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怎样欣赏中国绘画作品
怎样欣赏中国绘画作品
其鸣无声,其飞不能高远,日沉浮於鸥鹭之间,而默以自容。
一,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之比较
西方绘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求真写实。其实,追求真实,不是西方艺术的特权。无论中国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追求真实的。
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一幅杰出的求真写实的艺术作品。
顾闳中是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图画翰林院的画家。这幅画的主角是韩熙载,他是北方的贵族,不愿出任南唐宰相,于是采取了逃避现实的态度,纵情声色,颓废无为。韩熙载的所作所为,被李煜知道了。于是,李煜派画家顾闳中到李煜家中,一探究竟。
顾闳中是一个"目识心记"的高手。他把在韩熙载家夜宴上看到的人和事,一一画出,举止神情,惟妙惟肖,生动地再现了官僚贵族享乐生活的真实场景,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画,可谓求真写实的杰作。
所以,我们可以作出结论:求真写实,既是西方的艺术追求,也是中国古代的艺术追求。
求真写实的艺术作品,西方有,中国也有。
如果我们要找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不同,那就是,西方艺术放弃求真写实的艺术追求,是很晚的事。在西方,人们认识到,绘画不能够仅仅表现人物的形貌色彩,而是必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那是在文艺复兴盛期时期的15世纪,达·芬奇说:“一个卓越的画家,画人物像时必须画出两项关键事实:第一就是人,第二就是人的灵魂意象。”中国艺术家较早地发现了艺术要表达情感的真理。
二,中国艺术“以形写神”理论的提出
中国绘画放弃对求真写实的追求,是从晋代顾恺之开始的,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这是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人物画成熟的标志。
“以形写神”是他对人物画艺术理论的最大贡献。这个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人物画艺术理论成熟的标志,在中国艺术和艺术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顾恺之又提出,画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以形写神”呢?
顾恺之说: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所谓“阿睹”,就是眼睛。现代西方文艺理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前,顾恺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顾恺之画一个人,什么都画完了,就是不画眼睛,甚至于好几年都不点眼睛。人们问他,这幅画为什么不点眼睛呢?他说,最关键的就是眼睛。身体美丑,实在无关紧要,要想传神,关键是看这个眼睛。顾恺之给人家画扇面,上面画了当时的名人,像嵇康、阮籍,人物画的很生动,就是不画眼睛。当他把扇面还给人家的时候,人家问,为什么不点眼睛呢?顾恺之说:“要是点出眼睛,他们就会说话了。”可见眼睛的重要。
在“以形写神”的发展道路上,最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家是倪瓒。他有两段很重要的话:
“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
意思是说,我画竹子,就是表现自己胸中的思想感情,不求形似,画得竹叶繁与疏,竹枝斜与直,我根本就不计较,你一定要说,我画得不是竹子,是麻,是芦苇,我决不和你辩论,本来,画就是自娱,不是给你看的,你说什么,有什么要紧?
梁楷,宋代画家,绘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是,对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得十分充分。
《泼墨仙人图》表现了一个烂醉如泥、憨态可掬的和尚。诙谐滑稽,令人发笑。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就会发现人物外形夸张,你看,那位和尚的额头竟占据了头的三分之二,他的五官,都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鼻子扁而大,嘴角下垂。不知为何,一点也不觉得丑陋,而是非常可爱。清朝的乾隆皇帝在画上题了一首诗,鲜明地点出了主题:
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
应是瑶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
这位不知名姓的和尚是地行仙人,他就像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高阳酒徒。这里有一个典故:汉朝初年,郦食其去见刘邦,刘邦因为他是一个儒生,不见他。郦食其很生气,瞪着眼睛,按着剑,说:“我不是儒生,我是高阳酒徒!”这位仙人喝醉了,应当是刚刚参加过瑶台的仙宴。你看,这位仙人的衣服,水墨淋漓,那里来的?梁楷画的?不是,是这位仙人参加了瑶台仙宴,身上洒满了仙酒,把本来好好的衣服弄得模糊了。
《李白行吟图》寥寥数笔,勾划出诗人胸襟豁达、才华横溢的精神气度。画中的李白,潇洒自若,缓步低吟,翘首远望。也许,李白的形貌,不完全是这样,但是,李白的气度,相信就是这样,那凝思远眺的眼神,那浅吟低唱的口形,那粗旷奔放的衣服,都使我们想起他正在吟出名诗佳句。特别是那空空如也的背景,使我们想到,那是世上唯一的诗人,他那博大的胸怀与寥廓的天地已经融为一体。艺术家所用的笔墨越少,表现的内容就越丰富,我们的想象也就越美好。
从公元4世纪开始,西方艺术沿着求真写实的道路前进,中国的艺术就沿着表现情感的道路在前进。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上,有三个高峰: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一,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人物画
1,中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人物画作品
这里所说的人物画作品,就是指画在纸上的作品。 中国的人物画很早就产生了。但是,很早的艺术作品没有流传下来。后来又有了一些艺术作品,我们今天看到了,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真迹,而是后人的摹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真迹是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
