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不得奖,放屁都不响 —— 也谈教育和科研资源的不公

只为整理零星思路,想哪儿说哪儿,全无章法。如果您有耐心读上一篇,这里就谢过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教授不得奖,放屁都不响 —— 也谈教育和科研资源的不公

绿菜花

我今天说的这个“奖”是泛指种种奖项和头衔,诸如两院院士,第三世界院士,各种学会会士,世界大学排名,等等等等不计其数。如今对一个教授的评价,不看他们的学问贡献,只看他们有什么衔,什么奖,再就看学校排名。本来我没这个闲心去介意教授们的虚荣。但关键问题是大学和政府在教育和科研的资源分配上也是重“奖”而不务实。缺少民主。这就关系到教育和科学发展的大问题了。比如无论哪位教授一朝中了院士,立马就变成了学术贵族,甚至是人造的神。我严重声明不敢小看院士,里面确实有一些让我佩服的优秀学者。但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基本上是按头衔分配资源,一个没奖没衔的教授,再有能力也不会受到重视。机会极端的不均等。如果学术界是个社会的话,那么这是个有等级的社会。这是个被大小贵族所把持的社会。这些学术贵族的权力之大让学术界失去了自由呼吸的能力。我不是说国外学界没有贵族,没有等级。但都没有中国学界来得如此彻底,如此直白,如此不加掩饰。好像这一切都是这样的理所当然。看看那些诺奖得主和菲奖得主在中国得到的媒体关注,能把虚荣的好莱坞明星给气死。目前的教育界正所谓“考分考分,学生的命根;获奖获奖,教授的梦想。”但是说句公道话,这一切不能怪教授,都是机制给逼的。如今的学术界,政府,到整个社会,不认学问高低,贡献大小,只认某某得过什么奖,拥有什么头衔。就算没有奖和衔的,也要比比学校排名。大到中央决策,小到各种学术会议,如果没几个有奖有衔的参加,好象就掉了档次。贵族们的一句话,便是一言九鼎。其他人只有恭恭敬敬的听着。我只好对那些挣扎的小教授们说:花点儿功夫想法混个奖混个衔吧,不然你就活该受着,胳膊拧不过大腿啊。各大学为了自己的人能够获个奖获个衔,每年花费的精力,人力,和资源也不在少数。如今选院士已经成为教授们永恒的话题,比文学中的爱情还要永恒。

这一切都有着历史的渊源。这个社会多年来一直就是是官本位。平移到学术界,就自然是奖本位和衔本位了。所以每年发布诺贝尔奖得主之时,中国的媒体和社会都会像女人的生理周期一样阵痛一番。年复一年,我们一再的追问为什么没有中国人得奖?并呼唤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出个诺奖,出个大师?其实我看大可不必如此。就算一不小心中国马上出了一个诺奖,也无非只有如下几种功能:1 起到一定的鼓舞士气作用;2 让许多二八单身女士平添许多遐想 3学界又多了一个超级学术贵族。其实中国有这么大的人口,这么大的经济体,就算出一两个诺奖和一两个大师,也不会对这么一个大国起到什么根本的作用。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大一点儿,媒体不要老是盯着问:什么时候出诺奖,出大师?我们的媒体应该问一问什么时候我们会有一个机会比较平等的学术机制?什么时候我们会有一个各年龄段平均水平极高的科研队伍?什么时候我们的大学会有一个踏踏实实的学风?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会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当我们的总体科研水平非常高的时候,当自尊和执著又回到学者身上的时候,当我们的大学源源不断地为学界输送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才的时候,当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糟老头儿们一听到China 就会两眼放光的时候,当欧美的竞争学者们一想到China就眼圈儿发绿的时候,到那时我们还会那么在乎得不得诺贝尔奖吗?再说了,真到了那个份儿上就算不想得诺贝尔奖都难,不想出大师也难,憋都憋不住。架不住人家天天来求你去拿个奖啊。那时候中国人得诺贝尔奖不算什么大不了的荣耀。而反过来,中国人得诺贝尔奖确是诺贝尔奖的荣耀。当年北岛没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非常惋惜。我也觉着不应该。怎么着也比那高行健强多了。但话说回来,就算北岛得了奖,中国文学界就会改观了吗?不管得不得奖,中国的文学界都将在没有独立灵魂的行尸走肉状态之中继续下去。所以说,得奖是“标”而不是“本”。而我们的机制对标的兴趣却远远大于本。科学应该是最讲逻辑的,如今怎么搞得本末倒置。

其实奖本位和衔本位是整个学术界不自信的一种折射。我们已经没有自由思想的勇气和自信了(具体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就不多说了)。而我们评价一个学者的成就时又需要一个坐标。所以就用奖和衔把教授们简单的分成三六九等。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MIT的几位教授被新加坡的大学请去评价它们大学的水平。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新加坡的大学会成为世界一流。他们得到的一个回答是:当你们不再需要别人来评价你们自己的时候,你们才有可能变成世界一流。中国是个大国。作为大国的国民,为什么总是怀揣小国的心态呢?对于诺奖,非奖,院士,名校,等等等等头衔的拥有者,我很尊敬你们。但我不崇拜,更不迷信。因为崇拜和迷信是学术的毒药。

%%%%%%%

一点题外话:细细想来,无论什么奖什么衔,只有两种获奖人。第一种是人比奖大;第二种是奖比人大。第一种人的成就极高,得不得奖都不会对他的功过有太大影响。这种大牛得奖只会给这个奖项增光。所以给他一个奖他都不一定有兴趣去领。而大多数的获奖人却属于第二种。 他们的名气不如奖大。他们可能算是佼佼者(混混者也有之),但同一档次的竞争者很多。如果获奖就会在他们的头上增添一道不小的光环。但是人多奖少,这时候获不获奖就全看学问以外的功夫了。相对于第二种获奖人,我们大可不必太过认真。和他们不相上下的学者,只怕是大有人在。至于已经获奖的人们,就算是第一类获奖人,他们已是功成名就。往往从此之后出成果的高峰已过。就算他们和从前一样不懈努力,毕竟运气二字不是想有就有的。一辈子能碰上一次已经实属不易。所以我们的资源经费,一定要考虑到那些没奖没衔的正在拼命努力的后来之人。多给他们机会。打破如今的垄断机制。

200734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