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翻帝制以来,努力进行法制建设,从民国的《六法全书》到今日日益繁多的法律法令的公布施行,艰难地向法治社会前进。但是即使在号称超越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作为封建社会特色的人治阴影总是挥之不去,从人治到法治还是任重道远。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各个朝代还是制定了许多条律法令以维持社会的稳定。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好像有一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但实际执行起来就完全是两回事了。在政治比较清明的时候可能会好一些,下面是两个据律向皇帝抗争的例子。贞观二年(628年),许多地方发生蝗灾,甘肃一县令盗用官粮赈灾。李世民闻奏大怒,下令处斩。魏征认为罪不当斩,三次抗驳诏命,这个县令总算没有被杀掉。仪风元年(676年),狄仁杰为大理丞(最高法院秘书长),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因误砍昭陵柏树,高宗命杀之。狄仁杰奏曰;“二人罪不当死。”“上作色,令出”。仁杰犯颜直谏说:“今误伐一柏,就杀二将,若盗一杯土,何以处之?不当杀而杀,是法不信于人。我不能奉诏陷陛下于不道,恐后世议论陛下何为人主乎?”于是改杀为流。这些是很罕见的例子,而且只发生在名臣和明君(至少不是昏君)身上。
明朝虽然有一部内容十分全面的《大明律》,实际上还是一个人治社会。明朝经历过三种人的人治:皇帝、内阁辅臣和权阉。基本上是皇帝自己直接治理的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位,前两位是开国君主,很有才干,也已明白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永乐后期就越来越倚重阁臣。崇祯志大才疏,既不善于识人,又不善于用人,临死还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误国之臣,太没有自知之明了。权阉当政是明代最黑暗的时期,主要是正德朝的刘谨和天启朝的魏忠贤,时间并不长,各只有六、七年(正统朝的王振和成化朝的汪直时间更短,似可忽略),但为害甚烈,都动摇了明朝的根基。明朝二百八十年历史中超过二百年时间主要是内阁辅臣治理国家,国家机器基本能正常运转。如果皇帝头脑又比较清醒,那段时间政治就比较清明了。所以有明一代辅臣特别是首辅的人品好坏、能力高低以及各辅臣团结与否对国家兴衰影响很大。
明朝共有大学士164名,洪武和永乐两朝的大学士还不能算是辅臣,洪武朝的大学士只是五品官,和知府同品级,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所以明朝的辅臣实际只有一百五十多个。虽然内阁名义上是集体领导,但是明中期以后,权力就集中到首辅手中,次辅以下话语权不大。明朝辅臣的学历很高,一般都要有庶吉士学历(相当于现在的社科院研究生毕业,当时算最高学位了),明代庶吉士往往被尊称为储相,原因就在于此。从三杨算起到崇祯死共有首辅47人,其中状元有八人,加上榜眼、探花和传胪(二甲第一名)占了三分之一,成化朝的首辅商輅更是三元及第(乡试第一名的解元,会试第一名的会元,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其他辅臣中也有不少状元,如弘治朝的谢迁,嘉靖朝的顾鼎臣,崇祯朝的文震孟等。明清的八股取士历来遭到痛批,但是从明朝的这些辅臣来看,基本上不是高分低能的死读书的朋友,大部分确实有治国的能力。明朝的书生还有一点十分奇怪,不仅能文而且能武。比如于谦、马文升、刘大夏、项忠、谭纶、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卢象升等或者国防部长当得好,或者能领兵打仗,甚至兼而有之。
