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一统的西晋名将王濬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出生于一个世代显宦的家庭,《晋书》本传称其“家世二千石”。(《晋书》卷42)王濬少年时广览博学,知识很丰富,他人也长得很俊,是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可他放诞不羁、不追求功名,因而不为乡里的耆老所称道。但成人以后,他一改少时所为,胸怀大志、豁达大度,力图有功于国,立名于世。他曾在修建住宅时在大门前留出几十步宽的大路,邻人怪其留得太宽,王濬说要使之能容纳得下长戟幡旗这些将军用的仪仗。大家都笑他口出狂言,王濬回答说:“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同上)


  最初他被征辟为河东(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从事,专门纠弹不法,他执法严明,辖境内郡守县令有贪赃枉法行为者纷纷辞职离去。后来以参军的身份随从尚书仆射羊祜南征,他的才能深得羊祜的赏识和重视,很快升为车骑从事中郎,任巴郡(治今四川重庆)太守。巴郡和吴国接界,两国之间经常打仗,兵役、夫役繁兴,人民苦不堪任。为了逃避苦役,许多人家生了男孩都丢弃不愿养育,这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无疑是于国不利的。王濬上任知道这种情况后,决心加以改变,他制定了严密的徭役征发制度,严禁军人强征和奸吏从中勒索作弊扰民,并在一定程度上宽限人民的徭役课税。对于生养孩子的人户也给予一些优待。因而在他任巴郡太守期间,地方安定。他也深得民间的好感。后转任广汉(治在今四川遂宁)太守。泰始八年(272),益州(治今成都)的一个军官张弘叛乱,杀了益州刺吏皇甫晏。王濬在其主簿李毅的劝说下,不等朝廷命令到就主动率军前去讨伐,很受朝廷赞赏,随即命他为益州刺史,张弘叛乱被平定后,又给王濬赐爵关内侯。


  王濬在益州禁淫祠,兴教化,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用的办法,使他们大都投降依附于晋朝。在任政绩显著,朝廷要把他调到中央任掌管财政的大司农。这时羊祜正和晋武帝司马炎谋划灭吴之事。据《晋书》记载,当时吴国境内流传着一首童谣曰“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羊祜听说后以为“此必水军有功,但当思应其名者耳。”恰好王濬这时被征调为大司农,他的小字又叫“阿童”,符合童谣之语。(《晋书》卷34)这样羊祜更加看重王濬,他秘密上表晋武帝,请求把王濬继续留在益州,为伐灭吴国作准备。因此王溶再度出任益州刺史。不久晋武帝就诏命他罢诸屯田兵,大作舟船,训练水军。王濬遵诏在益州大造战船。他采纳了别驾何攀的建议,调集诸屯兵、轮休在家的州兵和各郡在职武吏作为造船的劳力,又采买民间松柏的十分之四作为造船的材料,以免进山采伐费力费时,很快就造出了许多大战船。《晋书》记载当时王濬造船的情况是“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晋书》卷42)造船多,工程大,砍下的碎木片顺长江漂下,几乎把江面都遮住了。吴国很快就知道了王濬在上游大造战船的情况,当然也明白晋国大造战船的目的。吴国建平(今四川巫山)守将吾彦捞了些顺江漂下的碎木片去见吴主孙皓。告诉他晋军将要大举攻吴,请求增加建平的守卫力量以阻挡晋军顺流而下,可是昏庸荒淫的孙皓并没有把吾彦的报告放在心上,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和请求。吾彦只好自作主张,在江上增添了一些防御设施。


  王濬在益州为伐吴作了很多准备,历时也有好几年了。而当时晋朝内部在伐吴与否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时一直坚持要尽快伐灭吴国的羊祜已于咸宁四年(278)去世了。朝廷中只有张华、杜预、王濬等人认为应该立即灭吴;而贾充、荀勖等人则以为灭吴的时机还不成熟,朝廷中支持他们这种看法的人很多,弄得晋武帝一时也下不了决心。咸宁五年(279),王濬又上书晋武帝,请求立即出兵伐灭吴国。言词恳切,说理也很透辟。他说,现在孙皓荒淫无道,已失去人心,如此时不灭吴,恐怕孙皓死后,吴人更立贤主收招人心,那就将成为晋的强敌了。张华、杜预也相继上表劝晋武帝伐灭吴国。晋武帝终于决心灭吴了。诏命镇东大将军琅玡王司马伷向涂中(今安徽、江苏长江北岸交界一带);安东将军王浑出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今湖北鄂城):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今湖北武汉);镇南大将军杜预向江陵(同今地);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领巴蜀军沿江东下。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节制诸军。在东西千里的边界线上同时出击。


