里说的“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而设计的人权纪念碑是个巨大的圆形黑色大理石平台,有清水漫过,在阿拉巴马州的蒙高马利市内,在金曾经布道的教堂旁边。在那里,访问者可以用手触摸碑上刻写的名字,缅怀死去的冤魂和斗士。
Lin wrote: "I was surprised and moved when people started to cry," said Lin. "Emmett Till's mother was touching his name beneath the water and crying, and I realized her tears were becoming part of the Memorial."

Re:“昙花一现的角色。不喜欢林樱这个人。”

林樱恐怕不能算"昙花一现"的人,她的名字将随她的作品而传世。
生于俄亥俄的林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显然采用assimilation 的培育方式,以致她只认同美国不认同中国。可惜,不管她怎么自我认为,别人总是要认为她是华人。
比如,曾经参加总统竞选的罗斯.佩洛就管林樱叫“春卷”("...businessman Ross Perot, a major promoter of the project, frequently called Lin "eggroll" and, according to press accounts, "he hated that she was Asian". [见Frank
H. Wu (2002):"Yellow"]

about Civil Rights Memorial see http://www.splcenter.org/crm/lin.jsp
行者一路歌 发表评论于
回复ruby968的评论:

谢谢评论。林徽因的三弟是恒, 林樱的父亲是林桓, 字看着象是吧。
人间松枫 发表评论于
昙花一现的角色。不喜欢林樱这个人。
ruby968 发表评论于
您看过林徽因于1934年写的《哭三弟恒〉吗?林樱应该是林徽因的侄孙女而不是侄女。
行者一路歌 发表评论于
谢谢各位光临。

shima喵喵: 不少人营营苟苟地活着,都是为生计为饭碗。林樱也如此罢。不过她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不假。

Christ:你的观点对,V也应是代表着越南Vietnam的简称。是她的符号之一。谢谢!



实质: 谢谢你的信息。


shima喵喵 发表评论于
很多年前还在国内时从“美国之音”中听到林樱的一篇文章(英文),大意是说她不喜欢被人看成是中国人,她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又说她父母从不在子女面前说中文,也不教子女说中文, 从不谈论中国。她不会说中文,以自己是美国人而自豪。“林樱”这个名子,恐怕她是从不用的。
俺觉得别人把俺们当成乡下来的穷亲戚,竭力要撇清关系,俺就不必去赶着攀亲吧。所以,俺从不特别留意甚么宗敏华,林樱之著名“美籍华人”,因为俺知道这些人自己是竭力要去中国化的。
实质 发表评论于
有一部得奖的纪录片叫Maya Lin : a strong clear vision (1995)
详细地叙述了越战纪念碑设计的始末以及maya lin的设计思想,很值得一看。

另外,Wilma Fairbank的回忆(书) 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也非常不错。
Christ 发表评论于
V是否也代表着越南Vietnam的简称?
QuietObserver 发表评论于
也看过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和金岳霖交往的文章,真是感动人。
那一代精英的才华和人品给后人留下许多美好记忆。
yijibang 发表评论于
好文!好文啊!谢谢您!长见识了,希望继续能拜读您的大文。
mingyanzi 发表评论于
Your story about Maya Lin is timely for the upcoming Memorial Day. Thanks.
iampassover 发表评论于
林妹妹幸亏没嫁给徐志摩这厮。
Half-bucket-full 发表评论于
you made the story more interesting, well done.
www12345 发表评论于
一直喜欢林徽因和林樱。 也喜欢你的文笔。 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