明朝的辅臣首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杨士奇(1364~1444),名寓,字以行,号东里。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永乐元年(1403),杨士奇被选入内阁管理机务,由于他在经济(不是现代意义下的经济,而是经邦济世即管理国家的意思)、识拔人才、文学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永乐二十一年以后担任了实际上的内阁首辅二十二年,是明代任期最长的首辅。杨士奇为人宽宏大量,好称道别人的长处,检讨自己的不足,常以大局为重,从不记私恨。杨士奇平生乐简静,闲暇时闭门读书。居官奉职甚谨, 在家里绝不谈公事,朝廷的事,就是至亲的人也不让他们知道。在京城为相几十年,妻子却在家乡躬勤家业,以耕作为务。杨士奇因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为相以后,常以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为念。尤其是宣德五年(1403),许多地方接连遭受水旱灾害,宣宗召杨士奇商议下诏宽恤,免除灾区的赋税及所欠官马亏额。杨士奇请求将过去旧欠赋税和薪刍钱一并免除,并减免官田租额,平反冤狱,淘汰工役,这几项措施深受民众喜爱。杨士奇的政绩还在于知人善任,拔擢贤能,史称他“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杨士奇爱才重才,不拘一格举荐人才。他向来认为,各级官吏的好坏,关系到百姓的安危,应该提拔博学多才,品好的人当官,要搞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不重资历、学历,不管出身如何,即使是死刑犯的人家,有贤能的子弟也应破格选拔,加以重用。经杨士奇荐举的人,大都有政绩,官声好,廉冠天下。杨士奇还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主张严格考试制度,以选拔和造就匡扶社稷的栋梁之才。杨士奇是明代一个颇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他刚直敢言,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意见,使明朝初年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了仁宣之治太平盛世。从中国历代皇朝看,皇祚是否绵长,与第二代皇帝的作为有很大关系。唐太宗,宋太宗,清圣祖都是有所作为的皇帝,三杨促成的仁宣之治(严格地说仁宣是继永乐之后定都北京的第二代),使得明朝能和唐、宋、清一样国祚绵长。杨士奇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他的诗歌雍容典雅,与杨荣、杨溥形成明初的“台阁体”诗派,杨士奇为诗派盟主。“台阁体”是一种颂扬功德,点缀太平的诗风,左右了当时诗坛。正统九年(1444),杨士奇病死,终年80岁。赠太师,谥文贞。
杨荣(1371-1440),原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也是永乐元年被选入内阁管理机务,并更名荣。官翰林院修撰、侍讲以及右谕德,兼侍皇太子。永乐五年(1407)到甘肃管理军务,进右庶子。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跟从朱棣五次北征。十四年进翰林学士。十六年进掌翰林院事。十八年进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内阁首辅。他觉得自己只在军务方面比杨士奇强,其他方面都不如,身体也差,就把首辅位置让给了杨士奇。宣德元年(1426),皇叔汉王高熙在乐安(今山东广饶)造反,杨荣首先劝告宣德皇帝在高熙未成气候的时候亲征,很快就平定了叛乱,避免了又一次的靖难之变。五年进少傅。正统五年(1440年)还乡,途中至杭州而卒。诏赠为左柱国太师,谥文敏。
杨溥(1372—1446),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时人称为“南杨”。他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同授编修,但是两人的仕途经历却大不相同。杨荣因其后被检入内阁,又不断跟随成祖北征而成为永乐朝的近臣。杨溥却因为被选侍太子朱高炽为洗马,成为太子身边的官僚,也因此而遭到汉王朱高煦夺嫡的威胁,并且一度为这场夺嫡斗争而入狱长达十年之久。杨溥的出狱是在十年后的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初五,也就是太子朱高炽得到成祖遗诏的第四天。十天以后,太子朱高炽正式即皇帝位。即位后的第三天,杨溥被授官翰林学士,重新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杨溥真正走上朝廷重臣仕途,是在仁宗去世,宣宗即位以后。宣宗即位后,杨溥入内阁,开始与杨士奇、杨荣等阁臣共掌机务。正统十一年卒,谥文定。也许是因为在仕途上长期受挫的缘故,杨溥与杨士奇和杨荣在性格处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在为人处事上有时显得过于谨慎,政绩也比前两位差。
