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天,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个时代,永远记住这些日子

 2007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则消息:今年下半年,中国将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嫦娥一号”将完成4项科学任务。

  当欧阳院士说这番话的时候,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正侧耳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而在40多年前,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和军人心血,中国西部罗布泊发出的那一声震惊世界的巨响,则是这一“声音”的先声。毛泽东主席语重心长——“这是决定命运的”

  20世纪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进入了核时代。

  1945年7月16日,原子裂变的火球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升起,地球上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

  此后很长时间,核爆炸的隆隆巨响成为核大国的外交语言,赤裸裸的恫吓和讹诈,伴随着轮番升级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蘑菇云的阴影,几度差一点飘到中国上空。

  早在1945年,陕北窑洞煤油灯下,毛泽东那深邃的目光对核武器未来发展已洞若观火。9年之后,当广西发现铀矿,兴奋的毛泽东立即召集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中南海听取勘探人员的汇报。他将铀矿石拿在手上,掂了又掂,并亲自用仪器测量。汇报完毕,毛泽东把大家送到门口,紧紧握住地质部副部长刘杰的手说:“这个事情要好好抓哟,这是决定命运的!”

  此后不久,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果断作出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

  今天,我们或许不那么容易理解当年作出这个决策需要怎样的眼光、决心和气魄。50年代中期,新生的共和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困难重重。经济基础、技术水平都十分落后。

  然而,当核讹诈的大棒在头顶挥舞的时候,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不愿再被动挨打。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后来,邓小平同志也谈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今天,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珍爱和平,然而守护和平是需要实力的,和平崛起更需要强大的国力,包括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无数优秀儿女齐集大西北——“回国不需要理由”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

  这些科学家大都白发苍苍,有的已化作试验基地或中科院内挺立的雕像。几十年前,他们风华正茂、英姿勃发,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富强,从四面八方齐集中国大西北。

  钱学森回来了。这一路他走了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终于冲破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封锁。

  彭桓武回来了。有人问这位在英国取得教授资格的中国人为什么回国?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另一位从英国归来的程开甲教授的话,也许是对彭桓武这个不需要说明理由最好的诠释:“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联系着。”

  祖国,在这些优秀儿女的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祖国的腾飞,也需要她的儿女做出无私的奉献。

  1961年春天,钱三强把王承书请到办公室:“你愿不愿隐姓埋名一辈子?”这位女科学家似乎预感到什么:“我愿意!”“那好,你去搞核扩散。”从此,王承书的名字在物理学界悄然消失。

  与科学家们一同秘密西进的,还有数十万铁道兵、工程兵和建筑工人。这一支大军,形成解放西北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国家要崛起,就不能没有挺直的脊梁。

  21世纪,东方巨龙又到了即将腾飞的时刻。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祖国?请看一看头顶和平的天空,请问一问西北大漠的胡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人靠不住,也靠不起”

  “596”,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它代表着一个令人愤怒的日子: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议”,撤走专家,带走技术资料。赫鲁晓夫声称:再有20年,中国也造不出原子弹。

  “我们自己干,靠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聂荣臻元帅的话语掷地有声。

  5年之后,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巧合的是,同一天,赫鲁晓夫下台。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讲到:尖端技术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唯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号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一个正在走向振兴的国家和民族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永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鉴往知来,为了明天,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个时代,永远记住这些日子: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曾创造了辉煌历史的中国科学家和中国军人,在履行新历史使命的征程中,必将创造出更多新的辉煌。







嫦娥一号推迟到下半年发射 基地初定海南




 前天,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将在下半年发射飞往月球轨道。


  张云川表示,发射时间的选择对于月球卫星来说是比较苛刻的。为了让“嫦娥一号”能够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找到最佳的角度,使它比较顺利地进入月球轨道,要选择一个最为有利的发射时间。目前“嫦娥一号”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在按预定计划执行,预计会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升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顾问、原党委书记戴证良昨天透露,“嫦娥一号”曾计划今年上半年发射,但是由于一些工作任务环节的因素,将发射时间推迟到下半年,大约会在9月份左右发射。

  此外,戴证良代表介绍,我国将用于空间站发送的大运载火箭的发动机研制已经完成,目前进入试样阶段,预计明年可以生产使用。他介绍,大运载火箭直径有5米左右,而现在的运载火箭直径为3米左右。戴证良介绍,5米的直径使大运载火箭在内陆地区运输困难,因此国家已将大运载火箭的发射基地初步定于海南岛,便于海上运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