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不平静的生活

李讷不平静的生活

作者:马社香

李讷的学生时代

新中国成立那年,李讷刚满9岁,插班进育英小学读三年级。育英小学住读制,集中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办得不错。多少年后,李讷仍深情回忆育英小学的学习情况:“当时育英小学的校长韩作黎,是位可敬的师长,对教学理论很有研究,善待学生,现在桃李满天下。”1953年李讷小学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和姐姐李敏一个学校,矮一届。为了防止孩子有优越感,毛泽东对两个女儿要求不许告诉学校和他人自己父母的名字,在学校登记表家长姓名栏中,李敏、李讷都填写的是保健医生王鹤滨的名字。

李讷读中学时在同学们眼中已是个博士,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书涉猎较多。相对来讲,政治、哲学理论书倒读得少一些。初中时的李讷会背许多古诗,毛泽东亲自圈划批注过的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20篇赋,总计为1590首。其中唐诗约600首,汉、魏、南北朝时期诗人的作品150多首,明诗近200首。鲁迅诗中圈划过的有44首。父亲圈划过的诗词,李讷许多篇都抄在自己的本子上,经常读读看看。李讷的床头常放有诗词书。初中时李讷看书,已能从多方面吸取营养。她读《圣经》就从中吸收了一些外国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对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作品,青少年时期的李讷也是比较偏爱的。李讷穿着朴素,女子附中高干子女比较多,也有一些穿戴讲究的同学,骑进口自行车,戴瑞士手表。李讷中学没有戴表,一直骑自行车上学。读高中时这辆车已很旧了,也没有换一辆。毛泽东从来不允许工作人员用小车接送李讷。

李讷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喜欢留短发。小学时穿着比较漂亮,夏天喜欢穿花色连衣裙,像只美丽的花蝴蝶。中学时李讷很少穿花色裙子和衣服了,她喜欢穿深色的学生服,蓝色、灰色,鲜艳的颜色很少穿。李讷在中学不太喜欢交朋友,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性格多少有些孤僻。

天性欢快活泼的李讷,随着年龄的一天天长大,真的像她的名字一样,渐渐讷于言了。李讷中学的同学多少年后分析追忆:由于家庭的特殊,李讷不得不事事注意影响,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红墙的隔阻,使她不能与同龄人自由交往。李讷青少年时代由于父母遗传,是长得比较美丽的。读高中时,李讷又拼命地掩饰这种美丽,以自觉树立无产阶级思想和世界观。

1959年夏,李讷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为了庆贺,李讷和母亲于7月下旬上了一次庐山,一直到8月6日庐山会议结束,她才和父亲一起下山。李讷和父亲毛泽东一样,很喜欢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1961年夏,她和堂弟毛远新又去了一次,这次在庐山住的时间更长。

李讷读北京大学的时候,恰逢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都吃不胞肚子。李讷也不例外。毛泽东不许她带零食,更不许她加餐。李讷始终和同学们一样,艰难地度过难关。大学期间,李讷因病曾休学一年,毛泽东仍不许她有任何的特殊。“文革”前,北京大学是5年制,1966年夏,李讷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9月分配到《解放军报》当编辑,改名肖力。

大起大落的宁静

李讷到《解放军报》社刚刚满26岁。在同事们眼里,肖力中等个子,偏瘦,穿着一身军装,脸色白净,端庄大方,脸的轮廓像毛泽东,戴着白框眼镜,眉眼有些像江青。根据江青的叮嘱,李讷到军报工作,采取了保密措施,刚开始全社只有4个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文革初期,李讷尚在校当学生时,她曾对父母不辞而别到外地串联去了,《解放军报》记者邢志远曾奉命去天津找过她。李讷进报社后知道了此事,一次她正在吃炒花生,随手抓一把塞给邢志远,以表示谢意。邢志远问:“那次你跑到哪里去了?”李讷说:“我爬泰山去了。”接着又说:“这次外出,对我锻炼很大,要自己找车坐,自己找住处。什么事都要自己干,长了很多见识。”