正统初年,三杨年纪都很大了,需要接班人。杨士奇找了两个状元作助手,一个叫曹鼐(1402-1449)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县)人,一个叫陈循(1385-1464)江西泰和人。曹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杨荣死后,杨士奇常病不能视事,阁务多由曹鼐处理。三杨死后,曹鼐就自然成为首辅。此时英宗已经亲政,身边有个大太监王振挑唆皇帝经常无事生非。曹鼐毕竟年轻,资历威望不够,压不住王振,正统十四年终于惹出土木堡之变。在这一事变中,英宗被俘,曹鼐殉难。于谦领导了京师保卫战,击退了外敌,并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代宗景泰皇帝),以免受要挟。整个景泰年间都是陈循担任首辅,陈循为官清正,关心民瘼,基本维持了社会稳定。
1437年左副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和太监曹吉祥乘朱祁钰病重,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改元天顺,时年73岁的陈循受廷杖后被流放到辽宁铁岭,并死在铁岭。直到于谦昭雪,陈循才平反归葬故土。徐有贞(1407-1472)初名珵,字元玉,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以夺门功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成为首辅。宣德八年进士,授编修。他对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研究。是一位很好的水利专家,曾修过“广济”渠和“通渠”闸。人很聪明,也有能力,可是心眼儿不正,就是他诬告杀害了于谦、王文等人。他还想独揽大权,于是和石亨、曹吉祥交恶。反被石亨等诬陷,只当了一年首辅就被贬任广东参政,继而削职为民,流放金齿(云南保山)。后来虽得赦归原籍,始终未能复职,明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奸臣。
徐有贞为了扩大实力,拉了持中间立场的吏部侍郎李贤入阁,结果是为自己找了一个政治生命的掘墓人。李贤(1408?-1466),字厚德,河南邓州人。宣德八年进士,二十余年一直在吏部任职,历任主事(处长)、郎中(司长)、侍郎(副部长),入阁后还兼任吏部尚书。李贤任吏部侍郎时与于谦的交往并不亲密,他们之间也曾有政治分歧。但李贤从内心敬佩于谦的勇气、才干、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在于谦被冤杀后,李贤下决心要为于谦讨回公道。但在敌我势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没有公开站出来反对。他知道,要战胜奸邪,就必须比奸邪更狡诈、更有权谋。他静静地隐藏了自己,默默地观测对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李贤为人正直,交游广泛,和徐有贞、石亨等人也保持了较密切的关系,甚至让他们感到,李贤也是自己的人。李贤看到,夺门之变不久,徐有贞、石亨等人内部就产生裂痕,他先是利用石亨罢免了徐有贞,自己成为权力更大的首辅,为于谦等人的平反昭雪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在英宗的亲叔叔襄宪王朱瞻墡入觐,向英宗当面解释清楚王文并没有在代宗病危时想以他的儿子朱祁镛继承皇位后,李贤不失时机的明英宗面前说明代宗无嗣,死后皇位自然会还给英宗,于谦和王文也是这样打算的,因而根本没必要搞夺门之变,所以自己也没有参加。由此揭露了徐、石、曹等人筹划的的阴谋真相是让英宗背黑锅而使他们获益。英宗至此恍然大悟,觉得作了冤大头,下旨从此禁用 ‘夺门\'两字。天顺三年,李贤经过一番布置后,夺了石亨侄子大同总兵石彪的兵权,并把石亨和石彪逮捕入狱。次年石亨死在狱中,一个月后杀了石彪。太监曹吉祥看到苗头不对,第二年和养子曹钦在京城发动政变,击伤劫持李贤并攻打皇宫。英宗毕竟经历过大场面,紧闭宫门逮捕内奸曹吉祥,守了两个时辰,勤王兵到解救出李贤杀了曹钦,曹吉祥被凌迟处死,终于慰籍了于谦的在天之灵,并为后来成化朝的于谦案平反奠定了基础。