2,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成熟期
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成熟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顾恺之。
《洛神赋》是古代诗人曹植(曹操的儿子)用神话隐托他失恋后的伤感诗篇,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对曹植的《洛神赋图》所作的插图。全画可以分为:初临洛水、洛神初现、神人对晤、离别时刻、心灰意冷、驾舟追赶、走马上任共七段。
3,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高峰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高峰是唐代的绘画大师阎立本和画圣吴道子,但是阎立本专门表现帝王将相,吴道子专门表现神仙鬼怪,因而在反映社会的广度和深度,都有缺陷。后来,宋代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完美表现。
《清明上河图》表现了清明节那天,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人们的各种活动。内容极其丰富,技巧极其精湛。画中人物超过550人,船只20余艘,车、轿20余乘,店铺房屋,不可胜计。可谓北宋汴京社会风俗的全面反映,是前无古人的宏伟史诗。整个画面可以分成六个部分:近郊景色、进城路上、河上风光、虹桥上下、城楼前面、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在绘画的题材上出现了重大的突破。过去的人物画的题材,阎立本表现的是"衣冠贵胄"的帝王将相,吴道子表现的是远离尘世的神佛仙道,张择端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特别是下层人物,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在《清明上河图》中,表现了他们的面貌:士、农、工、商、僧、道、医、卜、官吏、妇孺、车夫、船夫等五百多人。表现了他们的活动:赶集、买卖、饮酒、进食、闲逛、听书、拉车、推船、乘轿、骑马等等。可谓洋洋大观,百肆杂陈。
二,中国绘画第二个高峰:山水画。
1,山水画的兴起
人物画之后,山水画逐渐地达到了繁荣。
第一,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山水画的繁荣。第二,中国的儒佛道的思想影响了山水画的繁荣。中国的儒、佛、道都亲近自然。第三,隐士促进了山水画的繁荣。
魏晋时代是山水画的萌芽期。到了隋代,山水画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看展子虔的《游春图》,顾恺之的《洛神赋》,但是,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山水依然充满了雕琢之气,不大自然。
2,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高峰
元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最具代表性的是“元四大家”,即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元四大家有共同的政治态度和艺术风格,他们的身份都是文人,他们的画都是诗、书、画三者统一的文人画。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倪瓒。倪瓒的画风,早期追求形似;晚年追求神似。
倪瓒早期的代表作是《水竹居图》,那时倪瓒43岁。
第二个时期,也就是战乱流浪的时期,大约是指1345年--1368年,即指44岁至67岁这个时期,创造了萧疏简淡的艺术风格。《渔庄秋霽图》是倪瓒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倪瓒喜欢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近处土坡上有六株树,就像六君子一样。树干挺拔,枝叶疏秀。中间是浩渺的河水,远处是淡淡的山。,整个画面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秋高气爽,雨霁明净。这幅作品在风格上最大的特点是简,笔墨清润,画境空明。
第三个时期,从1369年到1374年,也就是倪瓒生命的最后六年,创造了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倪瓒一生最后一幅作品是《修竹图》,把倪瓒"逸笔草草,聊以自娱"的艺术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绘画第三个高峰:花鸟画。
所谓"花鸟画",就是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鱼虫为题材的绘画。简言之,绘画的题材,除了人物、山水之外的一切题材,都可以叫做"花鸟画"。
五代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花鸟画家,这就是黄筌和徐熙。他们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花鸟画,标志着花鸟画的成熟。人们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此后,中国花鸟画不同风格的发展,都导源于黄筌于徐熙。
宋徽宗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但却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他使工笔花鸟画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他的花鸟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那就是工整妍丽,精密奇巧。他还创造了诗书画的统一。中国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诗书画印的统一,它是一个综合艺术体。
当工笔花鸟画达到顶峰之后,写意花鸟画开始逐渐成熟,在花鸟画之中,表现松竹兰梅菊的文人画逐渐地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攀上了艺术发展的新的高峰。明代画家徐渭有一幅《墨葡萄》,这幅画上有一首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表现了徐渭怀才不遇的情感。写意花鸟画还有一些人。例如:王冕的《墨梅图》,梅花表现了艺术家本人的清白人格。
主讲人:杨琪 (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