  咸宁五年(279)十二月,王濬从成都出发,率领七万余巴蜀将士顺江而下。先是,吴国建乎守将吾彦为了阻止晋水军顺江而下,在峡谷中设置了铁锁链横跨江面上,又在水道下面设置了一丈多长的铁锥,想借此拦住或刺破晋军战船。这些情况,王濬早已知道,为了对付暗藏水中的铁锥,他吩咐预先绑扎了几十张巨大的木筏,上面竖着身穿铠甲、手持兵器的草人,用擅长游泳的人驾驶先行。这些大木筏一碰上铁锥,铁锥立刻刺入或卡在木头之间,被飞快下驶的木筏带走了。然后战船再随后下行,王濬已命人在船头设置了大火炬,有十余丈长,几十围粗,里面灌上麻油。当遇到铁锁链时,稳住船点燃火炬,片刻功夫,横在江上的铁锁链就被烧得铁融链断,沉入江底。战船可以畅行无阻了。


  太康元年(280)二月间王濬率兵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附近),擒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璩。以后又相继攻下荆门(今湖北荆门)、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北)、乐乡(今湖北松滋)等城,俘虏了吴国的监军陆晏、水军督陆景。这时晋朝又给王濬加官进爵,诏进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此后在王戎、胡奋所率晋军的配合下,先后攻占了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今湖北鄂城)等地,吴军将士望风而降,王濬率军队乘胜顺江东下,直扑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一万多前往抵御晋军。可刚出建业不远就碰到了乘胜前进的晋军,张象见晋军战船满江,人多势壮,自知不是敌手,遂率领部下不战而降。这时司马伷、王浑等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业。孙皓山穷水尽,只得投降。他派人分别给司马伷、王浑、王濬送去了降表。王濬率领的晋水军占了交通工具的便利,率先以八万之众开进建业。孙皓带领太子诸王及群臣,来到王溶的军营门口,按古代国君的投降仪式,反绑双手,让人抬着一口棺材向王濬投降。王濬亲自给他松了绑,放火焚烧了棺材,接受了孙皓的投降。又派人接收了吴国的图册典籍,查封了仓库,以待朝廷派人处理。灭吴后共获得四个州,四十三个郡,三百一十三个县;五十二万三千户人家,二百三十万人;官吏三万二千员;粮食二百八十万斛,船五千余艘等战利品(《三国志》卷48裴松之注)。


  这样,晋朝于公元263年灭了蜀,现在又灭了吴,九十多年的分裂局面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终于重归统一。


  王濬在灭吴之役中立了头功,遭到了一些同僚的妒嫉,他们攻击他,诋毁他的功劳。其中尤以王浑最为起劲。因为他和王濬等同时受命伐吴。他的军队驻地离吴国较近,很快就攻入吴地,在牛渚击败了吴新任丞相张悌、护军孙震率领的吴军主力,可他这时迟疑不前,不敢乘胜直捣吴都建业,而是等王濬率军进入建业后,第二天他才赶忙渡江进入建业,可为时已晚了,孙皓早已向王濬投降了。守盗百日反为他人得之,王浑心中很恼火,当时就想用武力吞掉王濬,是何攀劝王濬把孙皓给了他才避免了这场内部火并。再加上出师后,晋武帝曾要王濬到秣陵(今江苏南京附近)听王浑节制,王濬后来声称军行神速,没有接到这个诏令。当王濬率军经过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江面时,王浑要王濬停船议事,王濬回答说:“风利,不得泊也。”(《资治通鉴》卷81)根本不和王浑打照面,率军直扑建业,抢了头功。王浑对此是又气又恨,千方百计找机会报复。他们攻击王濬不听诏令,私取孙皓宫中的宝物,放火焚毁吴国宫室,纵兵劫掠杀人等等。王濬也上书晋武帝一一给予驳斥。晋武帝内心是很赞赏王濬灭吴之功的,因为这成全了他统一的意愿,使他成为了统一之主,得以留美名于后世,所以他不为王浑等人的攻讦所动,还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步兵校尉以前未设,这时专为他而设)封他为襄阳县侯,食邑万户。但是王濬还不满意,认为晋武帝受了王浑等人的影响,给自己的赏赐太轻,经常口出怨言,晋武帝也不和他计较,宽容了他。后来他的益州护军范通告诫他不要伐功矜能,要归功于主上和同僚,以免有朝一日灾祸及身。王濬听从了他的告诫。


  当时朝中有人也认为晋武帝对王濬的赏赐太轻,是酬不偿功。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等上书为王濬鸣不平。晋武帝又升迁他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后又转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其他如故不变。