李贤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宪宗即位以后,他警告宪宗“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又劝宪宗“无狎左右近幸’。他对于宪宗,正如对于英宗一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惜他在成化二年十二月便病故了,年纪仅有五十九岁,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英宗辅臣前有三杨后有李贤,虽经土木堡之变国力大损,还好没有伤筋动骨。英宗在天顺年间不算昏庸,临死前做了两件好事:赦免被长期囚禁的建文帝的小儿子建庶人;下令从他开始皇帝死后不得用宫人活殉。
1464年英宗死,太子见深继位是为宪宗,明年改元成化。由于幼年时的坎坷遭遇,两岁时就依恋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万贞儿,当了皇帝之后就把她封为万贵妃,畸形之恋一直到死为止,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绝无仅有。正由于此所以李贤会警告宪宗“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又劝宪宗“无狎左右近幸’。成化朝前期的四个首辅李贤、陈文、彭时和商辂都是正人,彭时执政七年时间最长。彭时(1416-1475)是江西安福人,正统十三年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次年郕王监国,奉命入阁,景泰元年出阁,其后屡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太常寺少卿,兼侍读。英宗复辟以后,再度入阁,不久,升翰林学士。宪宗即位,兼吏部右侍郎,次年,升为兵部尚书,仍兼翰林学士,值阁。彭时为人耿直,每每为了公事与李贤争辩。李贤的度量,足以容他,因此而合作得好。有一次,李贤被锦衣卫指挥门达所诬陷,几乎获罪。英宗说:“在去了李贤以后,专用彭时”。彭时听到了,向人说:“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去贤,时不得独留!。彭时立朝30年,一生为官清廉,刚正耿直。他敢于持正论,识大体,顾大局,从不计较个人荣辱、进退、得失。彭时的难能可贵之处,更在于他的不畏权贵,直言相谏。他在朝中,昂昂然不畏强御,使得正气充沛。他公开反对光禄寺在京师各城门“抽分”(抽取一种类似厘金的城门税),认为是“掊克不堪”;也公开反对万贵妃“渔竭帑藏”、对贩卖珍珠宝石的商人加倍给钱。他反对万贵妃专宠椒房,甚至明明白白地向宪宗上疏,说“专宠者已过生育之期”,“望均恩爱(于众妃)为宗社大计”。这些话,在当时均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彭时不怕。他在成化十一年三月病故,年纪也不过是六十岁而已。这是明朝的不幸。其后,支撑朝廷的大责任,便落在商辂一人的身上。商辂(1414-1486)是浙江淳安人,正统十年的状元,是连中三元的人物。商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也就是外柔内刚,待人和气而固守原则。立纪妃的儿子祐樘(孝宗)为太子,他出力很大,为明代造就了一个明君。重新正面评价明代宗,并承认他是一代皇统也是在商辂努力下做到的。只是由于性格的限制,比李贤和彭时软弱,成化十三年六月间因斗不过汪直而自请辞职,宪宗给他少保的官衔,准予退休。
成化十三年以后是明朝比较黑暗的时期,除了外戚万氏以外,还有以汪直为首的阉党,为首以李省孜的和尚道士,太监梁芳一帮人靠进春药邀宠。商辂退休后到宪宗死首辅是万安,这是一个贪恋权位的无耻小人。他敷衍政事,认万贵妃为姑母,献房中术的书给宪宗,千方百计巩固自己的权位。留下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笑柄。辅臣,部长尚且如此,朝政可想而知。好在宪宗昏而不暴,还能勉强维持下去。成化二十三年宪宗死,虽然太子朱祐樘直到登基前一直如履薄冰,但不像宪宗而是明代最好的皇帝,迎来了明代的中兴。继位之初就赶走了李省孜和梁芳两帮人(汪直集团在此之前因为争权夺利已被万安收拾了,这大概是万安做的唯一好事)。孝宗为人宽容厚道对于有杀母之仇的万氏集团,只是不许他们干涉国政,其它一切待遇照旧。孝宗一再暗示万安,本来想让他主动请辞,体面下台。谁知此人不识相,孝宗只得拿出杀手锏,叫太监首领司礼监怀恩(这是一位明代很罕见的正直的好太监,曾救过幼年时朱祐樘的命,并因此被贬到凤阳守皇陵喝西北风去,孝宗即位就把他调回北京,还亲自到宫门接他)把万安献给宪宗房中术的书丢在他脸上,斥责他:“你这德性能担任首辅吗?”到此万安不得不退休了。次辅刘吉是纸糊三阁老之一,脸皮比万安更厚,人称刘棉花,随你怎样讽喻就是不辞职。孝宗是个软心肠的人,只得让他暂时留下,还要按传统升他为名义上的首辅。
