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中国施压借口:达尔富尔问题的前世今生 zt

西方对中国施压借口:达尔富尔问题的前世今生
历史回顾 2008-2-25

来源:环球时报 2008-02-25 11:15 驻苏丹、埃及、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突尼斯记者联合报道 淘勇 宋哲生

  达尔富尔,这个几年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的名字最近被西方越来越多地提起,其中还夹杂着与中国相关的论断,称中国对达尔富尔发生的人道主义危机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极端者甚至宣称要“抵制北京奥运会”。这些人中有西方非政府组织,有主张对中国施压的国外议员,也有像斯皮尔伯格那样的好莱坞名人,这些声音在西方媒体的配合下越来越响。与指责同时响起的也有“指责中国不公平”、“西方为达尔富尔流泪的背后是石油利润”的声音。许多人在问:达尔富尔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国家,大问题”


  “苏丹:大国家,大问题”,英国广播公司2004年6月曾以这样两个“大”来形容苏丹。拥有25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苏丹是非洲大陆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被认定发生了达尔富尔“种族屠杀”,它最近几年几乎成为西方媒体报道最多的非洲国家。被议论最多的达尔富尔位于苏丹西部,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富尔人的家园”。富尔部族是达尔富尔地区最古老、最主要的原住民。13世纪中叶起,穆斯林开始征服该地区,15世纪前后“富尔王国”建立。随后几百年中,它先后被埃及、奥斯曼帝国和英国控制。一战后,被正式并入英国统治下的苏丹。


  英国广播公司2008年介绍苏丹的特写报道中用了两幅图片,一张是用于说明苏丹地理位置的地图,另一张则是一个黑人手拿着两个受损的骷髅,背后是一片黄土和几棵干枯的树。历史上的苏丹曾雨水丰沛、土地肥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口膨胀、放牧过度,这里的荒漠化现象加剧,惯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并因争夺水草资源与当地黑人部落发生冲突。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干旱袭击了苏丹大部分地区,达尔富尔等西部省份情况尤其严重。阿拉伯族居民与当地黑人部落之间因争夺土地和水源而冲突增多。由于武装冲突长期不断,该地区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在长期的冲突中,达尔富尔人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黑人为主的定居者,另一派则以游牧的阿拉伯人为主。2003年,北达尔富尔州首府被反政府武装攻陷,达尔富尔危机爆发。很多西方媒体在报道达尔富尔危机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以前的历史,认为达尔富尔危机始于2003年,其实上世纪70年代末才是危机开始的源头。


  为挽回颓势,苏丹政府军借助阿拉伯人的武装与叛军作战,但这股力量的参战实际上恶化了局势。它与反政府军之间的战事危及黑人部落与阿拉伯游牧部落在该地区的生存。若反政府军获胜,达尔富尔地区的阿拉伯人将遭驱逐、打压或沦为“二等公民”;反之,当地非洲黑人部落也永无宁日。因此,战事的发展使对立双方日渐以种族划界,纷纷投靠各自阵营,使冲突染上了种族冲突的色彩。西方有媒体称,在长达一年多的冲突中,至少5000至8000人丧生,100万人沦为难民。


  “西方为达尔富尔流泪的背后”


  1956年独立的苏丹与西方关系不和,一度与美国断交,被指“支持恐怖主义”。2004年,西方一改对苏丹政府的局外批评者角色,开始介入达尔富尔问题,并将该地区的部族战争定性为“种族灭绝”。美国总统布什4月发表声明,公开要求苏丹政府制止达尔富尔地区“针对当地原住民的野蛮行径”,随后,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谴责达尔富尔危机为“种族灭绝”,达尔富尔危机迅速成为国际热点。美、法、英、德、联合国、欧盟、非盟、阿盟等的高官或领导人,走马灯似地访问苏丹和达尔富尔。


  在政治施压的同时,西方对苏丹加强经济制裁。美国、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公司前后撤出了苏丹。多数西方媒体认为此举是为了制止苏丹的人道主义危机、反对“种族屠杀”。但也有不同声音。美国的一家基金会在网站上说,“记住如下场景———一队由中情局训练和武装起来的叛军推翻一个主权国家,从秘密营地实施跨界袭击以及进行受到国际制裁和大规模宣传运动支持的全部破坏活动。这听起来像是1984年的尼加拉瓜或安哥拉。但这次是在苏丹”。美国杂志《Counterpunch》2004年8月刊登题为“西方为达尔富尔流泪的背后是石油利润”的文章称,为什么西方在惨剧发生18个月后才想起干涉?文章说,一些左翼评论家认为,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希望在联合国授权下用武力干预,这是伊拉克式的入侵,目的是推翻苏丹政府,控制苏丹潜在的大规模石油资源。


  英国《经济学家》2007年在题为“石油因素”的报道这样描述道:“很少有哪个国家像苏丹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受益于‘黑金’的魔力如此之多。在过去7年,苏丹摆脱了上世纪90年代初濒临崩溃的状态,其GDP增加了两倍,这全部拜赐于石油的发现和开采。它如今是非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流光溢彩的办公楼在首都喀土穆多了起来”。


