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说]
与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是让孩子留一级呢,还是不留级。今天在另一中文网站又看到了关于留级还是不留级的一场热烈讨论。
我想,不同的孩子也许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美国小学教育没有民主集中制,没有全国统一管理,都是各州各个学区各自为政,自主决定,比如哪一天新学年开学,哪一天是学生入学的截止期。
通常需要考虑留级问题的是一个生日排期较晚的孩子,比如学区定于九月三十日是学生报名截止期,那么那个生日在十月一日的孩子就可以是班上的“一姐”或者“一哥”。而生日在九月三十日的那个孩子就成了班上的贝贝。如果学区定于十二月三十一日是学生报名截止期,那么那个生日在一月一日的孩子就可以是班上的“一姐”或者“一哥”。而生日在十二月三十一日的那个孩子就成了班上的贝贝,英文是class baby,全班最小的那个。就是这个班上的贝贝有点让老师校长挠头。
校方给家长来信,邀请过来谈谈。大约是孩子在一方面或多方面成绩不太如意,比如不太配合老师,学习也跟不太上。希望家长考虑是否下学年让孩子重复读一年。 儿童成长确是一件奇妙的事: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两个孩子的年龄相差几个月几个星期的话他们的行为举止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可是当他们长大一点,比如进了高中进了大学,进入职场,他们的年龄差异就几乎不存在了,即使相差好几岁都很不容易看出来。
孩子的生日好像是没有人特意去调控的。有的孩子的生日是一月份,有的是十二月份。那么在一个班级里,总有大几个月的孩子,和小几个月的孩子。大的孩子通常显得比较成熟,往往自然而然地在一个小小的班级里的成了领袖人物。小的孩子显得比较不成熟,往往是跟随者,就是群众;或者也不做跟随者,只是散兵游勇。年级越低,这种差别越是明显。当然也有生日很晚,可是在老师同学心目中仍然稳重成熟的;也有生日比较靠前,但行为举止仍像个贝比。不过一般而言,那个需要考虑留级的孩子,往往是生日较迟的那个。
不留级,让孩子跟随原来的班级走,也许他会很快赶上来,没有问题。怕就怕孩子没有准备好,硬跟着原来班级走,走不动,老掉队,怎么也赶不上,老是当尾巴远远的吊在后边,自己都慢慢失去信心,没法享受快乐童年,就不好了。我们老中又习惯作父母的总喜欢把希望和面子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若是留级了就觉得挺丢面子。如果,父母们能想通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孩子留一级,其实你说不定就此还给了孩子本来应该得到的幸福童年。
孩子的成长,是在一天一天,一星期一星期,一月一月,一年一年的时光中,在每一个新词新句子的掌握,新的算术题的解答中发生的。在学校里,在家中,在社区的游戏场地,孩子在学习,学习书中的各科知识,也学习书本之外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之道。他们对每一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不光是使他们在智力上有了新的发展,重要的事,这种能力的获得使他们增添了信心。信心带给人的力量,我们决不能低估。按照颇得弗洛伊德真传的心理分析派传人埃里克森的说法,人的一生分八个阶段,每一个年龄段人们都得面对一个危机,能否化解危机,关系到能否继续往前发展;而童年的任务,是接受学习新东西的挑战,面对的危机时要么努力奋进要么自认自己不如人。如果学好了的话,就取得了成绩,就解决了危机,得到能力。能力带来信心,信心使人快乐,那么这段童年时光就是轻松愉快的,否则就是失去光彩的负担沉重的童年。如果家长能够看到这一点,让尚未进入状况的孩子晚一点开始,让他们在低幼年级时多待一年,趁着在幼儿园或一年级,二年级时迟滞一年,又有什么不好呢?到了高年级,比如四年级或五年级,对同伴一开始重视,再拆散了朋友圈,留级就比较麻烦些。
说真的,孩子转入下一年级的新班里,在那里成为班上年龄最大的了,在同伴和老师眼中一下子成为懂事的和成熟的了,会有许多益处:他们不再是班上的贝比,而成了领头羊。老师会觉得年龄稍大显得稍微成熟的学生更能合作,无形中对他们会有更高的期待,孩子也能感受到这种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期望,而努力的好好学好好做,不辜负那种难得的无言的期望和无言的鼓励。另一方面,留一级不过是晚一年毕业,晚一年上中学,上大学,晚一年进入职场而已。延长一年童年,推迟一年进入包袱沉重的成年人的世界,应该对于父母,怎么也是可以承受得了的吧?你也不急着等着孩子早日挣钱补贴家用是不?
这也许也是许多老美家庭让孩子晚一年开始上学的原因。当然,也许受大卫埃尔坎写过的一本书的影响,书名是“被催促的孩子:成长的过早过快”。书中建议人们放慢脚步,让孩子慢慢度过童年。人生的日子长着呢,不要让孩子步履仓促地匆匆而过那需要慢慢品味和享受的金色童年。毕竟,儿童成长并不光是一个学会读书学会写字学会做算术的事情,情绪情感,与人相处之道同样也是重要的部分。
所以,当老师找你谈谈,建议你让孩子再读一次一年级或二年级时,不妨思前考后,再同孩子谈谈,该留级时就留级。留级并不意味着是失败。而是多争取一年时间让孩子从容成长。认为丢面子那是老观念了。再说面子那玩意儿,怎么也比不过孩子的快乐成长来得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