孝宗也有一套办法对付刘棉花,他提升吏部左侍郎徐溥为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机務,進禮部尚書,让徐溥实际管理内阁。重用一批尚书级的老臣,其中王恕、马文升和刘大夏被称为弘治三君子,极得孝宗信任,许多事情绕过内阁。孝宗即位之初,内阁作用并不大,直到弘治五年徐溥任首辅,六年王恕退休,内阁作用才渐渐大起来。徐溥(1428-1499)字時用,號謙齋,宜興伏溪(今宜城鎮溪隱村)人。徐溥入閣為相12年,對朝政盡心盡力,多所匡扶,被譽為明朝賢相之一。平生樂善好施,對鄉里族人關怀備至,自己生活儉朴。他仿效宋代范仲淹義舉,叫二弟到京城商量置辦義田以養宗族;也將自有田產800畝作為義田,分給村人耕种,如遇災荒即減租免征,并開義倉賑濟;還聘請塾師興辦義學,并在伏溪河口設置“徐氏義渡”。弘治十一年九月徐溥告老還鄉。弘治十二年九月十一日病逝,享年72歲,葬南陽山(今宜城鎮梅林)。特贈太師,加特進左柱國,謚文靖。徐溥注意培养接班人,任首辅后用刘健作助手,弘治八年再引李东阳和谢迁入阁。徐溥退休后刘健为首辅和李东阳、谢迁组成很团结很有效的三人内阁。时人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称赞李东阳多谋略,刘健善决断,谢迁擅长宣传和解释政策,是很好的政府发言人。可惜这美好时光满打满算只有十八年,孝宗死后继位的是明代最荒唐的皇帝武宗,弘治朝辛辛苦苦积聚起来的国力被败得精光。
武宗就是京剧《游龙戏凤》中那个调戏李凤姐的正德皇帝,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多动症的顽童,一生只知道玩。开始太监陪他玩,引他玩,所以最相信太监,刘谨因此得以专权。刘谨败后又有江彬陪他玩,引他玩,所以佞臣江彬专权。正德朝是明朝最黑暗时期之一,特别是刘谨时代。但是这一朝前后的两个首辅李东阳和杨廷和非常了不起,不仅努力维持了政权的稳定,还先后诛灭了刘谨和江彬。传奇宰相李东阳另撰专文介绍。杨廷和 (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蜀郡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县)人,是明代另一大才子杨慎之父。性沉毅持重,辅国经邦,革除弊端,政声蜚著,是明代一位著名政治改革家。 正德七年(1512)进谨身殿大学士;继李东阳出任首辅。曾屡向武宗帝奏以去奸,正朝纲之计.奈宦官恶势力如瘟疫一般迷弥充蔽,诱导皇帝日事荒淫。武宗既然无心振作,自不会认真采纳。但杨廷和认定目标,镇静持重以待发展,表现了政治家的气度。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崩,无子,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孝宗的大弟弟兴献王长子继兴王朱厚熜入继皇统。得到皇太后准许后,由杨廷和拟发“遗诏”,迎候朱厚熜自封藩所在地安陆(今湖化应山县)回京继位。于新皇帝尚未抵京的一月之余,杨廷和借遗诏行事,励行新政,革除武宗朝所留弊政:打击宦官秉政当权恶势力、遗散平虏伯江彬矫旨改建的威武营、资遣锦衣卫擅调用的各边兵及其进献的美女、取消“皇庄”、“皇店”等工程。收纳宜府(河北宣化县)行宫金银珠宝,入于内库、释放南京大狱冤囚等。最后并说服皇太后,计擒欲拥兵反叛的奸佞将领江彬,于世宗即位后当众处决,榜示天下,同时将其死党一一辑拿,分别惩办。杨廷和总理朝政三十七日,改革之举,意义深远,恶势力遭到打击,正派力量得以增长,人心大快,国家从危弱转臻初治,史称“中外倚以为安”。世宗朱厚熜即位时,杨廷和奏准颁发拟定的新政纲领,借以精兵简政,减免税赋,清理盐政、漕运等,谨慎刑审、广开言路,举荐人才,使“天下翕然称治”,朝野大悦,皆称颂新天子圣明并杨廷和之功德。后因“大礼议”,嘉靖三年(1524)二月将其杨廷和罢归故里新都。七年(1528)削籍为民,八年(1529)杨廷和病故于四川新都县,享年七十一岁.穆宗隆庆初年得以复官,赠太保,谥文忠。杨廷和一生博学鸿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对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不愧为一位有胆识卓见的政治改革家。诚如李东阳说:“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经邦济国)事,须归介夫.”
