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之国秘鲁:印加帝国的粮仓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从海拔近3千米的皮萨克(Pisac)到海拔2300多米的马丘比丘(Machu Picchu)这段100多公里的圣谷中,既有令人费解的巨石建筑和美丽精致的梯田,又有破烂的印加遗址和神秘的盐田,还有印加的编织之都和印加帝国的粮仓。是谁给了这些印加人巧手呢?又是谁修建了这些不可思议的建筑呢?史学家们说是印加帝国时期的君主帕查库提,他15世纪中叶左右在位,统治印加帝国30多年。但《地球编年史》的作者西琴先生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就连印加人,西琴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印加人,其实就是南美洲的古印第安人,史学家们说他们是蒙古人种,可西琴先生说他们是该隐的后代。谁是该隐?该隐是《圣经》中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同始祖亚伯拉罕的第一个儿子,是半人半神。他因杀害了他的弟弟而被上帝耶和华贬为“地球上的逃亡者和流浪汉”。为了防止该隐被仇家杀害,仁慈的上帝不仅承诺:“杀害该隐者,将受7倍之报复”,还赐予了他一个庇护的印记,这个印记延续到该隐的第7代以及之后几代。什么记号能持续几百年呢?西琴先生说,最有可能的是胡须,只有这种基因特性才能持续数百年,甚至千年,而印加人男性共有的遗传特性就是缺少胡须。

《圣经》中还说,该隐第七代的土八该隐是一名早于大洪水之前的“黄金、铜、铁的匠师”,他也是以色列人打造铜铁利器的始祖。西琴先生说,公元前4千年,尼比鲁星球上的阿努纳奇们便在秘鲁挖黄金,到公元前2400年时,被苏美尔神择选的印加人开始替神在秘鲁挖黄金、铜和锡。在美洲还有一个传说,说一个人成为金属工匠后变得相当有地位。这些似乎都在印证印加人的祖先是该隐的后代。而秘鲁(Peru)是《列王记》中盛产黄金和宝石之地的俄斐的语音另译,而闪·俄斐正是该隐的后代。西琴先生说,是闪·俄斐独自带着最早的移民来到了秘鲁的,他也是被苏美尔的阿达德神选中的印加人的祖先秘鲁·曼科。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可是,远在中东的闪·俄斐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秘鲁的呢?西琴先生说,他们是坐着芦苇筏船来的,登陆地点在今天的厄瓜多尔,厄瓜多尔曾是首都位于秘鲁库斯科的印加帝国的一部分。这种芦苇筏船是尼比鲁星球大神们赐予人类的,在秘鲁的的喀湖内居住的艾马拉人也说,他们的祖先乘坐芦苇筏船而来,在的的喀湖教会了他们如何制作这种船。今天,这些土著还划着芦苇筏船在湖中游来荡去。艾马拉人还说,是神灵教会了人们耕种、建筑和手工艺的技术。

不管这些传说是不是真的,我都100%相信,秘鲁的圣谷一定有神来过。要不然,世界上有数以千计的山谷,为什么只有黎巴嫩中部的山谷和秘鲁皮萨克到马丘比丘的这段山谷被称作圣谷呢?而史学家们说的秘鲁圣谷中那些逆天的巨石建筑出自印加帝国君主帕查库提之手,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这是为什么呢?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因为西班牙人入侵秘鲁,跟印加军队交锋时,他们亲眼目睹并记录下了印加人使用的武器。印加人的大部分武器都是各种棍棒,其中最大的是一种是大棒有一个较长的木质把手,把手顶部被一个红铜或石头制的圆球固定,上面有五六个凸出的尖头。这种武器可以敲碎人类的头骨,却无法刺穿西班牙人的钢铁头盔。印加人还使用一种用红铜、青铜或石头制成的战斧,这种战斧可以打折敌人的骨头,但无法砍断敌人的四肢,而西班牙人的长剑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划开印加人的血肉。