不久,大家知道肖力就是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李讷公开身份后曾在报社大会上讲过几句话。她说:“爸爸让我告诉大家,我只上过几年学,很年轻,很幼稚,也很蠢。爸爸要我向叔叔阿姨学习,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教育我。如果有了错误,炮打、火烧都行。”此事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李讷在解放军报社住单身宿舍,早晨起来,她往往一面漱洗,一面哼着京剧青衣花旦唱腔,乐观、爽朗。她装衣服的箱子很破旧,却珍惜如命。有同志不解,李讷解释这是爸爸过去用过的。有同志怕她食堂伙食吃不惯,李讷笑着说她在家里也常到大食堂里吃饭。李讷在报社不坐小车,说爸爸不允许。一年到头李讷都骑自行车进进出出。有一天下大雪,北风呼号,她要回家。领导同志说:“你不要骑自行车了,我派车送你回去。”李讷赶紧阻止:“好叔叔,千万不要派车,爸爸知道是要批评的!”

1970年,李讷和中央办公厅的有关同志一起下放到江西进贤“五七”干校劳动。劳动中李讷和办公厅一位姓徐的年轻同志建立了恋爱关系。那时候李讷的堂姐毛远志、堂姐夫曹全夫都在这所五七干校,曹全夫是干校的党委书记,立即向毛泽东汇报了此事,毛泽东尊重女儿的意见,赠送了一套马恩全集,作为结婚纪念品。在进贤五七干校,曹全夫和毛远志为李讷主持了婚礼,一年后李讷生育一子,取名徐效芝,芝取毛泽东字润芝的“芝”(毛泽东字润芝、润之通用),其义自明。不久李讷和丈夫离婚,李讷回到北京。1974-1975年先后任中共北京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副书记。1976年10月后就不担任了。

1976年10月后,中央办公厅分配李讷一处北京西城区的独家小院,与儿子、保姆同住。李讷的身体日渐不好。工作暂时“挂”了起来。1986年,李讷正式分配到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

1984年初,在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夫妇的热心帮助下,李讷和王景清结婚。王景清是李银桥在中央警卫团的老战友,陕北神木县人。王景清是在李讷处境比较困难时与之结合的,虽无高攀之嫌,但与开国领袖的女儿命运与共,生活相依,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王景清曾回忆他在延安警卫团时,见过小时候的李讷。警卫战士们个个都喜欢她。80年代初王景清在昆明军区怒江军分共任参谋长,后调入北京卫戍区第二干休所离休。王景清为人善良,厚道,爱好书法绘画,做饭做菜都是一把好手。80年代李讷曾笑对友人说:“在家里,老王是大师傅,我是清洁工。”

现在李讷已经退休,一家人琴瑟相和,居住在北京万寿路一套四室一厅宿舍。儿子效芝对父母都很孝敬,在一家公司做管理工作。

在李讷居住的单元房中,有一间书房。不大,约十四五个平方,两边全是整齐划一的玻璃书柜,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李讷的书斋不可能有丰泽园的书房大,但毛泽东读史鉴今的教诲,犹如天柱一峰和神灯千点,在李讷小小的书斋中闪耀着无穷的光辉。

李讷承袭了父亲毛泽东的爱好,喜欢读历史书。李讷是北大历史系的高才生,毕业后几年,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家庭背景,她在政治圈子里转了转,但李讷的本质也可能是不太喜欢从事政治,只喜欢读记载政治历史的史书。李讷的书斋里大多数都是历史书,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教科书、研究集、人物传记、回忆录等等。还有一部分70代出版的介绍各国概况的书籍。毛泽东一辈子读了17遍的《资治通鉴》,读了5篇的《红楼梦》,李讷都另有一套,放在书柜里。

