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得了么?——我看《色.戒》

人都需要一倾诉对象,但很多时候有些话是不需要听众的。自言自语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很久没有如此急切的去看一部电影了。原因之一,近来刚好在读一本有关张爱玲的书,也重读了她的一些小说如《金锁记》,《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当然也包括那篇饱受争议的《色.戒》。原因之二,是因为李安。如此大名鼎鼎的导演我竟然没看过他的电影,实在是失敬的紧,也很想看看李导是如何演绎张的作品的。原因之三,就是这网上铺天盖地的评论了,不看好像有点跟不上形势。

《色戒》的主流市场似乎不太理想,诺大的多伦多市竟然只有一家电影院在放,这可正好印证了李安的话,此电影是拍给华人看的。进得放映室,九成以上的观众都是亚裔(我不肯定都是华人但前后左右都是些讲普通话的),倒也是一座难求。

电影的技术十分精彩,无论是场景的设置,道具的运用,音乐的搭配,还是故事的述说,镜头的运用都在说明李安是个有功力的导演,更是在这部片子里动了真心的,加之演员们精彩的演出使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很强。但不知为何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感动。伴着完场时稀落的掌声,我走出影院时心里存有的是一种遗憾,一种不吐不快的惆怅。

我一直在想,张爱玲在通过《色戒》告诉我们什么?而李安又在试图告诉我们什么?

一,张爱玲通过《色戒》在诉说着什么?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色戒》的确算不上出色的一部。但她又为什么对这部作品花那么大的心血,集三十年的时间反复斟酌和修改呢?!

由于张的出身和阅历,她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女人们被压迫被蹂躏的凄惨命运感同身受。无论是《金锁记》中的七巧,长安,还是《花凋》中的川嫦,《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娇蕊,烟逦;以及《色戒》中的王佳芝都让人怜悯,痛惜,读来恻隐之心油然而起。张爱玲怜惜女人,这在她的作品中表露无疑。

对女人的了解和同情自然是来自张爱玲自身的家庭生活经历。她的作品中许多男女主人公的真实原型都是她所熟知的人物。有的就是她的近亲,如表姐,舅舅等。而她本人也是被父母抛弃,并在受到父亲和后母毒打和虐待后逃出家门与姑姑同住。没有家庭和亲人的关爱,十几岁就要靠卖文谋生,凭着出众的才华在文学界闯出了一片天地。张爱玲是高傲的,但同时心底又是极度自卑和低怜的。她的才华不仅是文学上的,在绘画上也才情出众。我看过她为自己小说画的插图,十分专业。她是孤独的,因为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而苦闷不已。张爱玲对爱有种饥渴而自己又有强烈的自卑感。她希望被欣赏,被爱。而就在此时,她遇到了风流才子胡兰成,并很快堕入爱河。张的心态在她给胡兰成照片的留言上表露无疑。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从政治高度上来说,张爱玲是狭隘的和糊涂的,或者说在这方面她是个不拘礼数,不关心政治的人。她对人性本身的过度关注使其忽略了人的社会身份所加给此人的各种印记。这里当然不能忽视胡兰成本人的个人魅力和埝熟的‘泡妞’技巧。这从多年后张爱玲在美国时与友人的谈话可以看出,张说那个她爱过的男人‘非常的懂得欣赏她和她在服装设计方面的才华’。。。可见她是多么的需要人们的欣赏,而是不会去管那个可爱又懂得欣赏她的男人的社会身份, 即便是个人人得而诛之的走狗也罢。张爱玲注定是个敢做敢为的女人,但她还是看错了人,也为此次的孟浪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再来看看《色戒》中的王佳芝。同样是在香港求过学,同样是遭到了父亲的抛弃。同样是在生活中缺少别人的关爱。这个人物身上有不少张爱玲的影子。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爱玲把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爱国英雄故事写成了一个如小孩过家家一般的一帮青年学生们自导自演的闹剧。其实,看起来《色戒》更像张爱玲在为自己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找的一个合理的理由或许叫说辞。至此,这个故事已经不再与郑萍如有关,也不再与民族大义和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有关,所剩下的只是张爱玲所要表述的人性及其弱点。

我从小说里读出了如下的提问和回答。

以正义的理由,是否就可忽略对人性的关注?小说里作为正义的刺杀方似乎有太多的理由让王佳芝为了正义做出牺牲,但又对这种牺牲缺少发自内心地人道关怀。这是王佳芝临阵变节的外部因素。

什么是促使王心理改变的关键,是性还是其它?张爱玲提出并否决了‘通过阴道’的理论,至少性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王在那一刻感觉‘这个人是真的爱我的’。而这种感觉的最主要因素是易舍得花了11根大条子给他买了一颗连给他老婆都舍不得买的钻石。说到底还是女人贪婪的虚荣心在作怪。

爱是否可以超越一切?小说里,王佳芝并没有对放走易有丝毫的悔意,担心的倒是自己的同志是否放过自己。张爱玲所写的王佳芝是个幼稚,单纯,勇敢,可爱但也可怜的人。她为一个并不存在的爱情付出了如花的生命,连带着牺牲了那些本该给她更多关爱的同学们。