除了这些棍棒之外,印加军队也使用顶部带有红铜、青铜或者磨尖木头的长矛,以及把木头或兽骨削尖的飞镖。稍微让西班牙人忌惮的是印加人用毛线或其它纤维制作,囊中有一块鸡蛋大小石头的投石索。作战时,印加人会把投石索快速抡转起来,然后把囊中的石头以惊人的力量投掷出去,如果准确无误的话,会将西班牙人的长剑击碎成两段,但不会给头戴钢盔的西班牙人造成致命伤害。还有一种对印加人来说很珍贵的武器,那就是弓箭,因为只有来自热带雨林地区的印第安人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就用这些“破铜烂铁”装备军队的印加人,怎么可能把几十吨不规则的巨石无缝连接在一起?他们如何切割、打磨并运输那些多边形的平滑巨石?西班牙人用炭和铁煅烧出来的钢制武器、战马、火绳枪和火炮对印加军队来说都是核武器,何况那些整齐划一的巨石建筑、精致优美的梯田和精妙布局的盐田呢?难道印加帝国君主帕查库提执政期到西班牙人来到秘鲁土地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间,印加人便从最顶级的文明退化到连文字都没有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铜文明早期了吗?所以,这些都不是他们的手笔,就连印加遗址上的石头建筑也不是印加帝国的印加人建的。《印加帝国的末日》一书中说,印加人在原有的切割得很精细的石料上搭上木板,木板上面再铺上茅草就算是房顶了。而那些令人惊诧的遗址是神或半人半神留下来的。

为什么这些神或半人半神放弃了秘鲁呢?西琴先生说一次是彗星撞地球,一次是从海上来的巨人杀死了秘鲁的苏美尔白人。从此以后,印加人便靠着祖先留下的“积蓄”,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史学家们说,秘鲁人在公元前8千年到公元前3千年学会了驯养美洲驼和羊驼及种植马铃薯、玉米、藜麦、豆类、辣 椒、南瓜和番石榴等,而圣谷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我不知道史学家们说得对不对,但是当西班牙人来到秘鲁时,他们的确被这里的富足震惊到了。此地不仅有令他们眼花缭乱的黄金制品,还有各种农作物和水果。印加人喝着玉米啤酒,穿着棉质长袍,印加贵族则穿着由上等羊驼绒制成的色彩鲜艳的制服,印加君主甚至穿着由蝙蝠皮做成的斗篷,嘴里嚼着只有印加贵族才可以享用的古柯叶,这是一种欣欣向荣的文明。不过,印加人的美好生活被入侵的西班牙人打破了。虽然对于当时的印加人来说,这是灭顶之灾,但对后世的我们来说,却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圣谷,去探访圣谷中神留下的遗迹。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秘鲁的圣谷

在圣谷中的欧雁台吃过午饭后,我便继续在圣谷中的圣河边前行,途经与圣河同名的乌鲁班巴(Urubamba)镇。这个破破烂烂的镇没什么好看的,但是,从这个镇拐入圣谷腹地后,进入我眼中的美景让我想起了黎巴嫩粮仓的贝卡谷地。这里的圣谷跟贝卡谷地太像了,都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农田后是冰雪覆盖的群山,那是世界上最独特,也是最美丽的画图之一。被圣河浇灌出的此地在印加帝国时期皇家的直辖区,也是帝国首都库斯科的谷仓地带,而这片谷地中的农业“明星”非莫雷梯田(Sitio Arqueologico de Moray)莫属。史学家们说,这里是印加人的实验梯田,也是印加人的苗圃,圣谷大规模的玉米生产都得益于这里培育出来的品种。

乌鲁班巴镇



莫雷梯田



莫雷梯田

如果说史学家们说的印加人指的是该隐的后代,那是说得通的,但是,他们是苏美尔神的代理人。因为在圣谷中部的洞穴中至今仍居住着一个部落的残留,他们自认为是的的喀喀湖的乌鲁人的后代,乌鲁人的祖先就是来自苏美尔的阿努纳奇神。这些部落的残余拒绝从洞穴中搬到房子里,他们宣称:他们的离去会导致山崩和世界末日。更神奇的是,莫雷梯田的形状跟皮萨克和欧雁台的都不同,它是圆形的。《地球编年史》中说,在苏美尔语中,数字3600被写成一个大圈,这个数字代表尼比鲁星球绕日一圈的时间,也就是地球上的3600年才是尼比鲁星球上的一年。同时,这个大圈也代表“最高统治者”和“完美之圆”的意思。怪不得有人怀疑此地是外星人在地球的基地呢。

不管你信不信,莫雷梯田的结构都会颠覆你的认知。海拔3500米的这里地处安第斯山脉的高原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聪明的印加人或者是神却设计出了漏斗形的梯田。该梯田一共7层。数字“7”在苏美尔人那里是一个神圣的数字,它是掌管地球的苏美尔恩利尔大神的代表。从尼比鲁星球到地球,会依次经过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地球是这些行星中的第7个。

