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火星一路追赶着木星,已经到了双子座。被誉为太阳系外最亮的那颗天狼星和火星、木星形成了闪亮的大三角形。天狼星旁边是猎户座的大小三星。这就是2025年1月最后一天入夜时分在北半球能看到的星空奇景。马斯克也能看到吧,他又在想什么呢?
人移民到火星能活下去吗?
这不是背个背包到火星去旅游,而是要在那里建立生态圈,永久居住,繁衍后代。在假定火星没有可利用的资源,没有可呼吸的空气的前提下,建立能永久持续的生态圈,这个听起来就有点科幻。需要多少物资,有算过吗?
火星接近地球的周期是二十多年,如果设想先送一拨人过去熬二十年等待下一轮补给,然后再二十年,再二十年,之后只会越来越容易,这样想可以吗?这样想恐怕是有问题的!
首先你得搞清楚,美国六十年代登陆月球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上述想法还说得过去,如果是真的就麻烦了。六十年前就做到的事情,现在是越来越容易了吗?和那时候相比,现在的技术进步可不是一点点,那时候用的是什么飞机?现在用的是什么飞机?拍苍蝇吧?可现在登陆月球更容易了吗?有谁又上去了?
火星第一拨志愿者送过去,二十年后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要么是燃料涨价了,去不起了,化石能源就那么多,挖不着了自然涨价;要么是小马哥寿终正寝了,公司下面那些人打官司闹分家;还有公司破产、美国变天、机器人占领地球等等等等。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地球人对火星计划失去了支持的兴趣,让火星人自生自灭去了。那样的话,火星人每天萦绕在脑际的都是灵魂三问:
我从哪儿来?我要到那里去?我干嘛来了?
火星成了火葬星,而火星基地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火葬场了。
关键是这东西太烧钱了,火箭倒是越做越大,为了装更多的燃料,然而把燃料送上天又是燃料消耗的大头。这么看起来,这个烧法效率貌似有点低。就靠星舰X,不知道等到达火星时,有效载荷还能剩多少吨。马斯克在这个问题上就有点直男楞的劲头了,一条道走到黑,只管把火箭做大,就没想点别的招?越是着急越应该多管齐下,不是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然要到火星上去生活,那么有些事需要现在就开始。例如试试运行一个难度稍低的火星基地项目。把预想送往火星的物资扔到一片沙漠中,假设100吨,然后把志愿者空投下去,让“第一拨”志愿者就用这些东西,造一个生态基地,然后在里面生活二十年。吃喝拉撒包括呼吸都就用这点东西了,二十年里不会再补给一滴水。这个实验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看这些人能不能活二十年,还要看二十年后,还有几个人精神是正常的。
这里可能遇到的问题太多了,不演习就是直接实战,多少有点儿戏。万一人家上了火星抑郁了,要自杀,选择的方式是拿榔头砸玻璃,一榔头下去火星文明毁灭了,这不是坏菜了吗?二十年后,火星文明重启,没几年,一个燃料罐爆炸,又完蛋了。阖着一帮人到火星上去玩真人版的《三体》游戏去了!
要玩真人版《三体》游戏,在地球玩有一点好处,至少实在玩不下去的时候放弃了,志愿者还能保住命。如果这个实验项目到现在还没有启动实施,那么,马斯克是真的要送人上火星吗?还是说以此为名目获得资金研发黑科技?尽管这也不能说没有价值,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就只能用面壁者的微笑来回答了。
对于移民火星这么科幻的项目,不想点科幻的招,恐怕不行。现在地球上有那么个国家被叫做基建狂魔,而且现在卷成什么样了呢,您随便拍点数字,工程队就会排着队找您报道。有了工程队干什么呢,地球上有块地方叫世界屋脊,在海拔五六千米左右找块稍微平点的地方应该不算太难,然后竖直向下挖个三千米的洞,再斜着向三千米终点处挖一条运输通道,有盾构机,都做得到。在竖直洞上布满线圈,我们给这东西起个名字,叫“电磁烟囱”。
现在电磁弹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有了电磁烟囱,起步高度海拔五六千米,出口速度N倍音速(N按要求计算就可),扔点东西上外太空就不是梦了。末端制导只需少量燃料,外太空再预先设置近地轨道空间站接收物资,这样这套系统就算建成了。全都是目前技术能做得到的事情。
电磁烟囱的运力,一趟有效载荷没必要追求过多,有三到五吨,就算只有两吨,近地轨道绕地球一圈大约十几分钟,按一小时三发算,一天150吨,一年小6万吨就送上天了。再多竖一根烟囱的话,运力还能翻倍,理论上讲,运力无限!关键这个项目使用的资源环保可再生,它的可持续性就有了保障。至于电从哪儿来,从雅鲁藏布江那个项目拉根电线?再说了,世界屋脊上又不缺太阳能。
物资有了保障,把近地轨道空间站建成太空工厂、太空基地、近地轨道太空城也不会耗费太多时间。真要去火星,马斯克研发的大火箭,在外太空补充燃料再出发,说不定燃料还足够往返,这样不论去火星旅游还是常驻,就显得靠谱多了。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有些事还真不是用蛮力就能办好的。
要是中国哪天回过味儿,真的要搞这么个太空项目的话,这里是可以没有马斯克什么事的,留给他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小马哥的意义在于他是一面旗帜,把正在被数字控制,精神内耗,甚至走到精神错乱边缘的人类的目光,带向星辰大海。马斯克在中国人中的粉丝,应该不会比福原爱来得少吧?石破茂能给处于寒冬的中日关系带来破冰的春意,中美之间为什么必须死磕呢?当然,有春就有夏,过了夏,秋冬还会再来,但人间四季是自然现象,它不是我们应该精神错乱的理由。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地球,我们真的需要三到五台机器人伺候吗?后AI时代,我们的生活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关键不在于AI,仍然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