  苏丹的石油勘探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先是意大利公司,1974年美国的雪佛龙石油公司获准进入,但是直到1999年第一批苏丹原油才离开出口码头。“苏丹内幕”曾在一篇长文中写道:“自从在苏丹发现石油,世界对苏丹的注意力迅速扩散”。有人称苏丹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已居世界第二,沙特、阿联酋、摩尔多瓦、澳大利亚、印度、南非、英国、法国、美国的公司等都曾在这里开采。


  中国走进苏丹


  《苏丹论坛报》2007年刊登的一篇学者文章回顾了中国与苏丹几十年的关系。作者说,冷战时期,中国给予苏丹很多援助。上世纪70年代友谊厅在建时,作者询问一位中国工程师,为什么要求一名苏丹工程师三次拆装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中国工程师回答说,“因为一旦我们回去了,不想你们再找帝国主义的工程师修理这台机器”。该作者说,中国这么做是因为对苏丹有特殊感情:一是中国人觉得苏丹人杀死了近代在中国作恶多端的英国侵略者戈登,为他们报了仇;二是苏丹是非洲最早承认中国大陆的国家之一。不过,这篇文章称,但直到1989年双方关系仍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当年苏丹对中国的出口只有90万美元。双方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契机,当时,苏丹因为在萨达姆入侵科威特问题上的态度受到西方和一些阿拉伯国家抵制,它最先尝试劝说雪佛龙公司回归苏丹,但遭拒绝。而西方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对苏丹的援助1992年几乎停止,在这种情况下,苏丹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中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帮助。中国来了,没附带任何条件。苏丹邀请中国帮它勘探石油,中国抓住了机会。如今,中国成为苏丹重要的贸易伙伴。文章称苏丹2006年总的石油出口为51亿美元,其中近80%出口到了中国,在苏丹工作的中国人不少于10万。

西方对中国的指责2003年就有,但比较零星。2004年,西方开始向中国施压,当年8月《华盛顿邮报》称,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美国应促使中国行动。


  其后西方对中国的指责断断续续,2007年,西方的人权组织、媒体有意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近的机会。当年2月,美国新共和网站刊登题为“中国对达尔富尔漠不关心”的文章,援引英国《独立报》报道时将达尔富尔与奥运扯在一起。同一年,一些人权组织、美国好莱坞明星、一些国家的议员不断发声,向中国施压,声称中国向苏丹出口武器、购买石油,支持了苏丹政权。今年2月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以达尔富尔问题为由宣布辞去奥运会艺术顾问后将此事推向高潮。对西方各界间的相互渲染,澳大利亚“堪培拉新闻网”称,“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并非关键角色”。报道说,战争自古至少需要两方,如果叛军走上和谈的会议桌,苏丹政府将可能失去动武的动力。联合国不能强加和平,只能通过政治和谈。而中国与此有多大关系呢?它已经帮助通过了联合国决议,向苏丹派出了几百名工兵。


  非洲人怎么看达尔富尔


  对达尔富尔问题,非洲人反应不一,一些小国像塞舌尔、突尼斯等对此基本不怎么关心,偶尔有报道也多引用西方媒体。对此感兴趣的是一些地区大国或苏丹的邻国。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肯尼亚、乍得等国家的报刊上,几乎隔一两天就会看到有关达尔富尔的消息或评论。在著名阿拉伯语大型搜索引擎《哪里》网站上,输入“达尔富尔”关键字,会出现1万多条搜索结果。利比亚常邀请苏丹叛军和政府的领导人到利比亚协商,利比亚《太阳报》、《合众国报》等媒体对此十分热心。很多非洲媒体希望非洲的事能自己解决,埃及《金字塔报》发表过多篇总标题为“非洲怀抱的达尔富尔之痛”的文章,标题就带有立场。苏丹的《舆论报》、《消息报》等报道得更多,大都呼吁和平解决。不过,像尼日利亚的《卫报》、《今日报》和《领导报》等媒体对苏丹达尔富尔等国际热点问题的关注,或者说信息来源,主要来自CNN或BBC等国际媒体或国际通讯社的报道。


  埃及《今日世界报》资深记者哈迪布告诉记者,达尔富尔问题的核心不是种族屠杀,而是围绕着它各方展开的利益角逐,达尔富尔是利益碰撞的“逐鹿场”。他说,中国与苏丹的经济合作无可厚非,中国给苏丹带去了财富,自己也得到了好处,是共赢。可以肯定,中国如果离开了,苏丹人的日子不会好过。


  春节期间,记者去突尼斯在飞机上碰到苏丹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说,达尔富尔问题“是石油惹的祸”,因为原来苏丹根本没有石油,也没受到那么多“国际关注”,现在,石油和美元滚滚而来,麻烦也来了。他认为“中国受到指责是因为中国与我们友好”。尼日利亚TTLO电信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努尔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他的了解,达尔富尔问题是因为落后、贫困以及资源短缺,从而导致不同部落之间争夺水源和土地,这种冲突不过是历史上这类部落冲突的重演。达尔富尔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出现不同程度社会动荡的非洲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