1422年朱厚熜以近支藩王入继大统,是为世宗嘉靖皇帝。嘉靖以前内阁辅臣也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但没有形成党争。由于大礼仪,嘉靖朝大臣一开始就分成继嗣派和继统派,前者为传统势力,后者有皇帝支持,两派争论不休(详情见《杨慎父子的悲剧》一文),所以嘉靖十七年以前频繁更换首辅。其间任期最长的是张璁,先后共五年。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永嘉永强(今属温州市瓯海区)人。后因“璁”字与明世宗朱厚熜的“熜”字同音,世宗特赐名孚敬,字茂恭。正德十六年进士,是明代唯一一个非翰林出身的首辅。是他在朝臣中首先支持了嘉靖,并为继统找到了理论根据,嘉靖很感激视他为知己,中进士仅五年就破格入阁,没多久还让他成为首辅。张璁人不坏,十分清廉也有能力,只是心眼儿太小,好报复,缺乏宰相气度,群众关系太差。先后三次任首辅,都是由于同僚的不合作无法开展工作,不得不退下来。另一个任期较长的首辅是杨一清(三年),字应宁,号邃庵,祖籍云南安宁,晚年居镇江(1454-1530)。杨一清为明朝名臣,多有建树。弘治间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禁止不法商人垄断茶马交易,改由官方专管茶马贸易,确保军需民用.称为善政。他巡抚陕西,选卒练兵,加强边防。在陕8年.实地考察山川形势,悉心研究边防。向朝廷奏陈边防方略,建议在延绥、宁夏、甘肃三镇设一指挥机构,总制三镇军务,沿边筑城墙、墩台,设卫所,募守军。朝廷采其议。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命杨一清总制三镇军务,建设边防。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反叛,杨一清总制军务,很快平定叛乱。在师兄李东阳(李和杨都出自状元黎淳门下)的策划下平乱后,杨一清劝宦官、监军张永剪除大权奸刘瑾,张永从杨一清计,乘献俘奏功之机,向武宗揭发刘瑾不法罪行。刘瑾因此被诛,朝野额首称庆。杨一清曾三次总制军务,主管三边防务,边境安定。世宗比之唐朝大将郭子仪。嘉靖五年当了两年首辅状元出身的费宏(1468-1535,字子充,江西铅山人)为张璁、桂萼所构,致仕去,杨一清继任首辅。嘉靖八年,也是因与张璁政见分歧,受攻讦排挤,被命致仕。翌年受诬陷,削职,旋病卒,享年76岁。数年后,世宗追复其官,赠太保,谥文襄。
嘉靖十七年到四十五年共有夏言91482-1548)、翟銮、严嵩(1480-1566)、徐阶(1494-1574)四人先后任首辅,除翟銮外,其余三人历史上都大大有名。自嘉靖朝起,内阁成员之间党同伐异愈演愈烈。这其实是嘉靖皇帝有意为之,任命了一个首辅以后就立即培养其对立面,以防止一派实力膨胀,尾大不掉难以控制。世宗虽然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后就一直偏居西苑,却能乾纲独断,掌控着朝廷大权 ,嘉靖一朝,有宠臣而无权臣,原因就在于此。此时世宗已经非常迷信道教,虽然也有因为道教的法术在解决一些求雨、祈嗣等问题上有所应验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是想要寻找长生之道。世宗从道士那里学来的长生之道有二:一是斋醮,二是采阴补阳。斋醮建道坛,斋沐之后,向神仙祈福。斋醮时必须向上帝呈奉祝词,即青词。青词是道士斋醮时上奏天神的奏章,通常是用硃笔写在青藤纸上,又称为绿章。如果说张璁和夏言是靠继统理论当上首辅的,那末严嵩和徐阶(还有后来的李春芳)都以善撰青词讨好皇帝,可称为“青词宰相” 。史书上把夏言(作为明代唯一被杀的首辅容易使人同情)和徐阶作为正人君子,严嵩则是大奸大恶之人。其实从他们所作所为来看,区别并不大,都是靠揣摩皇帝的意思办事的。