不动笔不看书。

毛泽东曾多次讲过徐老(徐特立)任湖南一师教师时“不动笔不读书”的做法对他的深远影响。那是一天课后,徐特立坐在休息室看书,毛泽东走进来请教道:“徐先生您读书的经验,可以谈一些出来让我们仿效吗?”徐特立答道:“润芝,我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懂,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笔标记书中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我是坚持不动笔不看书的。这样读书的结果,虽然进程慢一点,但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不但能记得牢固,而且能懂得透彻。”徐特立的教诲,毛泽东一生实践之。即使战争年代,毛泽东也是一看书看报必动笔。毛泽东留下的浩瀚书海,老人家所有看过的书,都有他划的圈圈和写的批注。李讷上学时,学着父亲也养成这个读书习惯。历经风雨和坎坷,李讷要看的书旁必有一支笔。

李讷的书斋,又是她心灵小憩的一块芳草地。那里每一本书都有珍贵的回忆,每一本书都带着过去的痕迹,那里也有李讷和王景清携手相依留下的倩影。在李讷的书斋的正前面有一幅48寸彩色照片,一片蔚蓝色的海面上,李讷和王景清并肩挺立,海风轻轻地吹拂,吹动了李讷额前的几丝头发。李讷没有戴眼镜,一双深邃的大眼饱含着无限的激情俯瞰着辽阔的海岸。这幅照片给人心灵一瞬震撼,又给人太多的联想和憧憬。李讷寄情于海,热爱大海,心灵深处是“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铭刻,还是“桃花源里可耕田”的向往,是沧海桑田的透视,还是大起大落的淡泊,青少年就博览群书的李讷在照片上没有题一个字,但挂在书斋里又似乎注写了丰富的内涵……

与此相辉映的是李讷书斋旁的客厅正中,曾挂有一幅毛泽东亲笔写给李讷的题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这幅题词老人家没有写具体时间,却永远留下了一位世纪伟人一位睿智父亲对爱女的深情,对中国昨天和今天的感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毛泽东摘自于终生爱读的《红楼梦》一书。

李讷的韶山情

毛泽东对李讷一生寄予厚望,可李讷的一生并非顺利。每当苦闷之时,李讷就像一首歌唱的:“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思念毛泽东。”思念韶山那片故土。1984年8月12日,李讷和王景清结婚不久回到韶山。那一年李讷已44岁,经历了太多的大红大紫,太多的世态炎凉,踏上这片令千万人神往的故土时,李讷在接待处登记簿仅写下王景清的名字,直至李讷在爷爷奶奶坟墓前哭倒在地,韶山同志才知道毛主席的小女儿回来了!

以后李讷回韶山的时候多了,韶山人渐渐了解她的本色,谦虚朴实、浑身上下没有一丝虚伪和做作。生活习惯俭朴。大家和李讷熟了,每年看着她还穿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衣服,就说:“李讷,穿衣服你也要跟上时代噢。”李讷爽朗一笑,“我的衣服只要没破,破了补补也可穿。爸爸给我们留下的传家宝就是艰苦奋斗。他的衣服那么多补丁,我穿衣服还应该讲究吗?”李讷就是这样,这些年来经常回韶山,情绪一年比一年高,可衣服仍是一年比一年“落伍”。李讷没有架子,如果不说,谁也看不出来她是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平易近人,在韶山只要有人诚恳地请她签名,她都乐意为之。她喜欢这个纯净幽美的世界。

1993年11月9日,李讷和刘松林、张玉凤、北师大的教授画家李琦、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章岩一起又来到韶山,当天她们瞻仰了故居、为楠竹?上的爷爷、奶奶扫墓,李讷将墓旁的松针、杂草捡得干干净净,沉痛地哭了好几分钟。次日,李讷一行又参观了毛泽东纪念馆、毛氏宗祠、毛震公祠、韶山烈士陵园、毛泽东诗词碑林、滴水洞。李讷上了虎歇坪,为老爷爷毛翼臣(派名毛恩普)扫了墓。李讷在毛泽东纪念馆题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以表达激动振奋之情。在滴水洞,李讷写下了“永远的怀念”五个意味深长的大字。

(文/马社香 摘自《红色第一家族》)

来自:总编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