莫雷梯田

莫雷梯田

莫雷梯田

莫雷梯田

莫雷梯田

莫雷梯田的高度差是150米,不同高度的梯田温度也不同,最高处和最低处温差达15摄氏度。而温度之所以会不同,是因为在离梯田几公里外的圣河河床上有一种特殊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与一般石头相比,热容量较大。印加人或是神利用这些差别,在梯田底部铺垫不同厚度的鹅卵石来调节温度,再加上不同季节的光照,梯田里能够形成20种微气候和生态环境。梯田层与层之间的气候之差是按照每300米高度间的气候之差来设计的,从海平面到高原气候,无所不包。他们又通过控制灌溉系统来达到不同的湿度,而天然形成的地形又有良好的排水功能,从不积水。印加人还会根据对气候的预测,向农民们发放适合当年生长的种子,以确保在任何自然条件下都有优良的收成。

这些都是神之妙笔。在神的杰作下,秘鲁超过30种的玉米和3千余种不同颜色形状的土豆都是在这里被培育出来,此地也成了“印加的温室”。到公元1000年到1400年期间把圣谷逐渐吞并的印加帝国时,莫雷梯田变成了帝国的粮仓,帝国的印加人在吃神留下的“老本”。《印加帝国的末日》的作者说,印加帝国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高超的农耕技术是保证他们维持众多农业人口的原因,毕竟山脉地区的大部分地形不适宜农业生产,但是印加人开挖水渠、依山建造梯田,凭借着精工细作和改进农作物品种,以及帝国在圣谷中的首都库斯科建立的国家控制的粮食储存系统,印加人几乎不会发生饥荒,人们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马拉斯盐田

马拉斯盐田



马拉斯盐田

马拉斯盐田

马拉斯盐田

不过,印加帝国的印加人不是独享“神作”的。史学家们说,在他们之前,圣谷中的这片土地上便诞生了查纳帕塔文明,此时是公元前800年。随后。在公元500年至900年,这里又诞生了科塔卡拉文明,从公元900年到1420年被印加帝国吞并前,基尔克文明在圣谷中繁荣发展,最后在印加帝国统治这片地区100多年后,西班牙人以摧枯拉朽般的方式结束了帝国的统治。

我们是抱着对神的敬意来莫雷梯田的,这个梯田也在套票内,我们可以直接入场。当我围绕着这个依山而建的巨型同心圆大梯田转圈,欣赏神之佳作时,我忽然想起佛陀祖师,雍和仲苯教创立者敦巴辛饶在西藏建造的首都穹窿银城也是同心圆结构。《地球编年史》的作者说,苏美尔人的神,被称为“地球之主”的恩利尔最初来到地球时,曾在今天伊拉克境内修建了7座城市。这些城市以恩利尔的城市尼普尔为中心,其它6座城市都位于同心圆上。难道秘鲁的圣谷和西藏的穹窿银城都是苏美尔神的“孩子”吗?

马拉斯盐田

马拉斯盐田

马拉斯盐田

马拉斯盐田

马拉斯盐田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离莫雷梯田咫尺之遥的马拉斯盐田(Salinas de Maras)同样是神的作品。这里的门票不在套票内,我们得每人另付5美元多买票。站在海拔3200米盐田上方的高山上,我们眼前的半座山都覆盖着如梯田般层层叠叠的3千多块纯白盐田,景象十分壮观,此地是印加人自古以来的食盐来源。大神们让山上含有盐分的溪水流到每块约5平方米的盐田中,让水分在强光下自然晒干,水位和结晶程度都是经过精确测量的。盐在非洲内陆堪比黄金,摩洛哥商人曾用一公斤盐换取那里的一公斤黄金。跟非洲人相比,大神们对替他们挖黄金的远古印加人太好了,赐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钦切罗

钦切罗

钦切罗

钦切罗

钦切罗

相比令人惊艳的莫雷梯田和马拉斯盐田,含在套票中的村落钦切罗(Chinchero)就逊色很多。但这个海拔不到3800米的村落是印加的编织之都,整个圣谷的编织品大部分都出自此地。这里的人用磨碎的根茎汁洗羊驼毛,然后用各种植物和矿物给羊驼毛染色。紫色来自紫玉米,胭脂色来自仙人掌上寄生的胭脂虫,再滴上几滴柠檬汁就调出了橙红色,加些盐便是橙黄色。这里的印加人还利用高原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晒冻干土豆(chuños),这样在暴晒和速冻循环中的土豆可以保存长达十几年。我们在中心广场的教堂眺望很美的圣谷时,猜想这些手艺也是神留下的。

如果说圣谷中的一切都是神的礼物,那神在圣谷中的落脚点就在印加帝国时的首都库斯科和神秘的马丘比丘。我们要去那里倾听神的低语,也去聆听神的箴言。

路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