徐阶更是和严嵩一样贪鄙,决不是好鸟。在富庶的松江府侵占民田四十万亩,是严嵩的十五倍,三个儿子横行乡里,恶名昭著不在严世蕃之下,《海瑞罢官》里说的就是他,倒是严嵩在家乡修桥铺路甚得乡亲好感。严嵩的恶行是被夸大的。有人考证史书所载严嵩抄家抄出的脏银数目是抄家主持人徐阶为打击政敌所写,实际数量没有那麽多。至于说到严嵩诬杀沈炼、杨继盛、夏言,根据也不充分。杨继盛是奏章中触犯了嘉靖被杀,由于杨是徐党,严自然不会出面施救。杨的侄女婿,御史邹应龙探知嘉靖已经对严嵩感到厌倦后,就首先向严嵩发难,颇有公报私仇的味道。严嵩倒是出面救过夏言,没救下来,但是这被解释为严嵩故意借此激怒嘉靖。沈炼的故事出自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四十卷‘沈小霞相会出师表’,那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因为坊间的话本以及小说和戏剧(如京剧打严嵩、一捧雪等)舆论作用,严嵩和曹操一样在百姓心目中形象极坏。
隆庆朝只有六年,阁臣间先是高拱和徐阶斗,后是张居正和高拱斗,使崇尚无为而治的穆宗皇帝头痛不已。徐阶、李春芳、高拱先后任首辅,只有李春芳为人比较宽厚,没有卷入党争太深。
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嗣位时只有十岁,张居正勾结甚得李太后欢心的太监冯保挤走了高拱,当上首辅,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张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七个月即被攻讦,籍其家,到天启年间才恢复名誉。张居正死后名义上是万历皇帝亲政,实际上万历是个甩手大掌柜,躲在宫里万事不管,只知道敛财,恨不得把国库搬到皇宫中,像老葛兰台那样整天数钱。当了四十八年皇帝,在明朝诸帝中享国最久,亲政三十八年中倒有二十多年未上朝,内阁有急事都没办法汇报。辅臣们只能勉强维持着,只求不出大事,也没有出色的首辅。执政时间最长(八年)的首辅是状元出身的申时行,是一个出名的和事老。其次赵志皋(七年)作风也差不多。到万历三十八年叶向高入阁,辅臣只有他一人唱独角戏,弄到后来甚至六部尚书也只剩一个,国事可想而知。万历的儿子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只当了九个月就死了。留下挺击、移宫、红丸明代三大案,当时政府残缺,人心惶惶,谁有心思破案?于是大案就变成疑案。接下来的是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是一个很好的木匠,却是一个极不称职的皇帝。朱由校非常信任奶妈客氏,这个客氏是太监魏忠贤的菜户,于是明朝进入权阉魏忠贤弄政的最黑暗时期。天启即位把叶向高召回来当首辅,叶向高干了几年实在干不下去,辞职回家了。魏忠贤想好你个叶向高,不给老子面子,就按上个东林党党魁的罪名,把他削职为民,崇祯即位才给平反。
对崇祯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但至少崇祯用人不当。开始时的首辅韩爌是袁崇焕的老师,帮助崇祯灭了阉党,人品也不错。偏偏崇祯不信任韩爌,周延儒虽然是个状元,人品去很差,天启年间投靠魏忠贤,崇祯三年居然用他继任首辅,同时入阁的温体仁也是一个阉党余孽。崇祯六年温体仁排挤了周延儒当了首辅,直到崇祯九年。崇祯后来又启用周延儒当两年首辅,直到发现周延儒谎报军情,才赐死,还不是杀头,素来会杀人的崇祯对他特别宽容。此时已经是崇祯十六年十二月,为时已晚,大事去矣。崇祯执政十六年多,这两人首辅就当了九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