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七层境界 作者:八戒
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德、仁、义、礼、智、信七个概念,此即为道德的七层境界。
‘道’为最高境界。
何谓之‘道’?老子曰: “道可道,非常道。” 听起来很绕口,也许是现代绕口令的鼻祖吧。以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却不是寻常方法可以表述的。我自己还有一层理解,即:‘道’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却不是因循平常途径简单地就能实现的。
文字可以表述 ‘道’,但文字一旦形成,就成为固定有局限的东西,就会与‘道’偏离。照片可以反映物体,但再高的分辨率逐级放大以后,你看到的也只是马赛克或像素点。高等数学用导数、微分方程描述曲线,然而△再小,方程也只是无限接近,而并非曲线本身。
关于描述,佛家也有这样一个典故。
无尽藏尼问六祖惠能:我研究多年,马上就要博士毕业了,却还有多处不甚安得死蛋,Can you help me?
六祖惠能:我是文盲,不识字,请把经文念来听听,或许在下能略解其中深意。
无尽藏尼诧异:有没有搞错?你连文字都不认识,何以当博导?又如何能理解到经中的真理呢?
六祖惠能笑了笑:烦请告诉我月亮在哪里?
无尽藏尼虽不解其意,也只得用手指向天边的弯月:look!
六祖惠能:三克油。真理就像明月,文字就像手指。通过手指可以找到明月,然而手指并不是明月本身,既找到明月,便可以不再理会手指。其实观月也并非必须通过手指呀!
文字可以描述真理,但却不是真理本身,也不是描述与探索真理的唯一途径。就像中文英文甚至用中文表达的英文都可以表述同一个东西一样。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
老子说,道先天地而生。
老子说,我分明看见了道,但却无法描绘形容。
老子都无法形容,以我目前的智慧,姑且只能把‘道’理解为符合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真理的一个具像。仅供叁考,就当作八戒的一根手指罢。
道法自然。道的境界,也就是顺应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返朴归真之自然的境界。有道无道,得道失道,都说的是能否顺应 ‘道’这一规律.是以合于道的人,被称作有道之人。处于道德的最高层次。然而因其合于道,所以必不彰显于市,不为常人所知。
第二个境界即 ‘德’。
‘德’分两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说有德的人在做合于德的行为处世时,心中并没有要做道德高人的念头,这样的 ‘德’才为上乘,这其实已接近 ‘道’了。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则是说,念念不忘要做道德高人,因此做有德之事,行善积德,虽也是值得赞美的。但因心中有了念头,即有偏离于 ‘德’的本质,境界就有些低了。厚德载物,大地默默地承载着万物而无所求,这样的德不可谓不厚哇!德,还体现在对朋友与对敌人、对弱小与对强大的一视同仁上。以德报怨,便是例证。
“我们要以德服人”,广东十大杰出青年方世玉的老丈人,广东财富五十强之一雷老虎如是说。
第三个境界即 ‘仁’。
‘仁’,常与慈、爱相伴,多是以强势的姿态出现的。君王之对臣民,父母之对子女,医生之对患者。才可施以仁爱。
华佗同学见自己千辛万苦救治的伤兵一康复即被派到战场送死,非常郁闷,对曹操说,这太残忍了!曹操同学言道,先生只想着救一名士卒,却不知我打胜仗后可以令天下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先生不过妇人之仁罢了!这就是‘丈夫之仁与妇人之仁之辩’,这场三国大专辩论会其实比在电脑上玩纸牌还无聊之极,不过是一个君主与一个医生施 ‘仁’的对象不同,则立场不同罢了。
可见,‘仁’是讲立场的,不同的 ‘仁’之间是可能有矛盾存在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可见, ‘仁’与名誉也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所以说,‘仁’的境界较之‘德’是要低了一些的。但即便如此,只要是真正的 ‘仁’,仍可认为是发自本心而不求回报的。
第四个境界即 ‘义’。
‘义’又有大与小之分,铁肩担道义,是为大义。桃园三结义,是为小义。
大义,是自发的以一种高尚的准则与境界来约束自己,虽是自我约束,但也多少有些不是发自本心的成份。大义凛然,慷慨就义,是出于自然的本心愿意去死吗?当然不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一个 ‘舍’字,道出了其中的真意。
小义,可以粗略的理解为义气,是惺惺相惜的平等群体的结盟关系,一旦结义,便形成命运共同体,不愿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为义可以舍去生命,为义可以两肋插刀。然而,义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无条件的,假使有一方有所背弃,便可能恩断义绝,甚至拔刀相向了。宋江哥哥仗义疏财,江湖人送网名 ‘及时雨’,可见‘义’与名誉的联系更甚于‘仁’多矣!
由此不难看出, ‘义’较之‘仁’的确是又差了一层。
第五个境界即 ‘礼’。
孔子演礼,乃古代之‘礼’,主要为国家的礼法制度层面。现在的 ‘礼’多指礼仪、礼节、礼貌。然而不论古 ‘礼’还是今 ‘礼’,都是形式多于实质的。只要表面恭谨尊重,礼数周到即可,而不要求必须心口如一。
古代的中国是礼仪之邦,而现代,注重礼节却以日本为最。日本人来访,必是满脸虔诚的深鞠一躬,然而他心里在想什么你却无法探知。也许第二天便端了刺刀破门而入也未必不可能。
这便是礼,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第六个境界即 ‘智’。
‘智’在道德范畴,即表现为理智,明事理。也就是对事物能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与判断。这在道德要求中已属低层次。你可以无道,无德,不仁,不义,甚至无礼,但却不能不‘智’。
不明事理,利令智昏,相伴的往往是铤而走险,乃至坠入无底深渊。
第七个境界即 ‘信’。
这也是道德境界的最低层次, ‘信’即诚信,信用。古人讲究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信,也即道德底线。比如向别人借了钱,即使你已不 ‘智’,利令智昏,不再想还钱,但是只要你还守承诺,讲信用,你也不得不还。还了,即使勉强,你仍能留在道德人群之中。
道德的这七层境界,道与德最高,仁、义、礼、智逐层次之,而以信为最低。这也是老子总结的道德社会的七层境界,合于道与德的社会形态为最高境界,而以靠信来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形态为最低。
若信之不存,又何如?
八戒以为,信之下,即为法。当道德已不足以约束社会时,唯有以强力面貌出现的完善的法制,才能取代之。依法治国的社会即为法制社会,然而其与道德已相去远矣!
今之世,信已不存,法尤未立。 欲安身立命于斯, 我辈又当何从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