通过这个小说,张爱玲似乎在告诉人们爱是超越阶级,超越民族的。人们对人性的关注更应超越对政治甚至民族存亡的关注。同时她也告诉我们女人是需要别人来爱护的,而女人的爱有时是盲目,简单,幼稚可笑的。但无论如何不能轻视女人为了爱不顾一切的决心和勇气。从这一点来说,她在为她和胡兰成的爱情辩护,当然也为自己的幼稚和轻信而后悔。

张爱玲也好,王佳芝也好,她们首先是女人。在女人的世界里唯情感是最伟大的,王佳芝可以在刹那间为了情感的触动而出卖了民族大义,张爱玲也可为了感情委身于文人胡兰成,一切都源于一个‘色’字(其实在张爱玲的这篇小说里主要是个情字)。色之戒不是易先生胡兰成之流之戒,是女人们如王佳芝们之戒。我更觉得是张爱玲写给自己的戒律。如此来说,张爱玲的《色戒》改名为‘情戒’似乎更好。

但由于张爱玲太想用小说说明点什么,故事的移植有着不可磨灭的硬伤。建立在虚无基础上的故事缺少可信性,这一点无论花多少年去修改,都是无法弥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读《色戒》时你不得不为张爱玲的文笔所叹服,也不得不折服于她那行云流水般的叙事之中,但却总是无法找到感动的原因。

二, 李安的《色.戒》想表述什么?

总体上来讲李安的《色戒》与小说并无太大的差别,至少在立意上并无新奇之处。同样的情节设置,同样的人物安排,许多的对话和细节都是照搬小说的毫无创意。所能看到的只是李安在以他的方式和理解在诠释着张爱玲的原著。但细细品来,许多的诠释确是在推销着李安自己的私货。

首先,李安对易先生倾注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在电影里的易先生不像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特务头子,倒像是一个勤勤恳恳工作的劳模,他去抓捕那些个抵抗日本人的爱国者并一个一个的过堂审问,然后杀掉他们只是在尽心地完成他的工作而已。他在那间日本人的饭店里对王佳芝所说的那番有关时局的话也丝毫没有哪怕一丝的悔意,有的只是跟错主子的似有似无的遗憾。在电影里易没日没夜的辛勤工作是让人同情的,易那提心吊胆中的生活是让人同情的,连易那苦闷的心理和由此激发出来对女人的野蛮也是让人同情的。从杀害王佳芝后易先生坐在王曾经睡过的床上时那眼中的泪水里,李安试图让我们相信易先生是真的爱王,并对其真的是柔情万种的。这可能就是李安所理解的特务头子,与你死我活的现实世界差别何止万千。如果说我们过去看过太多的表面化,程式化,脸谱化的反面人物,进而厌倦了那些肤浅,那末我们并不反对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趣有感情的特务头子。但电影里对易先生的描写则滑入另一种浅薄。对一个杀人如麻的特务头子的残忍的人性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表述,这一点是电影所不及张爱玲原著的地方。

对王佳芝最后关头突然的变节,李安的诠释主要是从性的角度来进行的。为此,李安不惜花费几十分钟的时间进行了纤毫毕露的描述。本人是不反对在必要的时候用大胆直接的形式表现性爱的,关键是要用的得当和有美感。实话说,李安的床戏拍的毫无美感,有的只是那无处不在的肉欲。这几场戏给人的结论似乎是导演此戏的人有严重的性压抑心理,而通过这场戏得到了发泄。从男人的角度来讲,此女演员在穿衣服的戏里更风情万种一些,脱光以后反而缺少了美感,至少是没有了那些个风情和韵味。至于那个什么Tony的蛋蛋真的是不露也罢。通过床戏,李安真的试图在让易先生通过阴道走进王佳芝的心里。因了性满足而爱上敌人,不知古往今来有多少例证,我是想不出。唯一让我相信的是李安是个弗洛伊德的信徒。从王佳芝变节的理由来看,我认为张爱玲的表述更合理一些,尽管那也是她一个牵强万分的想象。

有人说电影《色戒》表述了李安的历史观,说实在的我真的看不出这个历史观是什么。张爱玲是个没民族立场的人,所以她才会嫁个文人,才会把一个铲奸锄霸的英雄故事改写为一个跌宕缠绵的爱情故事。李安是海外长大的下一代华人,从电影里看他民族意识也不过尔尔。如果说这个电影暴露了什么李安的自我世界观的话,大概易先生身上可以看到一点他的影子。这里我不是要影射他的民族立场,我想说的是他的工作压力和可能的性压抑心理。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为何电影放映后大哭的原由。

比较电影和小说原著,我认为电影叫做《色.戒》更名副其实一些。只是感觉电影更像是李安拍给自己看得,从《断背山》到《色戒》,李安已经在情色或者说是在肉欲上走的太远。 无论如何现在是该‘戒’断的时候了。我相信,以李安的电影技巧和说故事的功力,戒色以后才会有更可期待的发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