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之词

http://www.lkdhui.com/tbtj/lyc/033.htm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名家点评:

一般认为,这是李这是李煜的绝命词。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某一天,宋太宗问李煜的旧臣徐铉,“你风过李煜没有?”徐铉很紧张地回答:“臣下怎么敢私自去见他?”太宗说:“你这就去看看他,就说是朕叫你去见他的。于是徐铉来到李煜的住处,在门前下马,见一老卒守在门口。徐铉对老卒说:“我要见李煜。”老卒说:“圣上有旨,李煜不能与外人接触。你怎么能见他?”徐铉说:“我今天是奉圣上旨意来见他的。”于是老卒进去通报,徐铉跟着进去,徐铉在庭院内等候。过了一会儿,李煜戴着纱帽,穿着道服出来。两人客套了一番,李煜抱着徐铉大哭起来。坐下后,两人沉默不语。李煜忽然长叹一声,说道:“真后悔当日杀了忠臣潘佑、李平。”意思是早些听信潘 佑、李平的劝谏,治理好朝政,也不致于今天稀里糊涂地做了俘虏。李煜说出这话的结果,自然会引起宋太宗的猜疑,而招致杀身之祸。一则李煜原本无心计,二则是当年李煜杀了潘、李二人后就有些后悔,这悔恨一直埋藏压抑在心头,所以这天一见旧臣徐铉,也就脱口而出了。由此可见李煜的诚实。这是词人、艺术家应有的禀性,但在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中,这种性格却是很难生存的。果不其然。徐铉离开后,太宗就宣召徐铉,询问李煜说了什么话。徐铉不敢隐瞒,只好照回复了李煜的话。宋太宗听后,便下决心除李煜。分析走来,这件事不能怪徐铉告密,太宗派徐铉去见李煜,其实就是有意去找他的碴儿,以借机除掉李煜。即使徐铉隐瞒不说,太宗也会找其他的借口。何况徐铉为保自家性命,也不敢隐瞒。负责监视李煜的老卒,在门外听见了,说不定也要向太宗汇报的。七月七日,李煜为庆祝自己的生日,让跟随来宋的南唐乐会演秦音乐,声闻于外。太宗听说后,龙颜大怒。同时,李煜《虞美人》词也传入禁中,太宗听了“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更起杀心。于是派人送上牵机药,毒死了李煜。就这样,一代词人李煜,在他降临“人间”的同一天魂归“天上”。

春花秋月,原本是大自然赐于人类最美好的景观,人们只嫌看不够,赏不足。可此时李煜却希望春花不要再开放,秋月不要再圆满。这反常的心理正表现出李煜异常的生活境遇。因为一见到春花秋月,就想起了幸福的过去和欢乐的“往事”。回忆的往事越多,现实的悲哀就越沉重。见不到春花秋月,也许就少些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春花秋月,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 移,照样周而复绐地开放、升起,而东风又不期而至。自然的风月花草,无不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沉怀念“故国的江山依旧壮丽吧,宫殿的雕栏玉砌也还是那么辉煌气派吧?可曾经拥有他的主人已是朱前面丧尽,衰老不堪了啊!结句写愁,已是千古名句。这个比喻不仅写出愁像江水一样深沉,像江水一样长流不断,还写出愁苦像春天的江水一样不断上涨。真是把人生的愁苦写到了极致。

另附:故乡版点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关于李煜
名家点评:

李煜(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即位后改名煜。世称李后主。李煜是多才多艺身,又是多福多苦命。

说他是多才多艺身,是因为他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精通音乐。他玩什么,都能玩出名堂。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创造出了“聚针钉”、“金错刀”、“撮襟”等体式。他作画,“远过常流,高出意外”(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他创作的乐曲,也很“奇绝”,亡国前创作的《念家山》、《念家山破》等乐曲,流行很广,“宫中民间日夜奏之,未及两月,传满江南”(邵思《雁门野说》”。他还会点武艺,像李璟,弧矢箭术都不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的李煜,写起小词来,自然是驾轻就熟。他能创造出《虞美人》之类的绝妙好词,一点也不奇怪。

说他多福,首先是因为他原本无缘也无心做世子、当国主,却一不小心,当上了世子,做上了国主。他是李璟的第六子,当世子、做国主原本没有他的份儿。可憨人有憨福。他的长兄弘冀早就被立为世子,可弘冀莫名其妙地暴死,其他四位兄长又都早夭,这样李煜就成了“老大”,于是在建隆二年(961),顺利地被立为世子。同年,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登上国主的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后主登基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已建言了宋王朝,统一了北方。只是大宋要一个个地收拾其他小国,一时还顾不上平定南唐。于是李后主有李会苟延残喘,做了十五年的小国之君。宋太祖曾说:“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李煜居然在宋太祖的卧榻之下,小心翼翼地睡了十五年。这也算是有福气吧。

他的福气,还不止这些。事业、爱情都美满,才是真正圆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李煜的爱情,也挺幸福的。先后两个王后,都是天姿国色,而且多才多艺,跟他又情投意合。大周后,小字娥皇,精通书史,善解间律,特别擅长演奏琵琶。既会谱曲,又能填词,可惜没有词作流传下来。她还是一位时装和发型设计师,曾设计“高髻纤裳及首翘鬃朵之妆”,人人仿效。有这样一位可人儿作伴侣,叫后主片不心满意足?小周后,是娥皇的妹妹,也是“警敏有才思,神彩端静”,风情万种。后主与小周后婚前的爱情,更具有刺激性,更令他心荡神怡。如果说大周后要是引发了后主对音乐的兴趣爱好,间接促进了后主词的创作,那么小周后与后主婚前的频频幽会,则是直接为后主的词作提供了素材。后主词中的“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就是写与小周后的恋爱经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