  平吴以后,王濬和王浑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以后每当王浑到王濬那里去时,王濬总是严加提防,生怕王浑暗算他。这时的王濬真可以说得上功成名就了,年纪也大了,所以他也再无他求,唯用吃喝玩乐以消磨余年,直到太康六年(285)去世,时年八十岁。


  五百多年后,唐朝著名诗人、政治家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一诗中曾赞咏了王濬灭吴的功绩,诗曰: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原文资料:

   王濬之入建业也,其明日,王浑乃济江,以濬不待己至,先受孙皓降,意甚愧忿,将攻濬。何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得解。何恽以浑与濬争功,与周浚笺曰:“《书》贵克让,《易》大谦光。前破张悌,吴人失气,龙骧因之,陷其区宇。论其前后,我实缓师,既失机会,不及于事,而今方竞其功;彼既不吞声,将亏雍穆之弘,兴矜争之鄙,斯愚情之所不取也。”浚得笺,即谏止浑。浑不纳,表濬违诏不受节度,诬以罪状。浑子济,尚常山公主,宗党强盛。有司奏请槛车征濬,帝弗许,但以诏书责让濬以不从浑命,违制昧利。濬上书自理曰:“前被诏书,令臣直造秣陵,又令受太尉充节度。臣以十五日至三山,见浑军在北岸,遣书邀臣;臣水军风发乘势,径造贼城,无缘回船过浑。臣以日中至秣陵,暮乃被浑所下当受节度之符,欲令臣明十六日悉将所领还围石头,又索蜀兵及镇南诸军人名定见。臣以为皓已来降,无缘空围石头;又,兵人定见,不可仓猝得就,皆非当今之急,不可承用,非敢忽弃明制也。皓众叛亲离,匹夫独坐,雀鼠贪生,苟乞一活耳,而江北诸军不知虚实,不早缚取,自为小误。臣至便得,更见怨恚,并云:‘守贼百日,而令他人得之。’臣愚以为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若其顾嫌疑以避咎责,此是人臣不忠之利,实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浑又腾周浚书云:“濬军得吴宝物。”又云“濬牙门将李高放火烧皓伪宫。”濬复表曰:“臣孤根独立,结恨强宗。夫犯上干主,其罪可救;乖忤贵臣,祸在不测。伪郎将孔摅说:去二月武昌失守,水军行至,皓案行石头还,左右人皆跳刀大呼云:‘要当为陛下一死战决之。’皓意大喜,意必能然,便尽出金宝以赐与之。小人无状,得便持走。皓惧,乃图降首。降使适去,左右劫夺财物,略取妻妾,放火烧宫。皓逃身窜首,恐不脱死。臣至,遣参军主者救断其火耳。周浚先入皓宫,浑又先登皓舟,臣之入观,皆在其后。皓宫之中,乃无席可坐,若有遗宝,则浚与浑先得之矣。等云臣屯聚蜀人,不时送皓,欲有反状。又恐动吴人,言臣皆当诛杀,取其妻子,冀其作乱,得骋私忿。谋反大逆,尚以见加,其馀谤?沓,故其宜耳。今年平吴,诚为大庆;于臣之身,更受咎累。”
    濬至京师,有司奏濬违诏,大不敬,请付廷尉科罪;诏不许。又奏濬赦后烧贼船百三十五艘,辄敕付廷尉禁推;诏勿推。
    浑、濬争功不已,帝命守廷尉广陵刘颂校其事,以浑为上功,濬为中功。帝以颂折法失理,左迁京兆太守。
    庚辰,增贾充邑八千户,以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封襄阳县侯;杜预为当阳县侯;王戎为安丰县侯;封琅邪王亻由二子为亭侯;增京陵侯王浑邑八千户,进爵为公;尚书关内侯张华进封广武县侯,增邑万户;荀勖以专典诏命功,封一子为亭侯;其馀诸将及公卿以下,赏赐各有差。帝以平吴,策告羊祜庙,乃封其夫人夏侯氏为万岁乡君,食邑五千户。
    王濬自以功大,而为浑父子及党与所挫抑,每进见,陈其攻伐之劳及见枉之状,或不胜忿愤,径出不辞;帝每容恕之。益州护军范通谓濬曰:“卿功则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尽善也。卿旋旃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吴之事,若有问者,辄曰:‘圣人之德,群帅之力,老夫何力之有!’此蔺生所以屈廉颇也,王浑能无愧乎!”濬曰:“吾始惩邓艾之事,惧祸及身,不得无言;其终不能遣诸胸中,是吾褊也。”时人咸以濬功重报轻,为之愤邑。博士秦秀等并上表讼濬之屈,帝乃迁濬镇军大将军。王浑尝诣濬,濬严设备卫,然后见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